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西韋同情治療重症新冠肺炎,68%臨床獲益,評價療效尚早

瑞德西韋同情治療重症新冠肺炎,68%臨床獲益,評價療效尚早

原標題:瑞德西韋同情治療重症新冠肺炎,68%臨床獲益,評價療效尚早丨NEJM翻譯+述評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在線發表瑞德西韋同情用藥的回顧性分析結果。在納入分析的53例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和歐洲(意大利、法國、荷蘭)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68%的患者在氧氣支持類型方面得到改善,有創通氣患者的死亡率降至18%。


該研究結果是瑞德西韋同情用藥項目中截至目前的最高質量數據。當然,本研究缺乏對照組,作者因此在摘要中強調,評估療效需要等待仍在進行的隨機、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的結果。中國主導的兩項試驗將在4月27日結束,其他試驗結果也將陸續出爐。讓我們滿懷希望,拭目以待

NEJM醫學前沿(ID:NEJM-YiXueQianYan)在此發表該文的官方全文翻譯,並邀請近期在NEJM發表新冠肺炎論文的

曹彬教授團隊武漢大學藍柯教授點評該文,力求讓讀者得到全面、準確的信息。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我們發表的第29篇中文全文翻譯。


評論一


藍柯

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主任、教授


該研究是一項單用藥組的臨床觀察,患者來自歐美及日本,包括需要有創通氣的重症患者,觀察到68%(36/53)的患者在氧氣支持類型方面得到改善,但也有15%(8/53)的患者加重。18天觀察期內的死亡率為13%(7/53)低於以往報道的克立芝臨床試驗(22%)以及中國的早期重症死亡率(17%至78%不等),但應注意到各國的住院標準、治療流程、醫療設備、支持性治療等存在較大差異,死亡率的比較需要更為嚴謹的對照。還應注意該研究觀察到60%的副反應,部分患者出現嚴重副反應,因此藥物需在醫療條件保障的情況下使用。


瑞德西韋是一種腺苷類似物,對埃博拉病毒的聚合酶具有更好的親和力,通過取代ATP與埃博拉聚合酶的正常結合達到阻止病毒核酸合成的目的。但冠狀病毒編碼了一個具有糾錯能力的核酸外切酶,還不知道這是否會影響瑞德西韋對新冠病毒的抗病毒效果。該研究雖然顯示了瑞德西韋似乎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缺少安慰劑組或不用藥組的對照觀察,缺少病毒載量、排毒時間等重要的病毒學指標評價其抗病毒療效。像瑞德西韋這種阻斷新合成的病毒RNA的藥物,在病毒載量相對較低的感染早期或輕症病人中可能具有更好的療效。因此,對瑞德西韋在新冠治療中的效果目前還只能持謹慎的樂觀態度,期待不久的將來,多項雙盲、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的發佈。


評論二


瑞德西韋治療重症患者的療效評價需等待RCT研究結果


谷曉穎,王業明,範國輝,曹彬* 代表中國肺炎研究網(CAP-China)

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國家呼吸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呼吸病學研究院;首都醫科大學呼吸病學系感染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通訊作者


美國時間4月10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題為「Compassionate Use of Remdesivir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Covid-19」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為病例報道,納入全球範圍內53名接受瑞德西韋同情治療的重症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這些患者從出現症狀到接受瑞德西韋治療的中位時間為12天。


該文章對這組患者的疾病發展進程進行了描述,並強調了較高症狀改善率和較低病死率的數據是否科學有待評價,但上述數據與瑞德西韋的使用是否應該建立直接聯繫仍需慎重。


首先想要跟大家討論的是,文中Covid-19重症患者病死率13%這一數據是否可靠。文中提及擬對納入研究的患者隨訪28天,但從數據可以看出53名最終納入分析的患者中位隨訪時間為18天(四分位間距13-23天),至研究截止明確死亡或出院結局的患者僅有32名。在這些明確死亡或出院結局患者中,病死率為23%,進一步按照是否接受有創通氣分組,病死率則分別為43%和6%。此外,文中提及的兩個概念臨床症狀改善和氧氣支持分級改善應予以區分,在結果中重點強調了68%患者氧氣支持分級得到改善,而非臨床症狀改善。


