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您的關注和點贊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

距今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已在長凝鎮西長凝村的賈魚溝和東趙鄉大發村石虎灣一帶繁衍生息。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榆次境內人類活動已很普遍,從新石器時代延續到夏朝初期的漫長髮展過程中,什貼鎮柏林頭、東趙鄉郭村、東趙村、北田鎮福堂村道場溝、東陽鎮下丁裡、郭家堡鄉北合流村、源渦村、修文鎮東郝村、北田鎮小南莊村、烏金山鎮流村、北後溝村、西左付村、龍王山(烏金山)等地都留下了那時的文明遺蹟。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約公元前 2697 年,在阪泉(河北涿鹿)大戰中,神農氏九代炎帝姜榆罔率領的炎帝部族被黃帝部族打敗。炎帝失去帝位後,炎帝部族改炎為赤,改帝為狄,成為赤狄部落。後來,炎帝榆罔之子方雷氏在太行山某區域建立了榆州國,而姜榆族人以部落形式在太行山一帶的活動範圍卻大得多,於是這片區域產生了許多讀音帶“yu”的地名,如:榆社、榆次、盂縣、留籲、鮮虞等。榆次東部丘陵山區的西長凝“賈魚溝”(榆次方言與姜榆同音)和莊子鄉的“榆城坪”等地名可能也隱含著同樣的信息,甚至有人推測榆城坪一帶可能曾作為榆州國的都城。(榆州國詳情請點擊

: / )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新石器時期,黃土高原南部地區的華夏族農業持續發展,人口與時俱增,華夏文明也隨之誕生。而黃土高原北部的姜榆(赤狄)部落,因環境逐漸惡化,開始了半農半牧的生活,畜牧業逐漸興起,漸以捕獵養殖為生。姜榆(赤狄)族人與華夏族同屬於東亞人種,卻因居住分散社會進化緩慢,與華夏族的差別日益增大。在華夏人撰寫的史書中,姜榆(赤狄)族人逐漸演變為華夏族眼中愚昧落後、侵犯搶掠、禍亂華夏的“戎狄”,戎狄實際上才是榆次早期的原住民。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約公元前2268年的堯時,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可能受到一種外力巨大能量的突然作用,滔天的海水倒灌,淹沒了華北、華東、華南,在山西境內形成了數個大湖,古人稱之為“海”,太原盆地(也稱晉中盆地)的晉陽湖就是其中之一。那時的晉陽湖水域範圍可能北至太原陽曲、南至晉中靈石、東至太行山和太嶽山邊緣、西至呂梁山邊緣。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傳說,禹奉命治理汾河及支流時,深鑿包括榆次境內塗河在內的眾多汾河支流,宣洩了上游洪水,又在今靈石縣一帶開山鑿口,排除了汾河阻塞,將晉陽湖水導入河槽,使煙波浩淼的昭餘澤藪,變成晉中平川的沃野之地為民所用,“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這句古話由此而來。禹率領的治水大軍曾在塗水(指瀟河)岸邊一處地勢稍高的地方駐紮,後來這裡形成的村落被起名為“禹丘”(修文村的古地名)。為表彰禹的治水功績,人們曾在塗水南岸修築了紀念碑式的高臺建築“鑿臺”,此處形成的村落被起名“鑿臺裡”(修文鎮郭村的古地名)。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禹打開靈石口後,雖然及時解除了晉陽湖的現實威脅,但晉陽湖水域的進一步收縮,經歷了更加漫長的歲月。禹建立的夏朝,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約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 年。榆次東陽鎮下丁裡村新石器遺址的發現,夏王(禹的兒子)的幼子武觀因密謀造反,被流放於西河(今山西汾陽一帶),並在洞渦水(瀟河)西南的陳侃一帶修築了武觀城”的傳說,似乎都暗示:夏王朝的勢力已到達了太原盆地東陽、陳侃一帶,而源渦、南合流以東及長凝一帶仍屬於姜榆族(赤狄)的勢力範圍。陳侃以北、源渦以西古稱“洞渦澤”的地方,在夏朝時可能仍是沼澤或湖區,也是正在逐漸退去的晉陽湖水域的一部分。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商湯滅夏,統一中原,其勢力範圍遠超夏。西周王朝更是一個擁有廣袤領土的強大國家,蠻、夷、戎、狄大多臣服於它。太谷白燕遺址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夏商時代和周代的陶器,其文化和晉南、豫北、冀南等夏商周經濟中心區域的文化關係密切。據此推測,當時晉中盆地的榆次地區,華夏居民和赤狄(姜榆族)仍分居於晉陽湖南部平川和東北部山區。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西周末期,戎狄部落斷絕與周朝的往來,開始侵擾周朝。周平王東遷時,西北的戎狄也尾隨侵入中原,依靠強大武力,遍侵東周諸國,包括榆次平川地區在內的大片疆域淪為戎狄部落的勢力範圍。隨著榆次洞渦澤及晉陽湖水域範圍的進一步縮小,戎狄部落也最先開始把這些湖區退出的大量土地用於放牧。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東周時期,從公元前677年開始,地處周朝北疆、與戎狄交界的諸侯國——晉國,不斷開疆拓地,從戎狄手中奪取土地,勢力覆蓋了幾乎整個晉南地區,至晉中的靈石以南,而晉中、晉東南還是赤狄的勢力範圍。隨著晉國卿族勢力不斷增大,晉國公室漸被架空,各卿族繼續深入晉中、晉東南開疆拓地。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公元前569年,晉國卿大夫魏絳“和戎”,“以貨易土”從戎人部落手中把晉中靈石、介休、榆次、壽陽、呂梁文水、太原清徐、陽泉盂縣等地納入晉國版圖,戎人漸被華夏族同化,榆次也因“魏絳”或魏氏的統治得名“魏榆”。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公元前541年,晉國六卿中的中行氏伐戎,繼消滅了潞城、武鄉、榆社、左權等地的赤狄之後,又消滅了榆次東部的赤狄(或榆州國餘部),並繼續北上太原盆地討伐北戎。榆次又因中行氏的統治,成為中行氏之都,人稱“中都”。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晉國卿族勢力在開疆拓地的同時,也相互爭奪領地。公元前514年,晉國的祁氏被韓、趙、魏、智、範、中行等六卿消滅。祁氏的封邑被分為鄔(今介休)、祁(今祁縣)、平陵(今平遙、文水)、梗陽(今清徐)、塗水(今榆次、太谷)、馬首(今壽陽)、盂(今盂縣)等七個邑(縣),塗水邑就是榆次的雛形。智氏家族的

