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道真言》阐述的“全凭心意用功夫”,帮助我们练好太极拳

《唱道真言》作者及来源

在传统道家文化的典籍里,《唱道真言》(青华老人传 鹤臞子辑)对练心、练意这些问题阐述得比较清楚。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学练好太极拳,特选其中的片断来进行选读并作一简单评析(当然,这里的评析主要是从太极拳角度来论述的,其实,这也是修道的意之运用法门也)。

《唱道真言》阐述的“全凭心意用功夫”,帮助我们练好太极拳

拳、功、道,太极拳含三为一


  《唱道真言》(片段)原文

泛意非意也,游思妄想也。意者,的的确确从心所发,意发而心复空,故又曰:有意若无意。意之为用大矣哉!

《唱道真言》简析

泛意非意也,游思妄想也。

这里所说的意和一般人所说的意不一样,因为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意,是泛泛的、没有一定规程的。随随便便的意念活动不是练功夫的意念活动,只是一些杂乱的想法、杂念。这就是说,练功夫、研修内功太极的意识和普通人的意识是不一样的。

意者的的确确从心发,

那么,修炼功夫(太极拳所说的内功心法)的意识是什么样的呢?这个意必须是真真正正地从心里边发出来的。就是你得感觉到、意识到这个意念,心里边清清楚楚。如果随随便便地想个东西,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里边没有感觉到它,就不算是真正的“心意”。普通人的意念活动,是随随便便一动就过去了,这样的意念不是练功夫的意念活动。这个意“的的确确”发于“心”。比如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用形象思维方式所意想的“气球”、“茫点”、“鹘星”、“意识线”等等,在心中一静、一定之后,意念在自己心里边应该感觉到它,并感觉得很清楚,这才叫练功夫的意念。

意发而心空。

意念发出去之后就完了,就不管了。如“茫点”这个意一出现,神之发轫,意气在眼前一米多的某一点集中,集中之后,这个意就没有了,心里边就空了,此时,动作也已催发出去“问星”了。随之,动作上就不再留恋这个“茫点”,已经转化成“心中一静”、“胸中一沉着”等状态,已经开始蕴酿下一个意了。

有意若无意,

对于修炼中的意念,要能知道它、感觉到它,这就是“有意”;但是,对于这个意却不能留恋之,这就是“若无意”了。如果留恋这个意,表现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就是意重了,练得时候就会头昏脑胀,面部表情严肃,眼神发滞,灵动的内涵,轻松随意的感觉就会荡然无存。在太极拳经典著述中,对于如何用意的表述就是“无意之中有真意。”

意之为用大矣哉。

这样的意念活动,在修炼功夫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的,因为这样的意念,可以集聚、调动人体里的真气、元气和大自然之气进行混化,形成一种新的气——混元气。混元气如何形成,就是意识的力量把体内真气、元气和体外大自然之气、虚空之气融为一体。如何融为一体,古人用7个字就阐述清楚了——开合出入聚散化。”这7个字的具体练法,也是意的活动,这个活动在内功太极拳、心性太极拳中体现得很直接,比如“三道气圈”、“开合相寓”;比如云手中的“三开三合”等。

《唱道真言》阐述的“全凭心意用功夫”,帮助我们练好太极拳

两手抱球,这个球,其实是“意”


学习《唱道真言》的现实意义

学练太极拳,最大的难点就是对于“只管意念,不管气”、“意在形先”等修炼内容感觉不好理解。为什么觉得不好理解呢?因为思维习惯和我们从小养成的意识参照系不相符。我们原有的参照系总习惯于用形体的力量去做事情,从来没有人让我们去建立一种以意识为主导的参照系。其实,在中华道统文化的三大体系中,最重要的相同点就是都对意识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刻阐述。比如,佛家的明心见性,道家的修心炼性,儒家的存心养性,这个心和性都是指的人的意识活动。实际上,传统功夫修养的关键就是练意识,每一个门派都强调它,当然也就必然包括太极拳。我们反复强调太极拳是太极拳架(形体动作)、太极术(内功心法)、太极道(意识修养)融为一体的太极拳,其核心就是内功心法中包含了意识运用的内容,如果进入了道的层次,其重点则是意识的全面修养。

《唱道真言》阐述的是丹道修炼中的性命双修,但突出强调的却是修命先修性、先修意识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讲求内功心法——“全凭心意用功夫”的太极拳,其实也是修道的一种方便法门。因此,我们才说,太极拳也是一种太极道。

《唱道真言》有47000多字,但对于研修太极拳的人来说,明晰了以上所评析的内容,并在行拳走架过程中,逐渐地建立起“心为令,意为帅,气为纛”为主的参照系就足够了。我们并不需要拿很多时间来抠《唱道真言》中的每一句话。因为《唱道真言》中的内涵不经解释,许多人理解不了它的实质。

《唱道真言》阐述的“全凭心意用功夫”,帮助我们练好太极拳

象形取意,太极拳的首要法则。这个“意”特别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