眾所周知,治療的整體效果是自發改善、非特定反應和特定治療效果的總和,若不設置對照組,我們無法得知患者病情的改變是由於瑞德西韋本身的療效,還是Covid-19本身疾病自然轉歸的作用或瑞德西韋的安慰作用。本文的結果解讀應更多地侷限於53例Covid-19患者疾病進程情況,與之前的病例報道區別是這些患者大部分(75%)接受了為期10天的瑞德西韋治療,而不應將患者病情的改變直接歸因於瑞德西韋。


該研究雖然為我們描述了接受瑞德西韋的重症患者疾病轉歸情況,但並未瑞德西韋的有效性提供證據支持,相信該科學問題會在未來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中得到解答。

瑞德西韋同情治療重症新冠肺炎,68%臨床獲益,評價療效尚早

瑞德西韋同情用藥治療重症Covid-19患者

Compassionate Use of Remdesivir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Covid-19DOI: 10.1056/NEJMoa2007016


摘要


背景

瑞德西韋是一種核苷類似物前體藥物,能夠抑制病毒RNA聚合酶,體外試驗顯示出抗SARS-CoV-2的活性。


方法

我們以同情用藥的方式向住院接受治療的Covid-19患者(由SARS-CoV-2感染引起)提供了瑞德西韋。患者為SARS-CoV-2感染的確診患者,他們在呼吸環境空氣時的氧飽和度為≤94%或接受氧氣支持。患者接受瑞德西韋治療10天,方案為第1天靜脈給藥200 mg,在隨後9天中每天給藥100 mg。本文是基於以下患者隊列的數據: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3月7日期間接受瑞德西韋治療並且至少有隨後1天的臨床數據。


結果

61例患者接受了至少一次瑞德西韋治療,其中8例患者的數據無法分析(7例患者缺乏治療後的數據,1例患者給藥錯誤)。53例患者的數據可供分析,其中美國22例患者,歐洲或加拿大22例,日本9例。基線時,30例患者(57%)正在接受機械通氣治療,4例(8%)正在接受體外膜氧合。中位隨訪時間為18天,在此期間有36例患者(68%)的氧氣支持分級有所改善;其中,機械通氣支持的30例患者中,17例(57%)拔除氣管插管。共計25例患者(47%)出院,7例患者(13%)死亡;在接受有創通氣的患者中,死亡率為18%(34例患者中死亡6例),而未接受有創通氣的患者死亡率為5%(19例患者中死亡1例)。


結論

在因重症Covid-19住院治療並接受瑞德西韋同情用藥的53例患者隊列中,36例(68%)觀察到臨床獲益。療效判斷有待於目前正在實施的瑞德西韋的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的結果。(由吉利德科學公司資助。)


自2019年12月報告最早的病例以來,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2(SARS-CoV-2)感染已發展成世界性大流行[1,2]。SARS-CoV-2所致疾病Covid-19正在壓倒全球醫療系統[3,4]。SARS-CoV-2感染的症狀多樣,從無症狀到肺炎,再到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和多系統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最後再到死亡[5-7]。老年患者和之前有呼吸系統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最高[6,7]。


在尚無已經證實的有效療法的情況下,目前的治療方案採用有創和無創氧氣支持及抗生素等支持性治療[8,9]。此外,許多患者接受了超說明書範圍用藥或同情用藥,包括抗逆轉錄病毒藥、抗寄生蟲藥、抗炎藥和恢復期血漿[10-13]。


瑞德西韋是一種核苷類似物的前體藥物,可在細胞內代謝生成對病毒RNA聚合酶具有抑制作用的三磷酸腺苷類似物。瑞德西韋對幾個病毒科具有廣譜抗病毒活性,包括絲狀病毒(如埃博拉病毒)和冠狀病毒(如SARS-CoV 和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MERS-CoV]),並在這些冠狀病毒的非臨床模型中顯示出預防和治療效果[14-17]。


體外試驗也顯示瑞德西韋對SARS-CoV-2具有抗病毒活性。根據在約500人中獲得的經驗(包括健康志願者和埃博拉病毒急性感染患者[18,19]),瑞德西韋似乎具有良好的臨床安全性,而且我們的數據也支持這一點(數據已提交併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共享)。我們在本文中報告了因重症Covid-19住院並接受瑞德西韋同情用藥的一個患者隊列的結局。


