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意境好,但是不符合平仄的詩句,算好詩嗎?

寒天飄雪_


詩是韻文。

也就是說,詩歌是要合韻律的。這個韻律,並不是指平仄格律,而是指正常說話的語調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韻律是在發音清朗,有規則押韻的情況下,總結出來的規律。

我們平時說話有人考慮是否合律?並沒有。但是我們平時說話能不能說出有意境,有內涵的內容?是可以的。

所以,除了少數音律完美,能超越感官帶你入境的作品,一般說來,意境和平仄並沒有什麼關係。

平仄是在韻律之上,是四聲韻的簡化版本,最開始的目的是為的是讓唐朝詩人更快地避免創作格律詩的語病。宮廷詩人藉助平仄對字的聲調進行劃分並總結出格律詩的四種基本平仄關係。我們如果學習寫近體詩,只要學會平仄關係,也就是掌握平仄格律,就很快上手,在合規的前提下再在詩意上求新求變,寫出具有個人風格,反應時代特色的作品來。

只有近體格律詩才需要嚴格遵守平仄,古體詩,自由詩,現代詩跟平仄也有關係,但是是暗藏的,不要求遵守規則的。

而寫詩的動機是有感情需要抒發,寫詩的目的是有志向需要表達。至於是用散文還是詩歌,是用不論平仄的古體詩,還是平仄嚴密的近體詩,都是隨創作者意願和才能而定的。

兜兜轉轉說一大圈,其實就是一個道理,寫詩者要懂平仄格律,但是不要困於平仄格律。我們寫詩或者創造任何作品,最重要的是自身表達,雖然得到其他人的認同非常重要,但是那是在表達自身內心的基礎上尋求認同,而不是違背初心尋求認同,獲得利益。這是出發心的不同,是“工”和“匠”的區別。

特別是寫詩。寫作抄襲流行文風,向雞湯文低頭,畫畫模仿大畫家特色,臨摹作假,至少還有巨大的利益在前面做藉口。可以說是要先解決溫飽,再追求精神。

寫詩是解決不了溫飽的,杜甫都把兒子餓死了。所以寫詩的人用不著那麼去曲線救國,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吧,除非你是想進那些只認平仄格律的詩歌協會,混個毫無用處的聲名。

順便說一下,本人問答基本上是解決詩歌平仄問題,不代表我是平仄派,是我認同平仄的作用,但也並不是我今天回答這個問題說到一些看法,就代表我是非平仄派。

我懂平仄格律,有人問我就答,寫詩的時候能合就合,不合就算了,哪怕沒什麼意境。

別把平仄看得很難,也別把意境看得那麼高深,更不要把詩詞看成什麼了不得的東西。

也許到了這個時候,大家就不會有題主這種困惑了吧。

不合平仄的詩也是詩,意境好自然就是好詩。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詩好不好與平仄無關。

但我覺得你的意思可能是:意境好但是不符合格律算不算好詩吧?

這裡有些問題初學者一定要清楚。老街在這裡簡單說一下。

一、格律詩與非格律詩

格律詩用南朝的永明體演變而來,到唐朝成熟並達到高峰。

唐朝開始古詩分為格律詩和非格律詩。

1.格律詩

又叫作近體詩,平仄、押韻(平聲韻、首句外單獨韻部)、對仗、粘連。

例如黃庭堅的七律《登快閣》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2.非格律詩

叫做古體詩,近體詩以外的詩都是古體詩,即使是唐朝的詩人,也做了大量的非格律詩。

所以說,是否好詩與平仄無關。

例如賈島《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二、非格律詩要注意的問題

古體詩也是有規矩的,押韻不能亂押,比如絕句的古體是不能換韻的,平聲韻與仄聲韻不能混用。

篇幅長的古體換韻也是有規矩的。

我有一篇文章可以看看《老街詩詞閒話08-古體詩可以不講平仄只押韻嗎?》

三、分清是否格律

1.律詩可以標“五律”、“七律”、“排律”三種。另外絕句有古絕句、律絕句之分,這兩種都可以叫做絕句。


2.古體詩可以標題“絕句”、“古風”、“五古”、“七古”、“七言”……等等。

3.如果寫得不是格律詩,標題上卻寫作“五律……”、“七律……”那就不對了。

結語

當然,即使您不懂格律,不耽誤您寫出優秀的詩篇。

即使標題鬧了笑話,好詩還是好詩。

……

@老街味道

2018-3-9


老街味道


本來詩的好壞不在於格律,但在我推廣詩詞知識兩年來,發現幾個現象:

