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九位皇帝的帝位传承,颇具戏剧性但罕见刀光血影

中国古代,帝位传承是一个干系十分重大的问题。很多时候,帝位的转移,多半伴随着腥风血雨。不过,北宋时期似乎有些不一样,从开国皇帝赵匡胤算起,到亡国之君宋徽宗、宋钦宗,共历9帝,其间大位转换,虽不无曲折,颇显戏剧性,但罕见刀光剑影。

01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有兄弟四人,长兄赵匡济早亡,其下还有三个弟弟。

赵匡胤祖上为官宦世家,其父赵弘殷年轻时十分骁勇,积功升至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匡胤跟随其父,致身行伍,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备受重用,逐渐成为禁军的重要将领。柴荣病亡前,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时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被拥立为帝,建立宋朝,年33岁。

北宋九位皇帝的帝位传承,颇具戏剧性但罕见刀光血影

行伍出身的赵匡胤,胸中却颇有文略。虽是兵变上位,他却企图将之打扮成一场和平让位的戏码。返回开封时,他发布命令:“对后周的太后和幼主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大将王彦虽有功但因擅杀守将韩通,终身未被授予节度使之职。

与宰相范质、王溥见面时,赵匡胤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如今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范质紧张得不知道怎么回答。将领们声色俱厉地叫喊起来:“我们没有主人,如今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吓得范质、王溥赶快下拜。

赵匡胤顺利上位后,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其中一条为: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此后,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该誓碑遗训,而柴氏子孙也与宋朝共存亡。《水浒传》中的角色“小旋风”柴进,即

为后周世宗柴荣嫡派子孙,家中有宋太祖御赐丹书铁券。

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建树颇多。有诗作《咏初日》传世,诗云:

太阳初出光赫赫,

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与残月。

这首诗表现出在五代割据的局面下,赵匡胤有铲平割据、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后人赞叹说:“混一之志,先形于言,规模宏远矣。”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晋王赵光义一起饮酒,共宿宫中;次日清晨,赵匡胤暴卒,享年五十岁。隔日,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此事是否另有内幕,史家一直有争议,不过民间则有“烛影斧声”的传说。

02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北宋九位皇帝的帝位传承,颇具戏剧性但罕见刀光血影

相传,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时,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嘱咐赵匡胤宜传位于弟,赵匡胤顿首允诺,宰相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藏在金匮(同柜),此即所谓“金匮之约”或“金匮之盟”。

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至今未找到盟约的原文。

以上说明赵光义上位虽有若干不明不白的地方,却也有其相应的合法性,所以他即位大体尚算顺利,并未遭到群臣的反对和质疑。

赵光义继位后首先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他延续兄长的为政之道,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科举,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国策。赵光义第一次科举就比宋太祖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科举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但也不乏滥竽充数之辈,导致冗官冗员。

《宋史》称:(赵光义)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赵光义在军事上先是取得很大成功,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但进一步收复燕云之地,则遭遇重挫。高粱河之役,赵光义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导致北伐失败。

也因此,毛泽东对他评价不高:“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文事上,则赵光义颇有可观。太平兴国年间他曾下诏,组织大量人员修成两部大型类书,福泽后人:一是中国类书之冠《太平御览》,二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太平广记》。

北宋九位皇帝的帝位传承,颇具戏剧性但罕见刀光血影

赵光义好读书,“开卷有益”典故即来自他。

此外,“雪中送炭”的典故也源自《宋史·本纪第五·太宗二》:淳化四年二月壬戌,太宗“召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是日,雨雪,大寒,再遗中使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

在继承问题上,赵光义先后逼死了太祖之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又贬黜弟弟赵廷美。结果,赵光义长子赵元佐因为同情叔叔赵廷美冤死而发疯,次子赵元僖暴死,最后三子赵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是为宋真宗。

03宋真宗赵恒

赵光义北伐幽燕时受箭伤,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曾私下询问寇准谁可继位。在寇准的支持下,赵光义三子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