方法


患者

吉利德科學公司從2020年1月25日開始接受臨床醫師提交的瑞德西韋同情用藥申請。臨床醫師在提交申請時需填寫患者的人口統計學和疾病狀況評估表(見補充附錄,補充附錄與本文全文可在NEJM.org獲取)。吉利德公司批准了符合以下條件的申請: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確診為SARS-CoV-2感染,並且在呼吸環境空氣時氧飽和度≤94%或需要氧氣支持的住院患者。此外還要求患者的肌酐清除率>30 mL/min,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轉氨酶(AST)


研究評估

從第1日至第10日,本試驗每日報告患者的氧氣支持需求、不良事件和實驗室數值(包括血清肌酐、ALT和AST),並主動收集截至第28日的隨訪數據。儘管本項目並無預設的終點,但我們定量了重要臨床事件的發生率,包括氧氣支持需求(環境空氣、低流量氧療、經鼻導管高流量氧療、無創正壓通氣[NIPPV]、有創機械通氣和體外膜氧合[ECMO])的變化、出院和報告的不良事件(包括導致停藥的不良事件、嚴重不良事件和死亡)。


試驗項目監管

我們對每例患者所做的瑞德西韋治療均獲得了監管機構及機構審查委員會或獨立倫理委員會的批准,並依照當地法規獲得了所有患者的同意。本試驗項目由申辦方(吉利德科學公司)設計和根據試驗方案實施。申辦方收集了數據,監察了項目的實施並進行了統計學分析。所有作者均可查看數據,並負責所報告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論文初稿由吉利德科學公司僱傭的一名寫作者和本文的一名作者撰寫,所有作者均提出了建議。


統計學方法

本試驗未進行樣本量計算。分析人群包括在2020年3月7日當日或之前接受了首劑瑞德西韋治療,並且獲得了之後至少一天的臨床數據的所有患者。我們使用Kaplan-Meier分析方法描述了瑞德西韋同情用藥隊列的臨床改善情況和死亡率。採用Cox比例風險迴歸方法評估了治療前的特徵與結局之間的關聯。因為分析中未規定對基線變量與結局之間的關聯檢驗進行多重比較校正,因此我們將結果報告為點估計值和95%置信區間。置信區間寬度未進行多重比較校正,因此置信區間不能用於推斷與結局之間的明確關聯。所有分析均採用SAS軟件9.4版完成(SAS Institute)。


結果


患者隨機分組

共計61例患者在2020年3月7日當日或之前接受了至少一次瑞德西韋治療;其中8例患者由於基線後信息缺失(7例)或瑞德西韋開始給藥時間錯誤(1例)而被排除(補充附錄圖S1)。本分析納入剩餘的53例患者,其中40例(75%)完成了瑞德昔韋的整個療程(10天),10例(19%)接受了5-9天的治療,有3例(6%)的治療不足5天 。


患者基線特徵

表1列出了接受同情用藥的53例患者隊列的基線人口統計學和臨床特徵。患者的入組國別包括美國(22例患者)、日本(9例)、意大利(12例)、奧地利(1例)、法國(4例)、德國(2例)、荷蘭(1例)、西班牙(1例)和加拿大(1例)。總共40例患者(75%)為男性,年齡範圍為23~82歲,中位年齡為64歲(四分位距,48-71)。基線時,大多數患者(34例患者 [64%])接受有創通氣治療,其中30例(57%)接受機械通氣,4例(8%)接受ECMO。在瑞德西韋治療開始之前,有創機械通氣治療的中位時間為2天(四分位距,1-8)。與基線時接受無創氧氣支持的患者相比,接受有創通氣的患者往往年齡較大(中位年齡,53歲 vs. 67歲),是男性的可能性較大(68% vs. 79%),血清ALT中位值(27 U/L vs. 48 U/L)和肌酐中位值(0.79 mg/dl vs. 0.90 mg/dl [69.8 μmol/L vs. 79.6 μmol/L])較高,而且合併症患病率較高,包括高血壓(21% vs. 26%)、糖尿病(5% vs. 24%)、高脂血症(0% vs. 18%)和哮喘(5% vs. 15%)。在瑞德西韋治療開始之前,症狀持續的中位時間為12天(四分位距,9-15),接受有創通氣的患者與接受無創通氣的患者之間無顯著差異(表1)。