一.沒有學過格律的人,句子不合平仄,[意境好]多是個人看法而已;

二.寫詩格律工整,意境不一定寫的好;

三.意境真正寫得好之人,即使偶爾不合平仄,但沒有幾個是不懂格律的。

原本意境與格律並無聯繫,這令我有一段時間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終於找到了答案:



決定意境好壞的因素不是格律,而是作者的底蘊。

底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通過不斷學習積累而來的。而真正有好學之心的人,根本不會排斥格律,只是把格律當做寫詩的另一種選擇。

我們看唐人的詩作,除了格律詩之外,古體詩所佔也為數不少。這也驗證了我的觀點,古人寫詩既知格律亦不拘泥於格律,只要有足夠深厚的底蘊,不論寫古體詩或格律詩,都能寫出好的意境。

詩的關鍵在於人,不在於形式。

我們如今寫詩,也應當師古之心,嘗試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博採眾長為己用,如此何愁寫不出好詩。


以上便是我的觀點,有勞各位詩詞同道關注與交流——詩詞補習班


詩詞補習班


來說幾句。寫前看了下好多答題者的寫的文章,蠻好的!歸納來下來有幾:一,意為主,律為次。二,尊重格律,注意平仄。三,鼓勵初學者,循序漸進,更上層樓。四,反對動不動譏諷,挖苦別人,不好!我以為,一副聯,一篇詞,一首詩都是寫者的辛勤勞動成果,這個平臺上發表的東西,參差不齊,水平有高有低,太正常了!不必有"憤憤之心"別人都不如你,幹嘛!我個人認為,你自己發表的原創作品,(對聯,詩聯、文章等)猶如種莊稼,春種秋收,得之不易,要有自信心,歡喜心。至於別人的評論,好的收下,有利於下次改進,對於那些高高在上,滿嘴亂噴者,不予理會,你回覆他一句,他回覆你一篇,那來那麼多時間,都是業餘愛好,不必在這個上浪費時間,得閒有空就寫幾句,豈不更好!回到平仄,還是那句話,意境為主,關注格律!

(簡論)


秋風秋雨聽秋聲


謝謝你的提問。格律和意境不是對立的,純粹的格律肯定不是詩。

中國詩歌發展也是從沒有嚴格格律到有格律的。

但是,把格律擺在寫詩的第一位,這個是本末倒置。

格律是為詩歌服務的,六朝從開始重視格律問題,唐代發展到了高潮。但是,唐代大詩人都沒有被格律束縛。

就是格律最嚴密的杜甫,有些好詩也沒有嚴格的格律。例如他的《題壁畫馬歌》就不是一首格律詩,而且也出了一個名句“戲拈禿筆掃驊騮”呢!當然,文學功底好,加上善於使用格律,可以把詩寫得更工穩一些。一定要記住,格律本身不是詩。

下面是我在《微頭條》修改詩的一次實驗,看看格律與意境的關係。

謝謝大家支持60萬閱讀,1200多個點贊。也謝謝大家批評沒有押韻。

這兩首詩都沒有押韻,我怎麼改?

改詩,先找寫得比較差的句子入手吧。

原《詩二首》

傾城春色滿目風,

雨過斜陽與燕飛。

南苑牡丹數不盡,

誰是花邊詠梅心?

