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虞美人》寫盡蔣捷一生,一句悲歡離合總無情,無比沉痛,你怎樣看?

江湖夜雨92


櫻桃進士蔣捷人生中的三場雨!

蔣捷在南宋的詞壇上,算得上是一個獨行客,一個孤獨的漂泊的旅人。他的詞的風格,介於豪放派與婉約派之間,既有豪放派的深沉憤慨,又有婉約派的深情纏綿,在這個中間,蔣捷的詞呈現出一種清麗雅緻的特點。

任何一個人總是要生活在一個時代。也就是說,誰也離不開時代的裹挾。蔣捷身處在南宋滅亡之際,作為一個漢族的傳統文人,家國的情懷似乎比較其他的人更為深刻一點。所以我們看南宋的詞,呈現出兩個極端。一種是憤慨的悲哀的呼喚,希望王師北定中原日,能夠直搗黃龍,收復失地。像岳飛、李綱、辛棄疾、劉過、陸游等,但是南宋偏安於杭州,絲毫沒有進取之心,所以又大部分愛國詞人們,又產生了一種懷才不遇的消沉。

第二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就是高度藝術化的、審美化的山水隱逸詞。詞人們眼見著希望破滅,乾脆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冬秋,過著藝術化的隱逸生活。比如姜夔、吳文英等。而蔣捷的詞,這兩個方面都有,其實也是體現了他的絕望的心態。

蔣捷是江南人,他們家是無錫的大族。蔣捷也曾經中過進士,但是剛剛考上,南宋就滅亡了,變成了元朝了。蔣捷帶著自己對故國的懷念,在兵火連接的時代,流浪於江南一代,一個人孤苦伶仃,隱居終老。在元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也曾經找到蔣捷,希望他能出來做官,但是被有著強烈的故國和民族情結的蔣捷言辭拒絕了,最終作了像伯夷叔齊那樣的隱士。

雨,在古典詩詞中,總是帶著憂鬱的、悲哀的情緒出現的。其實並非是雨悲哀,而是人的心情。杜甫在高興的時候,就寫“夜雨剪春韭”,也寫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等。

但大部分詞人,在寫雨的時候,總是帶著一種淡淡的悲傷,就像我們在青春期的雨季,總有莫名其妙的惆悵一樣。比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比如 李重元的“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比如李後主的“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等,無一不是悲傷的情緒。

但是無論是李清照李後主,還是李重元,他們筆下的雨,都沒有蔣捷的雨那樣的深沉,那樣的牽動人心。因為他們的雨是一時一刻的雨,是一個片段,是一個愁腸縈繞的片段,而蔣捷的雨,卻是他的一生的永遠的記憶。他把自己的一生 ,都凝集在一場雨中。從而讓這一場雨,穿越了時空,有了更深刻的哲學意義。

《虞美人》: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麼美的詞,我覺得如果翻譯成現代文的話,那就失去了詞的味道了。我們乾脆就不翻譯了吧。

這首詞,蔣捷寫的是聽雨,但是他別出心裁地選擇了三個階段的人生場景,從人生的不同階段聽雨的不同感悟,來完整地折射自己的人生。

這是蔣捷的聽雨的感受,又何嘗不是我們每一個人,聽雨的感受呢?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當我們還是少年的時候,總是對人生和未來充滿幻想。年輕時代的夢都是粉紅色的。我們曾經是白馬少年,我們曾經都是五陵年少,裘馬輕狂,這時候聽雨,充滿了青春的萌動和曖昧的的味道。紅燭,羅帳,或許還有紅粉佳人,纖纖玉手。