表1. 患者的基線人口統計學特徵和臨床特徵*

瑞德西韋同情治療重症新冠肺炎,68%臨床獲益,評價療效尚早

* ALT表示丙氨酸轉氨酶,AST表示天冬氨酸轉氨酶,IQR表示四分位距。* 將肌酐數值轉換為mmol/L需乘以88.4。


在瑞德西韋首次給藥後的18天中位隨訪期內(四分位距,13-23),在53例患者中,36例(68%)的氧氣支持級別有所改善,8例(15%)出現惡化(圖1)。呼吸環境空氣或低流量吸氧的所有12例患者均有所改善;此外在接受無創氧氣支持(NIPPV或高流量吸氧)的7例患者中,有5例(71%)有所改善。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有創機械通氣的30例患者中有17例(57%)拔除氣管插管,接受ECMO的4例患者中有3例(75%)停止ECMO支持;且最後一次隨訪時全部存活。圖2顯示了各患者的氧氣支持級別的變化情況。截至最近一次隨訪時,53例患者中有25例(47%)已出院(其中接受有創通氣支持的患者的出院比例為24%[34例患者中的8例],接受無創氧氣支持患者的出院比例為89%[19例患者中的17例])。


死亡率

53例患者中,有7例(13%)在完成瑞姆昔韋治療後死亡,其中包括6例接受有創通氣的患者(在接受有創通氣的34例患者中佔比18%),以及1例接受無創氧氣支持的患者(在接受無創氧氣支持的19例患者中佔比5%)(有關病例概況請參見補充附錄)。從開始瑞德西韋治療至死亡的中位間隔時間為15天(四分位距,9-17)。自入院之日起統計,總死亡率是0.56/100住院日(95% CI,0.14-0.97),接受有創通氣的患者(0.57/100住院日,95% CI,0-1.2])與接受無創通氣的患者(0.51/100住院日;95% CI,0.07-1.1])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瑞德西韋同情治療重症新冠肺炎,68%臨床獲益,評價療效尚早

圖1. 基線和治療後的氧氣支持狀態。

對於各個氧氣支持級別,均以基線時的患者人數為分母來計算百分比。我們以不同顏色顯示不同的氧氣支持狀態:改善(藍色方格)、無變化(淺灰色)以及惡化(灰色)。有創通氣包括有創機械通氣、體外膜氧合(ECMO)或這兩者。無創通氣包括經鼻導管高流量氧療,無創正壓通氣(NIPPV)或這兩者。


瑞德西韋同情治療重症新冠肺炎,68%臨床獲益,評價療效尚早

圖2. 各患者的氧氣支持狀態較基線的變化。

基線(第0天)是指開始接受瑞德西韋(RDV)治療的日期。最終氧氣支持狀態是基於最新報告的數據加以判斷。對於每例患者,該行中的顏色表示該患者的氧氣支持狀態隨時間推移而變化情況。每行左側的彩色圓圈表示患者的氧氣支持狀態與基線相比的總體變化。如果在最後一次隨訪之前患者的氧氣支持狀態有所改善或患者出院,則該患者的狀態判定為「改善」。黑色豎線表示RDV治療的最後一天。灰色虛線表示從患者最近一次報告氧氣狀態至事件發生時(死亡或出院)或RDV最後一次給藥之間的數據缺失。行尾的實心正方形表示患者死亡;空心菱形表明患者已出院。如果行尾沒有正方形或菱形,則患者既未死亡也未出院。患者2截至第36天一直在呼吸環境空氣。患者19和31在第44天出院。


安全性

隨訪期間共有32例患者(60%)報告了不良事件(表2)。最常見的不良事件包括肝酶升高、腹瀉、皮疹、腎功能損害和低血壓。一般而言,接受有創通氣的患者中不良事件更為常見。共有12例患者(23%)出現嚴重不良事件。最常見的嚴重不良事件(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感染性休克、急性腎損傷和低血壓)發生於基線時接受有創通氣的患者。


實驗室檢查數據

考慮到該同情用藥項目的性質,我們僅收集了數量有限的實驗室檢測數據。在隨訪期間,血清ALT、AST和肌酐的中位值有波動(圖S2)。


瑞德西韋同情治療重症新冠肺炎,68%臨床獲益,評價療效尚早

圖3. 從基線至第36天的臨床改善的累積發生率。

我們分別列出了整個隊列、根據基線通氣狀態進行分層的隊列以及根據年齡分層的隊列的改善情況。


表2. 不良事件總結


瑞德西韋同情治療重症新冠肺炎,68%臨床獲益,評價療效尚早

*不良事件的術語根據《藥事管理標準醫學術語集》(Medical Dictionary for Regulatory Activities)第22.1版制定。肝酶升高包括以下術語:肝酶升高、丙氨酸轉氨酶升高、天冬氨酸轉氨酶升高和轉氨酶升高。2例患者因肝酶升高而停止瑞德西韋治療。