去年看花雪如梅,

今日薔薇雨霏霏。

故園欲別捨不得,

只是思花花未知。

改詩:

第一首的第二句,這個句子不是太好,通過修改,可以提煉語言,也可以找到韻腳。

我改為“雨過花落飛不輕”,理由是,前一句說,春色有風,第二句是,雨過燕飛,顯然,這是一個風雨的日子,所以有落花,因為花在雨中,所以比平時要重一些,那麼,飄落的花也就沒有那樣輕盈了,這種飛不輕的沉重感,也與最後一句“誰是花邊詠梅心”的沉重感呼應上了,韻腳也找出來了。

所以,我一直說,寫詩首先要把意思表達出來,然後修改就好辦多了。

第二首詩,我把最後一句的“未知”兩個字顛倒一下就押韻了,而且意味也更好了。謝謝大家批評指正。

修改後的《詩二首》

傾城春色滿目風,

雨過花落飛不輕。

南苑牡丹數不盡,

誰是花邊詠梅心?

去年看花雪如梅,

今日薔薇雨霏霏。

故園欲別捨不得,

只是思花花知未?





千千千里馬


在我看來,相比於一首詩的意境,平仄只是一種形式要求,而形式是要服從於內容,並要為內容服務的。

唐朝之前的詩歌是不太講究平仄的,但也為我們就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當我們細心品味古詩時,我們吟誦、欣賞的不是它們的平仄格律,而是它們的優美旋律和經久不衰的意境。詩的格律和平仄關係只是到了唐代才逐漸規範起來的,當然唐朝的詩歌是詩歌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我們寫詩也大都以唐朝以後的詩為版本,所以也多少制約了詩歌的發展,正所謂有其利必有其弊。我們常說“詩以言志”,何為“志”?我個人認為,所謂“志”,就是“心志”,“意志”和“情志”,寫詩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要抒發種“志”,如果寫詩只是堆砌詞藻、空洞無物,即使再符合平仄關係,恐怕也不能稱之為好詩。


所以在寫詩之前要精熟格律和平仄並能熟練應用,然後在詩詞創作中,儘可能符合格律和平仄關係,但也不能絕對化,千萬要讓“死格式”來束縛住“活思想”!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探討!(圖片來自網絡)


坐看雲天風起時


寫詩的大家那個去弄格律,只有那些無聊的沒有多少詩詞才華的人,才去精研格律!

世上有無聊之人,就有無腦的追隨者,捧著八股當聖旨,到哪裡都是奉天承運,格律先祖有曰,有失格律者一律不許命名格律詩!

前幾天我發了兩個關於格律的帖子,是的!我就是不喜歡格律,儘管我的格律認知不比那些自命格律詩人的人低,可是,我就是不喜歡格律!

於是,這些格律者與我理論,開始是個講理的,纏繞了很長時間,你也說不服我,我也說不服他,我提議說,我在帖子下面寫了一首詩,你可以和一首詩,罵人的詩我都歡迎,只是不歡迎罵街!我說,你贏了呢!我就服從你,你輸了呢!請回去,結果他不同意。後來又來個對對的,弄了個對子讓我看,我說,這對對我只能一笑,他說他的對是嚴對,還說我的話讓方家笑話,讓我回家看書!我再仔細看那對時才知道他玩了個伎倆,他的對是,葉落黃昏雨,果然白讀書!我就問他,葉對果可以,白對黃葉行,書對雨也沒問題,你的落能對然嗎?昏可以對讀嗎?你玩個小伎倆,但不是嚴對!再後來又來個老太太,寫了一首打油詩罵我,我說行,我是喜歡他們用詩歌罵人的人,我就開始寫打油詩,當然也不能饒了她,可能是我強勢了,一連寫了五首打油詩,這位老太太一句也沒說就沒了蹤跡,這時已經是晚上了,我就睡了。可是當我第二天再看帖子時,她把評語刪除了,她的詩同我的詩都沒有了。唉!這種人真的讓人鄙視!贏呢!就趾高氣昂,輸呢!就毀屍滅跡!