此時的雨,也有了青春的荷爾蒙的味道。這是一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時代。這時候聽雨,寫雨,大概就是為了所謂的文藝吧。這時候我們對雨的感知,也許只有浪漫。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人到中年萬事休。從少年到中年,時光一下子就把我們引入落魄的油膩的中年。在蔣捷的時代,他的中年基本上是流浪漂泊中度過的。當他像杜甫一樣,“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時候,當他一葉孤舟漂泊在江湖之上的時候,聽到的雨聲,心情已經完全不同少年時代了。蔣捷說自己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濛濛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隻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好玩的國學想請讀者朋友們注意,在南宋詞中,有很多是寫大雁的。蔣捷的這首詞雖然不是專門寫大雁,但也算是寫大雁的名篇了。詞人們為什麼喜歡寫大雁,第一大雁是堅貞的動物,它有堅定的故園之思,第二大雁長期處於漂泊之中,第三大雁是群居動物,一旦離開了群體,他的叫聲相當悲慘淒厲。所以,蔣捷說自己在西風中,在細雨中,其實自己就是一隻離群的大雁。這是中年時候聽雨的感受,沒有紅燭,沒有了羅帳,沒有了佳人,只有孤獨落寞的心境。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人到暮年的時候,在哪裡聽雨呢?蔣捷說自己在寺院裡,也許不是寺院,只是一個簡陋的僧廬而已。自己早已經遠離紅塵,早已經沒了機心,一切都歸於平靜了

。這個時候,蔣捷說,自己聽到暮年的雨聲,看著自己的鬢上的點點白髮。覺得時光彷彿帶走了一切。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了欣喜,沒有了悲哀,似乎達到了莊子所說的喜怒哀樂不入於心的境界。所以蔣捷說,所謂的悲歡離合已經不放在心裡了,達到了無情無心的境界,因此,門外的雨,與我何關呢?它可以在階前點點滴滴直到天明啦!

年少時的裘馬輕狂,中年時的落魄淒涼,暮年時的不動於心,通過三個階段的聽雨,道盡了一生。這何嘗不是我們的一生,我們的未來?


好玩的國學


“悲歡離合總無情”是宋代詞人蔣捷《虞美人·聽雨》中的詞,這一句是全詞情緒的總結,蔣捷在這首詞裡是以時空順序為結構,寫出了自己歷經憂患的一生,我們可以通過欣賞全詞來感受。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strong>

詞的開端寫聽雨從少年寫起,少年時候是在歌樓上聽雨的,又以“紅燭”,“羅帳”來修飾“歌樓”,雖已表明是燈紅酒綠的消遣之地,有了“紅燭”和“羅帳”,朦朧、極度閒適和輕歌曼舞的心情、環境都呈現了出來。

壯年時候聽雨是在客舟中,通過了解蔣捷的生平,我知道這客舟不是出遊的客舟,是中年時候因戰亂而在外漂泊的客舟。“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一望無際的江面,層層低雲,這樣的景色足以使人覺得壓抑愁鬱了,緊接著的孤雁在西風中呼叫,“斷雁”是掉隊的大雁,成為獨只的大雁在西風中因失去了同伴而孤鳴。

那麼一句“斷雁叫西風”,這樣的動態遞進就加深了前一句“江闊雲低”的壓抑情緒,通過孤雁在蒼茫無邊的環境中的悽苦無助,自然的象徵了蔣捷自己在國破之後遭受流離之苦之時的狀態和情緒

寫完了少年和壯年,最後的階段就是暮年之時了。暮年時,已是白髮蒼蒼,是在那僧廬下聽雨的。僧廬自然是遠離塵世繁華的,經歷了少年的流連繁華,壯年的歷經戰亂漂泊,暮年之時已是萬般皆空,遠離塵世了。

蔣捷在29歲時中了進士,然而五年之後南宋滅亡,此後蔣捷隱居山林,終生不仕。再對照詞中的第三個聽雨階段,這便是晚年隱居時候的心情了,看著國破山河碎,心痛哀泣,歷經戰亂漂泊,選擇了遠離塵世,暮年時候在僧廬下回憶少年和壯年之時,哀莫大於心死的感覺襲便心身。<strong>

於是在最後蔣捷嘆道:“悲歡離合總無情”,就讓那雨聲在臺階前滴到天明吧。其實雨怎樣下、雨滴的滴落是人本身控制不了的,蔣捷以無法改變的客觀事物作了詞的結尾,就是在將無奈的情緒做到最大化。

