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雙城記

注:本文首發於《北大金融評論》創刊號,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張明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在美國的諸多城市中,波士頓和紐約是我去得最多的兩個。我曾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做過一年訪問學者,之後又因為學術會議數次造訪波士頓。算上開會加旅遊,我到紐約也有六七次左右。在我去過的不少美國城市中,波士頓與紐約算得上我最喜歡的兩座。最近我又先後去了波士頓與紐約,再次生出不少觀感,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波士頓的最大特色是其厚重歷史與絢爛人文。一方面,與美國獨立有關的諸多重大事件,例如波士頓傾茶事件、萊剋星頓槍聲、邦克山之役等,都發生在波士頓;另一方面,波士頓所在的馬薩諸塞州也是美國北方最早宣佈蓄奴為非法的州。正因為如此,作為波士頓旅遊聖地的兩條知名路徑,一條名為“自由之路”(這條路將波士頓關於獨立戰爭的若干重要景點串聯在一起),另一條則叫“黑人小徑”(這條路將黑人最早在波士頓市中心的生活區域串聯在一起)。路名中就溢滿了歷史的自豪感。

坐擁眾多知名大學,則為波士頓增添了獨有的人文色彩。哈佛與MIT大名在外,自不必言。波士頓學院、塔夫茨大學與布蘭戴斯大學其實也是美國非常知名的大學,與哈佛、MIT並稱波士頓地區的“五朵金花”。再加上波士頓大學、東北大學,以及聞名遐邇的女校韋斯利學院,以及多所美國一流的獨立學院與中小學,波士頓的教育資源可謂是美國各大城市中最為傲人的。這些教育資源既為波士頓增色不少,也深入塑造了波士頓的氣質與競爭力。例如,聞名遐邇的劍橋鎮與查爾斯河,就與哈佛、MIT水乳交融、相互加持。又如,波士頓已經發展成為全球一流的生物醫學中心。

紐約最引人入勝之處則在於其開放、多元與包容。與波士頓市中心相比,曼哈頓的街道沒有那麼整潔,行人不怎麼遵守交通規則(闖紅燈的現象在紐約比比皆是),建築密度更高,人流更加擁擠,生活工作節奏更快。不同膚色不同文化的人流彼此交流互動,各種口音的英語與外國話此起彼伏,但所有人在紐約似乎都能過得自由自在,不會感覺到太多的障礙、成見甚至敵意。或許,擁擠與開放性、混亂與多元性、快節奏與包容性,本身就屬於同義詞吧。

華爾街可謂是紐約的代表性區域之一。這裡高樓林立,精英雲集,資金湧動,市場浮沉。老片《華爾街》與新片《華爾街之狼》、《大空頭》等可謂將華爾街的投行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華爾街附近的知名高樓,除了世貿雙子座倒掉後在舊址新建的高樓之外,似乎並無太多變化。站在自由女神像所在的自由島上遠眺華爾街高樓組成的天際線,似乎已經比不上浦東的陸家嘴,但這裡畢竟仍是全球金融市場的中心。有趣的是,華爾街附近就挨著唐人街。華爾街的快節奏,與唐人街裡悠閒地喝著早茶的老人們,構成了格外有趣的對比。

在曼哈頓島上,既分佈著多個民族人群集中居住的區域,例如唐人街、小意大利、韓國城、哈林區(傳統的黑人集中居住區)等,也有著上東區這樣豪門大宅集中的區域。紐約市內,隨處可見各種小攤小販(例如表演音樂的、賣食品的、賣紀念品的、賣地圖的、賣手工藝品的、賣假名牌手錶的、替人畫肖像的、甚至還有算命看手相的),看著或許“有礙觀瞻”,但這其實正是紐約開放、多元與包容精神的體現。大量小攤小販的存在,既便利了紐約市民的生活,又為中低收入者(特別是剛來紐約的流動人口)提供了謀生的手段。

波士頓與紐約雖然城市風格迥異,但兩者其實也有很多共同之處。例如,這兩個城市都位於美國東北部,毗鄰大西洋,都是自由主義色彩較為濃厚的城市,在經濟學上都屬於所謂的“鹹水派”(認為政府干預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因此也通常是民主黨的票倉。事實上,自由主義與人文色彩濃厚,通常也就意味著更加開放、多元與包容。我與在波士頓與紐約工作的一些美國學者保持著學術聯繫,這些學者中沒有一個不是對特朗普嗤之以鼻、但又對特朗普崛起背後代表的美國社會變化憂心忡忡的。

又如,波士頓與紐約都是美國的金融中心。紐約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自不待言。波士頓“老錢”匯聚,吸引了很多全球知名的財富管理公司,例如富達基金的總部就設在這裡。再如,這兩個城市都有非常知名的高校,雖然比不上波士頓,但紐約也坐擁哥倫比亞、紐約大學等名校。此外,這兩個城市都有著世界知名的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與現代藝術博物館自然是名聞遐邇,但波士頓也擁有一流的藝術博物館與大學博物館。

對我這樣的資深籃球迷而言,波士頓與紐約各自的NBA球隊不得不提。波士頓凱爾特人是NBA歷史上獲得冠軍最多的王朝球隊,手握11枚冠軍戒指的比爾·拉塞爾是NBA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而凱爾特人隊的新舊三巨頭也名聞遐邇。紐約尼克斯的主場麥迪遜花園廣場,則是NBA最著名的籃球聖地。眾多頂級球星職業生涯中的高光時刻均發生在這裡。例如喬丹與科比在這裡得分屢創職業新高,而雷吉·米勒最著名的8秒8分及其針對著名導演、尼克斯隊鐵桿球迷斯派克·李的割喉禮,也發生在這個球場上。當然,對於棒球迷來講,紐約揚基隊與波士頓紅襪隊之間的恩怨情仇,自然也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

在美國旅居與旅行時,我會情不自禁地把中國城市與美國城市對標。北京與華盛頓、上海與紐約、硅谷與深圳。。。但我很難找到能夠與波士頓、芝加哥等對標的中國城市。箇中原因可能在於,美國的優質公共資源(以知名大學為例)分佈較為均衡,而中國的優質公共資源則過度集中在一線城市(尤其是北京)。中國一二線城市與美國一二線城市相比,在硬件上可能已經毫不遜色,然而在配套服務、交通便利性、多樣性與包容性等方面,中美之間依然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

在未來,這一差距有望繼續縮小。但是,中國城市面貌的變化,尤其是人文環境與城市精神的提升,離不開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尤其是與促進人的流動有關的改革(戶籍制度改革與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化)、與改善服務品供給有關的改革(服務業向民間資本的加快開放與公共服務均等化)、與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有關的改革(如何緩解地下水匱乏、水汙染治理、霧霾治理等)等。這些改革要深入推進並不容易,因為將會面臨方方面面的阻力,從而需要各方面主體在達成共識基礎上的協調配合與長期努力。我衷心希望,隨著上述改革的推進,中國的一線城市,在未來能夠成長為與紐約、倫敦、巴黎並肩、在全球範圍內具有巨大影響力與吸引力的國際大都市。中國的二線城市,也能成長為與波士頓、芝加哥等類似的富有特色、充滿歷史、洋溢人文情懷的城市。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