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鮮事:張明:經濟在探底 資本在外流 政策重點在企業和家庭

(原標題:張明:經濟在探底,資本在外流,政策重點在企業和家庭)

本文根據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4月7日在經濟觀察報所做的分享內容整理,已經本人審閱。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雅潔 實習記者 孫昊瞳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短期衝擊與中長期衝擊

對於中國經濟來說,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是多方面的,可以從短期和中長期衝擊兩方面來理解。

從短期衝擊來看,我覺得可以從三方面來進行分析。

首先是對經濟增長的衝擊。毫無疑問,疫情爆發對中國經濟短期增長造成了非常嚴重的負面衝擊。我們可以從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駕馬車的角度來進行解讀。

從消費來看,2020年2月份以來到現在,中國消費遭遇重創,尤其是春節這個原來的旺季,交通、旅遊、餐飲、娛樂、零售等行業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這些行業中的企業以中小型為主,本身應對危機能力就比較脆弱。以某機構日前的調研結果為例,中國大概40%左右的中小企業,如果一個月沒有現金流就可能死掉。如果兩個月沒有現金流的話,大概有60%的企業要死掉。如果三個月沒有現金流的話,大概75%左右的企業要死掉,情況非常不樂觀。

從投資來看,製造業、基建和房地產投資都受到了疫情衝擊。迄今為止,還是有很多行業開工不足。大中型企業開工已經比較到位,但是像建築業、房地產行業、中小製造業,包括基礎設施等行業目前的開工還是不到位。

從出口來看,由於全球經濟在2020年上半年將會進入負增長。這意味著從二季度開始,中國企業面臨的外需會嚴重萎縮,所以中國的出口行業可能面臨非常尷尬的局面:當企業開工率上去了之後,訂單很可能就沒了。剛才講的是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也不用提了。現在全球服務貿易基本上停滯了,包括像旅遊、留學、商務交流等服務貿易,今年萎縮的情況非常明顯。

從進口來看,應該說衝擊有好有壞。例如油價暴跌對中國企業降低進口成本是好事,但是疫情也通過產業鏈上游對中國的進口造成了負面衝擊。

中國的季度GDP增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一度出現過V型反彈。但從2010年一季度至今,總體而言是在下行。2019年三、四季度GDP增速都是6.0%,2020年一季度不用說了,負增長,二季度可能略微為正,所以說,中國經濟增速的探底過程還沒有結束。

原因何在?需要綜合考慮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駕馬車的因素。通過每個季度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以看到,和過去相比,當前中國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均在收縮。先看淨出口。2019年前三個季度淨出口的貢獻還是顯著的正值,這個正值今年肯定沒了。其次看消費。通過月度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速可以發現,2020年1、2月是顯著的負增長,3月情況不會太好,現在已經是4月初,但消費似乎也沒有明顯的復甦,整個上半年消費增速恐怕都會比較低迷。

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的走勢如何呢?基建投資可能會率先復甦,那是因為政府通常會在經濟下行、市場化投資較為低迷的情況下,通過基建投資來穩增長。製造業投資因為之前跌得很深,未來也會有所反彈,但反彈恐怕沒那麼明顯,因為內需和外需兩個最終需求今年總體都較弱。房地產投資增速未必能夠顯著反彈。2020年三、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有望重新回到6%以上。

其次是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今年的1、2月份,中國CPI月度增速均在5%以上,主要原因是豬肉價格漲得很猛。疫情爆發之前,市場普遍預期是,春節之後中國CPI增速會隨著豬肉價格的回落而較快地下行,從而為貨幣政策放鬆打開空間。但是疫情造成的供給側衝擊可能會導致通脹的回落速度放緩。舉個例子,現在大家比較擔心今年夏季糧食價格上漲。市場也有一些傳聞,比如說像越南這樣的大米生產國,最近開始實施大米出口限制。中國對糧食的進口依賴度很低,但是全球糧食價格上漲依然會通過某些渠道(比如說大豆、玉米等)來影響中國的食品價格。換句話說,疫情的爆發可能會導致今年上半年通脹的回落速度放緩,就是說今年二季度CPI指數可能依然在4%以上,這會對我們的貨幣政策放鬆構成掣肘。

第三方面的衝擊體現在就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