討論


迄今為止尚無證實對Covid-19患者有效的治療方法。這份初步報告描述了接受瑞德西韋治療的一個人數較少的Covid-19重症患者隊列的臨床結局。目前有幾項正在進行中的瑞德西韋治療Covid-19的隨機對照試驗,這些試驗的數據很快將提供關於其安全性和療效的更詳實證據,而這一同情用藥項目中觀察到的結局是截至目前的最高質量數據。


具體而言,68%患者的氧氣支持分級有所改善,中位18天隨訪期間的總死亡率為13%。在近期一項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Covid-19住院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中,28天死亡率為22%[10]。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試驗的199例患者中,基線時只有1例接受有創通氣。在主要來自中國的病例系列和隊列研究中,報告的重症病例死亡率為17%~78%,重症病例的定義為需要送入重症監護病房、需要有創通氣或同時需要這兩者[23-28]。例如在中國武漢的201例住院患者中,總死亡率為22%,在接受有創機械通氣的患者中,死亡率為66%(44/67)[7]。


相比之下,考慮到本項目中患者人群的疾病嚴重程度,這一瑞德西韋同情用藥隊列中13%的死亡率引人關注;但本項目納入的患者與其他論文中研究的患者不具有直接可比性。例如在本項目的瑞德西韋治療患者中,有64%在基線時接受有創通氣(包括8%接受ECMO治療的患者),而該亞組的死亡率為18%(與之相比,接受無創氧氣支持的患者的死亡率為5.3%),且大多數患者(75%)為男性,年齡超過60歲,並有合併症。


遺憾的是,我們的同情用藥項目未收集用於證實瑞德西韋抗病毒效果以及基線病毒載量與病毒抑制作用及臨床應答(如果有的話)之間關聯的病毒載量數據。此外,在本研究中,瑞德西韋治療的持續時間並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臨床狀況改善後患者出院。目前進行中的隨機試驗正在評估較短療程(例如5天,而非本研究中的10天)的效果,從而可以讓更多患者在大流行期間得到治療。


在同情用藥隊列接受瑞德西韋短期治療期間,我們未發現新的安全性信號。非臨床毒理學研究顯示了腎臟異常,但未觀察到瑞德西韋導致腎毒性的明確證據。與在健康志願者和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研究中觀察到的情況相同,我們在Covid-19重症患者隊列中觀察到ALT、AST或這兩項指標輕度至中度升高[18,19]。然而,考慮到Covid-19患者的肝功能障礙發生率,我們難以將肝毒性歸因於瑞德西韋或基礎疾病[29]。瑞德西韋用於Covid-19患者的安全性和副作用需經過安慰劑對照試驗的評估。


對本研究結果的解讀受到以下因素的限制:隊列規模小、隨訪時間相對短、可能有本項目性質所造成的缺失數據、在最初治療的患者中有8例的信息缺失以及缺少隨機對照組。雖然最後一項導致我們無法得出明確結論,但與文獻中的同期隊列(預期其綜合治療與我們的隊列一致)所做的比較提示瑞德西韋對Covid-19重症患者可能有臨床益處。但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導致了結局差異,包括支持性治療的類型(例如合併用藥或通氣操作的差異)以及醫療機構治療方案和住院標準的差異。此外,將有創通氣作為疾病嚴重程度的替代指標可能受到特定機構可供使用的呼吸機數量的影響。這些非對照數據的結果將為正在進行中的瑞德西韋治療Covid-19的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提供信息。


參考文獻

1. Cucinotta D, Vanelli M. WHO declares COVID-19 a pandemic. Acta Biomed 2020;91:157-160.

2. Spinelli A, Pellino G. COVID-19 pandemic: perspectives on an unfolding crisis. Br J Surg 2020 March 19 (Epub ahead of print).

