吃货的化学-烧烤里的那些故事



夏天最流行的食物是什么?答案一定是烧烤。

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这一定是夏天里很多人们都向往的生活吧。


吃货的化学-烧烤里的那些故事


不知道哪年,美国佬的卫生机构搞了个研究,说烧烤会致癌。甚至进行了形象的类比,说一个烤鸡腿相当于60根香烟,一根羊肉串相当于50根香烟。当然,中国民间也有说法,说烤串都是什么死猫肉啊,死耗子肉啊之类的。


吃货的化学-烧烤里的那些故事


今天我们抛开那些关于肉的传言不谈(也无从考据),只来可观的谈谈烧烤的致癌问题。要客观,今天我们一定要客观。


吃货的化学-烧烤里的那些故事


谈起烧烤致癌,其实本质上致癌的物质主要就是两种:

杂环胺和苯并芘。我们先来分别看看它们是什么。

首先看看杂环胺

杂环胺并不是单一的物质,它是指肉类食物中的蛋白质、氨基酸、肌酸等物质在高温烹制(尤其是烤制)时,受热形成的能致癌的一大类复杂的杂环胺类化合物。

看完这个定义,我们需要提取出两个关键的地方,首先是致癌,杂环胺类物质确实有致突变和致癌的毒理作用,这个不可否认。

第二个是高温烹制,也就是说这些肉类,只要经过了高温烹制,都会形成杂环胺类化合物,而不仅仅是烧烤。


吃货的化学-烧烤里的那些故事


这个温度是多少度?小编查了下资料,有的说是150度以上,有的说是200度以上。

看到这里,大家的小心脏可能会一紧,肉类食品超过150度高温烹制都会产生杂环胺!那高压锅怎么办?炖的排骨岂不是吃了会致癌?


吃货的化学-烧烤里的那些故事


不用担心,有一个好东西叫水。水可以抑制杂环胺的形成,也就是说,比起烧烤、煎炸类的食物,炖的煮的和煨的食物里杂环胺的含量要少的多。放心吃吧。


吃货的化学-烧烤里的那些故事


看完了杂环胺,我们再来看看苯并芘。

苯并芘被认为是高活性的致癌物,但并非直接致癌物,人体是可以对它进行转化和代谢的,但是长期的累积就可能导致癌症。

那么苯并芘怎么形成的呢?油温过高,食物烧焦都可以产生苯并芘。具体到烧烤过程中呢?

如果把肉烤糊了,烤焦了,自然会形成苯并芘,不过我相信没有人会傻到去吃烧焦了的肉,所以这个途径摄入的苯并芘并不是主流。

还有一种途径,肉烧熟了会滴油,做过饭的朋友肯定都知道。烧烤过程中,采用温度很高的炭火时,滴到炭火上的油脂便会受热形成苯并芘,它会随着烟雾附着在肉类的表面,或者更直接,弥漫在空气中。

也就是说,在烧烤的过程中,我们摄入的苯并芘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烧烤时的烟雾。

这么想想,市政府禁止市辖区内露天烧烤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

锡纸烧烤也会比直接在炭火和铁盘上搞要健康一些。


吃货的化学-烧烤里的那些故事


吃货的化学-烧烤里的那些故事


看完这两种物质的介绍,我们就得思考一个问题了,既然烧烤食品里确实会含有致癌物,那么吃烧烤就一定会导致癌症吗?

致癌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我们来算一算

小编在网上搜尽了文献,找到一个可以定量的东西,叫做平均每年致癌危险增量,我们用R表示。

公示是这样的:


吃货的化学-烧烤里的那些故事


其中q是致癌强度系数,D是单位体重日均摄入量。

我们粗略算一下,烤制肉类中杂环胺的含量大概是0.00004mg/g,一串羊肉串大概15g,算我们一顿吃50串,我们按照夏天每周三顿烧烤来算,平摊到一年里,我们的单位体重日均杂环胺摄入量大概是0.000014mg。

代入到我们的公式里,可以算出平均每年致癌危险增量R大约为0.000002,这个数字是很小的。如果我们每天都吃烧烤,这个数字会变为0.00006,如果每天三顿小烧烤呢,这个数字就会变成0.00018,这个数字相对就不小了。

真的一天三顿小烧烤的话,很快大金链子和小手表你就带不了了。

所以,定量的结果其实和很多医学专家说的一样,烧烤里确实有致癌物,但是只要不是长期过量的摄入,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偶尔解个馋还是没问题的。

况且人体内对这些致癌物也是有代谢作用的,只要不让它去累积到一定量,我们的身体还是搞得定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烧烤就是一种健康食品,烧烤煎炸是一种健康的烹制方式,对于致癌物,我们当然是能不摄入就尽量不摄入。有更加健康的烹制方式,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

所以,总结一下,烧烤这个过程,包括煎炸确实比我们日常的常规烹制方式会产生更多的致癌物,我们能少吃还是尽量少吃,不要过于频繁过量的去尝试它。但是,因噎废食似乎也不是理智的行为,偶尔去解解馋,尝试一下美食也未尝不可。

要是烧烤真的那么容易就致癌,吃死人,我们的祖先天天在野外烤着吃野味,早就灭绝了。

只要是肉,经历高温过程都会形成杂环胺,只是多少的问题罢了,咱总不能不吃肉吧。

并且,烧烤摊的油烟、烟雾,不仅仅是香,也含有致癌物,没事尽量不要去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