任雨滴到天明,就如前塵往事中所經歷的那些悲歡離合般,是無奈的,無法改變的,將悲涼的情緒在結尾處表達到最頂端,全詞結束,但他沉痛涼寂的心情卻不會結束,沉痛的不僅僅是情緒,更是蔣捷一生離苦的命運,這一點讀到者皆能感知了,


聽雪話詩詞


蔣捷此人宋末進士,生不逢時,朝廷氣數已盡,強虜入侵。作為前朝遺老也算保住氣節,拒不作元朝官員,寄居僧廬苟延殘喘。晚年面對青燈古剎,鬱鬱寡歡。

一首《虞美人》以聽雨穿針,寫出了少年得意,青年失落,老年孤苦的一生。“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看境況年少時紈絝子弟,常常逛夜店,夜夜笙歌把酒言歡,美女酥身溫柔鄉里醉生夢死。“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青壯年時漂泊淒涼,像失群的大雁,在寬闊的江面上坐在一葉扁舟裡,聽著風雨聲,獨自惆悵。“而今聽雨僧廬中。鬢已星星也。”現已暮年,頭已謝頂,住在一個破廟裡孤苦無依,兀自哀嘆。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回憶一生顛沛流離,不免老淚縱橫。也許後悔嘍。有時氣節算個鳥,折一下腰一念之間會享榮華富貴。

然而,古人比現代人骨頭硬多了,寧死不屈者多如牛毛,何況才為了五斗米呢?那像現在人,為了點小利益像哈巴狗一樣。唉,時無關雄,使舔狗成名。





流螢之火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如今聽雨僧廬下,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聽雨年齡段的感悟大音希聲境界由淺入深。

復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少年的聽雨雖然也寧靜,但用上色彩的紅昏二樣顏色,少年享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的美好時光,還是復物芸芸的大音希聲浮淺層次。

壯年視野裡江闊雲低是社會動盪,作者還在社會艱辛根源中,斷雁叫西風。表示作者走過死地,客舟裡聽到斷雁叫西風如在夢中。所以又叫做各歸其根。

而今聽雨僧廬下,歸根曰靜。悲歡離合總無情,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戰勝以悲哀處之。作者歷近盡蒼桑,無情讓作者的胸懷進入天得一以清境界,所以無情,所以道是無情勝有情。

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反者,道之動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是雨的聲音,無是無根之雨水,作者在人生中渴望安靜不卻一生磨難顛簸。只有在聽雨裡,不出戶而知天下。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我是人間惆悵客英子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是一首充滿滄桑感的詞,讓人柔腸百結之中又有著酸楚。絕不遜色於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是李煜的悲哀與憂愁有一部分自己的原因,但是蔣捷的哀愁絕對是因為時代,因為當權者的無能,而絕不是蔣捷所能憑藉自己力量改變的,如此看來,蔣捷的“愁”更多了一絲無奈。

不需要多說,只要讀完全詩,就會被詞人淡淡的憂傷籠罩了,簡單的語句,不簡單的意境。總會讓人想起辛棄疾的的那首《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不同的是,辛棄疾將人的成長寫到了“愛上層樓”,而蔣捷將人的成長寫入了雨中。這三場聽雨描述的就是他的一生,也是一個動盪的時局。

蔣捷出生於名門望族,是一個低調有才華的高帥富,官N代。少年時期的蔣捷,像許多富家公子一樣過著典型的奢靡生活,歌樓之上,羅帳之中,滿是風流與瀟灑。但是這只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表現。正直有責任感的蔣捷,不可能永遠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很快他就覺醒了。

但是命運無常,人到中年雖然中了進士,但是仍然逃不過時運不濟,這不是因為懷才不遇,而是因為國破家亡了,因為宋朝滅亡了。生逢亂世,他沒有讓自己投敵叛國,反而秉承忠烈節氣。人到中年,只能客居舟中,任由自己風雨飄搖。歷史的巨輪碾壓了一切,又怎麼會放過一個滿腔抱負的蔣捷呢?