今天還有個與我理論的傢伙出現,要求我不要寫格律詩,說我可以寫古風,我說格律詩你家的啊?他說我寫也不承認我是格律詩,我說,格律詩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每個人都有自由去 寫,你一定要求我不寫可以,你可以去回我帖子上詩,你甚至可以組團來與我對詩,只要你贏了,我就永遠不寫格律詩行嗎?他不同意,我告訴他說,那你回去吧!

我說了這麼多,只是在證明這些寫格律詩的人的素質!真的讓人憂愁啊!可是霸氣的勁真的有啊!我真的承認他們有實力讓我的詩不能在社會流傳,詩壇是真的被這樣的東西把持的呢!可是,我就是不喜歡他們,不管我的詩可不可以在社會流傳,就是為了反對他們,反對這些詩壇的渣子!

我對於他們還是那句話,你們可以組團來對詩,只要你們贏了,我就永遠不寫格律詩!沒有來的話,我會寫帖子繼續反對格律!


一笑貫長天


詩詞格律不是古人憑空臆造出來的,是從漫長的詩歌發展歷程中,從浩如煙海的作品裡,經過研究,比對,總結,凝練,規最後範而成的。

古人發現在如此形制下創作出來的詩歌,首先它的形式唯美,再加上文字點化(意境美),那它就是一首好詩。當然,光有形式美,沒有意境美,不能稱為好詩。再反過來說,即使意境再美,若離開了既定的形式美(格律),詩歌最終要表達的意境不可能達到藝術頂峰。個人覺得,在古典詩歌創作中,形式與內容相濟互補,相得益彰。這就是唐詩為什麼能攀上中國詩歌最高峰的重要原因。


劍戎10545


同時作為傳統詩與白話詩的愛好者,這個問題還是有必要回答一下。“不符合平仄的詩句”算不算好詩其實是個偽命題。詩有很多種,簡單來說我們可分為古風、近體詩、長短句、白話詩等等。在這裡我們只能確定不符合平仄的詩句肯定不是"格律詩",但是不是好詩因提問者能提供的信息太少,導致完全不能確定。

毫無疑問好詩的意境一定是不錯的。但反過來意境好未必就是好詩,它甚至可以不是詩,比如流水賬。詩歌需要一定的語言美與音律美,不能只管意境不管其它。如果寫的亂七八糟再好的意境也被毀了!這是初學者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否則即便被吹捧上天,也很難有什麼實際成就,反倒是給人留下笑柄。

之所以有人會提這個問題,我想是因為在傳統詩詞領域中,格律派太過強勢了。很多人恨不得傳統詩歌全部都是格律詩,一見有些稍不和韻就說三道四,以為自己很高深。殊不知這對傳統詩歌的傷害極大,不利於傳統詩歌全面健康發展。

白話詩在中國發展有一段時間,並佔據了詩壇的話語權,不過成果似乎是很差的。主流遠離了讀者,甚至遠離的大部分作者。說的好聽點叫做境界高別人看不懂,說的不好聽如何呢?我可不想口粗哦!

再看傳統詩詞,表面上似有復興之勢,實則任重而道遠。現在有很多人開始寫傳統詩詞,猶以防格律詩與防宋詞為甚。不可否認當中也有不少佳作,但大部分水平其實都很低!這就引出了問題的反面:"符合格律的詩未必就是好詩",甚至“符合格律的就未必是詩”。因這個話題很大,限於篇幅,不方便多討論了。


山雨文學


如果意境好,只要寫出來的句子讓人讀起來順口,不彆扭就好了。

沒必要一味遵循格律的框架限制。有時候你偶然間悟出一兩句佳句來,一看,唉呀!這要是按照格律要求來作感覺就很難再體現出這句佳句來了。甚至連意境都受到了影響,那不就是得不償失了嗎。

所以,有好的意境了。就圍繞著這個意境好好的寫下去就好了。

讀來朗朗上口,又非常完美的契合意境的詩句才是最好的。

至於格律什麼的,適合的時候就用,不適合的時候就要學會靈活變通了。

還是那句話:“自古文章本天成,佳句偶得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