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道真言》闡述的“全憑心意用功夫”,幫助我們練好太極拳

《唱道真言》作者及來源

在傳統道家文化的典籍裡,《唱道真言》(青華老人傳 鶴臞子輯)對練心、練意這些問題闡述得比較清楚。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家學練好太極拳,特選其中的片斷來進行選讀並作一簡單評析(當然,這裡的評析主要是從太極拳角度來論述的,其實,這也是修道的意之運用法門也)。

《唱道真言》闡述的“全憑心意用功夫”,幫助我們練好太極拳

拳、功、道,太極拳含三為一


  《唱道真言》(片段)原文

泛意非意也,遊思妄想也。意者,的的確確從心所發,意發而心復空,故又曰:有意若無意。意之為用大矣哉!

《唱道真言》簡析

泛意非意也,遊思妄想也。

這裡所說的意和一般人所說的意不一樣,因為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意,是泛泛的、沒有一定規程的。隨隨便便的意念活動不是練功夫的意念活動,只是一些雜亂的想法、雜念。這就是說,練功夫、研修內功太極的意識和普通人的意識是不一樣的。

意者的的確確從心發,

那麼,修煉功夫(太極拳所說的內功心法)的意識是什麼樣的呢?這個意必須是真真正正地從心裡邊發出來的。就是你得感覺到、意識到這個意念,心裡邊清清楚楚。如果隨隨便便地想個東西,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心裡邊沒有感覺到它,就不算是真正的“心意”。普通人的意念活動,是隨隨便便一動就過去了,這樣的意念不是練功夫的意念活動。這個意“的的確確”發於“心”。比如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用形象思維方式所意想的“氣球”、“茫點”、“鶻星”、“意識線”等等,在心中一靜、一定之後,意念在自己心裡邊應該感覺到它,並感覺得很清楚,這才叫練功夫的意念。

意發而心空。

意念發出去之後就完了,就不管了。如“茫點”這個意一出現,神之發軔,意氣在眼前一米多的某一點集中,集中之後,這個意就沒有了,心裡邊就空了,此時,動作也已催發出去“問星”了。隨之,動作上就不再留戀這個“茫點”,已經轉化成“心中一靜”、“胸中一沉著”等狀態,已經開始蘊釀下一個意了。

有意若無意,

對於修煉中的意念,要能知道它、感覺到它,這就是“有意”;但是,對於這個意卻不能留戀之,這就是“若無意”了。如果留戀這個意,表現在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中,就是意重了,練得時候就會頭昏腦脹,面部表情嚴肅,眼神發滯,靈動的內涵,輕鬆隨意的感覺就會蕩然無存。在太極拳經典著述中,對於如何用意的表述就是“無意之中有真意。”

意之為用大矣哉。

這樣的意念活動,在修煉功夫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的,因為這樣的意念,可以集聚、調動人體裡的真氣、元氣和大自然之氣進行混化,形成一種新的氣——混元氣。混元氣如何形成,就是意識的力量把體內真氣、元氣和體外大自然之氣、虛空之氣融為一體。如何融為一體,古人用7個字就闡述清楚了——開合出入聚散化。”這7個字的具體練法,也是意的活動,這個活動在內功太極拳、心性太極拳中體現得很直接,比如“三道氣圈”、“開合相寓”;比如雲手中的“三開三合”等。

《唱道真言》闡述的“全憑心意用功夫”,幫助我們練好太極拳

兩手抱球,這個球,其實是“意”


學習《唱道真言》的現實意義

學練太極拳,最大的難點就是對於“只管意念,不管氣”、“意在形先”等修煉內容感覺不好理解。為什麼覺得不好理解呢?因為思維習慣和我們從小養成的意識參照系不相符。我們原有的參照系總習慣於用形體的力量去做事情,從來沒有人讓我們去建立一種以意識為主導的參照系。其實,在中華道統文化的三大體系中,最重要的相同點就是都對意識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刻闡述。比如,佛家的明心見性,道家的修心煉性,儒家的存心養性,這個心和性都是指的人的意識活動。實際上,傳統功夫修養的關鍵就是練意識,每一個門派都強調它,當然也就必然包括太極拳。我們反覆強調太極拳是太極拳架(形體動作)、太極術(內功心法)、太極道(意識修養)融為一體的太極拳,其核心就是內功心法中包含了意識運用的內容,如果進入了道的層次,其重點則是意識的全面修養。

《唱道真言》闡述的是丹道修煉中的性命雙修,但突出強調的卻是修命先修性、先修意識的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真正的講求內功心法——“全憑心意用功夫”的太極拳,其實也是修道的一種方便法門。因此,我們才說,太極拳也是一種太極道。

《唱道真言》有47000多字,但對於研修太極拳的人來說,明晰了以上所評析的內容,並在行拳走架過程中,逐漸地建立起“心為令,意為帥,氣為纛”為主的參照系就足夠了。我們並不需要拿很多時間來摳《唱道真言》中的每一句話。因為《唱道真言》中的內涵不經解釋,許多人理解不了它的實質。

《唱道真言》闡述的“全憑心意用功夫”,幫助我們練好太極拳

象形取意,太極拳的首要法則。這個“意”特別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