後來的蔣捷隱居山林,過著清貧的生活,只能寄居僧廬,此時已經兩鬢斑白,滿目瘡痍,看盡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雨聲也成了敲打他心靈的錘頭。國破家難在,所謂故鄉就是那個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國破家亡的痛苦,變成了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裡,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一個人生的縮影。蔣捷的這首詞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不是因為對國破家亡的同情,而是因為這樣的雨聲似曾相識。人生不就是如此嗎?年輕的時候仗著青春年少肆意揮灑,人到中年多了憂愁,有了危機。最後晚年的時候,看盡了人世間悲歡離合,感受到了世態炎涼,一切都釋然了。





草夕寸品文史


這首《虞美人 聽雨》是我最愛的詞之一。其實,不僅詞人自身,很多人都經歷著詞中所寫的人生階段:年少的輕狂不羈;中年的滄桑妥協;老年的悲催無奈。任何時代,都有相似的境遇。


魚說還羞


蔣捷曾經豪情萬丈,如今卻滿面風霜,歷盡滄桑,國破家亡,人歸何處?他的一生是在戰亂中度過的,自然比別人更能體會其中的苦難。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一切盡在不言中。


江邊月


虞美人,寫了人生三個時期經歷的雨,我認為都是“秋雨"。總無情,表達了作者對社會或人生極度的失望和不滿。


風輕揚117


蔣捷,字勝欲,號竹山,江蘇宜興人。通過他的字和號,你會發現,其絕非尋常之人。字勝欲,意為有毅力,有修為,能戰勝慾望。老子說,自勝者強,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大的人。號,竹山。深山裡的竹子,寓意不苟且,尚氣節。

蔣捷,南宋末期的進士,宋亡之後,元朝時,很多人舉薦他,他始終不肯出來做官。

蔣捷不僅以品格,氣節出名,他的詞也寫的很好,煉字精深,音韻和諧,有人稱他為長短句之長城。一首《虞美人》寫儘自己的一生。原詞為: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詞人回顧了自己的一生,用蒙太奇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他少年,壯年,暮年的三個畫面,抒發了對年華無情,歲月易逝,功業未立得深沉感慨。

上片,紅燭昏羅帳,刻畫了一個昏頭昏腦的,風流倜儻的,縱情享樂的青春少年。一個昏字,不僅寫燈昏,也畫出了少年迷迷糊糊的情狀。

少年的輕浮,換來的是中年漂泊不定的生活。客舟,漂泊在外地的小舟。獨坐舟中,寬闊的江面上,烏雲低掛,失群大雁的哀鳴,聲聲入耳。多麼悲涼的一副畫面呀!南宋王朝覆滅,自己不也是一隻孤雁嗎?



下片,寫暮年聽雨的情景。場景轉換到僧廬,兩鬢已斑白,無處存身,只有寄居廟宇,氣氛更佳冷清,淒涼。詞人漂泊一生,潦倒一生,國破家亡,詞人心中積鬱萬千愁苦,為什麼卻說悲歡離合總無情呢?

悲歡離合總無情,應該如何解讀?

不是無情,恰是情至最深處。詞人反省一生,年少高中進士,何其風光,中年戰火中,倉惶南渡,晚年寄寓廟內,徹夜難眠,窗外階前的雨,一滴一滴敲打在心坎上,情已至最深處,傷已至最深處,痛已至最深處,心頭已麻木,正所謂情到深處已無情。



主張放下執念。也可以這解讀,人到老年凡事要解脫,要放下,任你階前滴到明,我自心靜如水。愧悔有何用?現在的一起,都是以前造的業,不如看淡一切。

蔣捷這首詞,手法之奇,風格之新,情致之深,前無古人。跳出詞外,我們可以有這樣的看法,少年的輕浮,快樂,會換來中年的辛苦奔波,晚年的愧悔自責。還是借用兩句詩來做結尾:

少年辛苦終身事,人間正道是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