3. Fauci AS, Lane HC, Redfield RR. Covid-19 — navigating the uncharted. N Engl J Med 2020;382:1268-1269.

4. Mahase E, Kmietowicz Z. Covid-19: doctors are told not to perform CPR on patients in cardiac arrest. BMJ 2020;368:m1282-m1282.

5. Rodriguez-Morales AJ, Cardona-Ospina JA, Gutiérrez-Ocampo E, et al. Clinical, laboratory and imaging features of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ravel Med Infect Dis 2020 March 13 (Epub ahead of print).

6. Weiss P, Murdoch DR. Clinical course and mortality risk of severe COVID-19. Lancet 2020;395:1014-1015.

7. Wu C, Chen X, Cai Y, et 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d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JAMA Intern Med 2020 March 13 (Epub ahead of print).

8. Onder G, Rezza G, Brusaferro S. Case-fatality rat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dying in relation to COVID-19 in Italy. JAMA 2020 March 23 (Epub ahead of print).

9. Poston JT, Patel BK, Davis AM. Management of critically ill adults with COVID-19. JAMA 2020 March 26 (Epub ahead of print).

10. Cao B, Wang Y, Wen D, et al. A trial of lopinavir–ritonavir in adults hospitalized with severe Covid-19.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001282.

11. Shen C, Wang Z, Zhao F, et al. Treatment of 5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OVID-19 with convalescent plasma. JAMA 2020 March 27 (Epub ahead of print).

12. Touret F, de Lamballerie X. Of chloroquine and COVID-19. Antiviral Res 2020 March 5 (Epub ahead of print).

13. Baden LR, Rubin EJ. Covid-19 — the search for effective therapy.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e2005477.

14. de Wit E, Feldmann F, Cronin J, et al. Prophylactic and therapeutic remdesivir (GS-5734) treatment in the rhesus macaque model of MERS-CoV infe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0;117:6771-6776.

15. Sheahan TP, Sims AC, Graham RL, et al.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GS-5734 inhibits both epidemic and zoonotic coronaviruses. Sci Transl Med 2017;9(396):eaal3653-eaal3653.

16. Sheahan TP, Sims AC, Leist SR, et al. Comparativ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remdesivir and combination lopinavir, ritonavir, and interferon beta against MERS-CoV. Nat Commun 2020;11:222-222.

17. Wang M, Cao R, Zhang L, et al. Remdesivir and chloroquine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recently emerged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 vitro. Cell Res 2020;30:269-271.

18. Mulangu S, Dodd LE, Davey RT Jr,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bola virus disease therapeutics. N Engl J Med 2019;381:2293-2303.

19.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Summary on compassionate use: Remdesivir Gilead. April 3, 2020 (https://www.ema.europa.eu/en/documents/other/summary-compassionate-use-remdesivir-gilead_en.pdf. opens in new tab).

20. Kujawski SA, Wong KK, Collins JP, et al. First 12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 the United States. medRxiv, March 12, 2020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9.20032896v1. opens in new tab).

21. Holshue ML, DeBolt C, Lindquist S, et al. First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N Engl J Med 2020;382:929-936.

22. Lescure FX, Bouadma L, Nguyen D, et al. Clinical and virological data of the first cases of COVID-19 in Europe: a case series. Lancet Infect Dis 2020 March 27 (Epub ahead of print).

23. Arentz M, Yim E, Klaff L,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21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Washington State. JAMA 2020 March 19 (Epub ahead of print).

24. Wang D, Hu B, Hu C,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38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JAMA 2020 February 7 (Epub ahead of print).

25. Wu Z, McGoogan JM. Characteristics of and important lessons from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 summary of a report of 72 314 cases from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AMA 2020 February 24 (Epub ahead of print).

26. Zhou F, Yu T, Du R, et al. Clinical course and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of adult in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Wuhan, Chin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20;395:1054-1062.

27. Bhatraju PK, Ghassemieh BJ, Nichols M, et al. Covid-19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Seattle region — case series.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004500.

28. ICNARC report on COVID-19 in critical care. London: Intensive Care National Audit & Research Centre, March 27, 2020 (https://www.icnarc.org/DataServices/Attachments/Download/b5f59585-5870-ea11-9124-00505601089b. opens in new tab).

29. Zhang C, Shi L, Wang FS. Liver injury in COVID-19: management and challenges.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 March 4 (Epub ahead of print).




本文內容來源自「NEJM醫學前沿」


本文完

今日頭條排版:大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