智徐吾被封為“塗水大夫”,成為史書記載的榆次第一任地方官。據明清史料註解,塗水縣治與夏朝的武觀城,都指向今修文鎮王都、陳侃村一帶,因此“塗水城”有可能就建在被洪水沖毀的“武觀城”舊址附近。(武觀城和塗水城詳情請點擊: )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春秋末期,晉國六卿中的趙氏始終面臨打壓。祁氏被滅後,被瓜分的七個縣,無一屬趙氏。於是,趙氏的領袖趙簡子(趙鞅)將目光投向了太原盆地,因為這裡有因晉陽湖進一步收縮而退出的、未被其他卿族利用的大量土地。公元前497年,趙簡子在太原盆地今太原晉源鎮一帶選址修築了晉陽城,晉陽城成了趙氏集團爭奪天下的根據地。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公元前458年,智、趙、韓、魏四家聯合,消滅了範氏、中行氏,共同瓜分了其土地,榆次成為智氏的領地。此時的晉國朝政,呈現出智氏一家獨大,力壓趙、韓、魏三卿的局面。智徐吾之子智伯(智襄子)垂涎趙氏的土地,為與趙氏的晉陽城抗衡,選址塗水(瀟河)北岸今榆次城區所在,修築了比原陳侃一帶的塗水城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新縣城。據推測:當時的塗水新縣城,城垣的北城牆大致在今石太鐵路南側一線;東、南城牆為隋以後的榆次縣城(即不包括郭城南關的榆次縣主城)東城牆向北、南城牆向西的延伸;西城牆大致在今郭家堡鄉政府到液壓件廠之間,故城的外形輪廓近似長方形,週二十一里,相當於8.7公里。由於這座城池只被追溯到了漢代,所以後世稱其為“漢故城”。(漢故城詳情請點擊: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築於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約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453年)的塗水新縣城,即後世所稱的“漢故城”,奠定了榆次今天的縣域中心。此後,榆次的縣域中心雖然在北魏(公元396年)時曾遷址南合流冷姑崖中都城,但最終在北齊文宣帝時(公元529年-公元559年),因中都城被瀟河洪水摧毀,中都縣治又遷回了榆次故城。(中都城詳情請點擊: )經過隋代的城池縮建,明代的子母城格局形成,清末民國初的鬧市區向城北轉移,20世紀50年代老城牆拆除新舊城融為一體,改革開放後城區向北向西擴張,直至形成了今天的市區面貌。

榆次縣域中心更多詳情,請關注近期更新《榆次縣域中心的變遷》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更多榆次懷舊文章和視頻,請識別下方“二維碼”或點擊“瞭解更多”關注本公眾號

滄海桑田話榆次——晉陽湖與榆次的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