北宋九位皇帝的帝位传承,颇具戏剧性但罕见刀光血影

赵光义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踊跃欢呼,赵光义听说后很不高兴,在寇准的劝解下好不容易心情才好转。可知帝心难测。

赵恒在位25年,前期重用李沆、寇准等贤臣,与辽国达成檀渊之盟,经济上欣欣向荣,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似乎颇有作为。但后来重用佞臣王钦若等人,热衷“祥瑞”粉饰太平,对朝政兴革却无所用心,几乎把前代的积蓄挥霍殆尽,明代李贽评论说:“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04宋仁宗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宋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即为宋仁宗。

北宋九位皇帝的帝位传承,颇具戏剧性但罕见刀光血影

宋真宗与皇后刘氏无子,赵祯是宫女李氏所生,从小由刘氏与另外一名嫔妃杨氏共同抚养。赵祯即位后,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垂帘听政16年。刘氏死后,宋仁宗才掌握实权,一展抱负。

宋仁宗是有宋一朝最受赞誉的皇帝。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赵祯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进步,百姓安居乐业,被后世学者称誉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造成这样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指出的:赵祯一朝“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后世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包拯、狄青……,都出自仁宗朝。

北宋九位皇帝的帝位传承,颇具戏剧性但罕见刀光血影

当然,宋仁宗也有一些缺点,正如虞云国《细说宋朝》指出的:“他(宋仁宗)不是一个奋发有为的英主……他的性格有柔弱游移等毛病,耳朵根子软,对后宫女色也有相当的兴趣。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哪怕是对他私生活妄加非议,听了也从不挟愤报复。”

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功臣之后)是一代贤后,史书上有“女中尧舜”称誉,不过,赵祯在世时最宠爱的却是出身寒微的张贵妃。张氏病逝后,宋仁宗不顾朝臣群起反对,一意孤行以皇后之礼处理丧事,并追封张氏为温成皇后,结果出现一生一死两皇后,如此做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05宋英宗赵曙

宋仁宗死后,接替即位的是宋英宗。他是宋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

北宋九位皇帝的帝位传承,颇具戏剧性但罕见刀光血影

因仁宗无子,幼年的赵曙被宋仁宗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后来的曹太后)抚养。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

宋英宗多病,最初朝政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后,宋英宗才开始亲政。亲政期间爆发了濮议事件,这场争论长达十八个月,一定程度上引起朝廷撕裂。

宋英宗在位4年,于治平四年(1067年)病死,享年三十五岁。

06宋神宗赵顼

北宋九位皇帝的帝位传承,颇具戏剧性但罕见刀光血影

宋英宗去世后,由长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宋神宗在位期间,锐意改革,启用著名的改革派大臣王安石,进行变法,

但新法的推行效果并不理想,直至今天,学者对熙宁新法的评价依然争议很大。史家黄仁宇从技术的角度评论这次变法,可谓颇有新意:“早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

07宋哲宗赵煦

北宋九位皇帝的帝位传承,颇具戏剧性但罕见刀光血影

宋哲宗赵煦,原名赵佣,宋神宗赵顼第六子,因其兄长皆早夭,元丰八年(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位,年仅九岁。

赵煦即位时,由其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重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宋哲宗亲政后,贬斥旧党,重新启用新党,严重的党争是导致北宋灭亡的重要因素。

08宋徽宗赵佶

北宋九位皇帝的帝位传承,颇具戏剧性但罕见刀光血影

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三岁。

宋哲宗没有留下子嗣,死后由他弟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

宋徽宗在书画上的造诣很深,独创瘦金体,并重视书画事业,翰林书画院的地位因此大幅提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受到提拔。

然而,赵佶专好享乐,在朝政上毫无建树,政务都交给以蔡京为首的六贼,引得民怨沸腾。对内无积极建设,对外不能御敌于国门外,最终有靖康之耻。

09宋钦宗赵桓

北宋九位皇帝的帝位传承,颇具戏剧性但罕见刀光血影

宋钦宗赵桓,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下攻宋,兵临开封。宋徽宗赵佶在惊恐中传位于长子赵桓。赵桓是一代庸主,在风雨飘摇中束手无策,北宋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