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晉中-山西-中國名稱由來

您的關注和點贊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

本文作者郭恆耀,1956年生,榆次修文鎮郭村人,中共黨員。1973年參加工作,曾任中學數學、政治、歷史教師,源渦學校校長。現為榆次區作家協會會員,曾主編《榆次鄉村簡志》和榆次《郭村村志》,現已基本完成《榆次地名》、《榆次古今之最》、《榆次方言》的編撰。

榆次名稱由來

榆次之名最早記載見於戰國趙惠文王時,其來歷說法有五:

其一,“榆次”,很有可能不是漢語地名,而是春秋時期晉國勢力進入之前當地人的地名。榆次,在春秋中期以前為北族人的活動範圍,北狄曾久居榆次,名稱由來應與北族語言有關。出土的“榆即”布幣就是例子,上古時“即”與“次”音同,說明當時的人們只重視讀音,至於用哪個字比較隨意。因此,在未實現華夏化時形成的地名是不能從字面上解釋的。“榆次”是音譯,究竟那時起的這個名是什麼意思,年代久遠又無早期的文字記載,恐怕永遠無法知曉了。

榆次-晉中-山西-中國名稱由來

其二,清乾隆《榆次縣誌》認為榆次名與上古時期的榆罔有關。

《山西大觀》與清乾隆《榆次縣誌》記載:“上古帝(實為部落長)榆罔憑太行以居冀州,其後代建榆州國,後亡於西周末”。先秦時期應當確有一個榆州國,它在春秋初年亡於晉國的別宗曲沃,所以他的位置應該距離曲沃不遠。宋朝人認為曲沃的位置在榆社或者魏榆。《周書》雲:孤而無使,曲沃(國)伐之。榆州既亡,其社存焉(今榆社境內有社城),古謂之榆社。榆次與榆社地“相次接屬”,故因以稱名“榆次”。

榆次-晉中-山西-中國名稱由來

其三,《九州地理》雲:太原、上黨間,其地上(上空)值(正遇)天榆(天榆星),故有榆社、榆次之稱。

其四,榆樹,不僅是一種上等木材,而且在歷史上若干饑荒年代,其皮、葉、種子(榆錢)曾挽救過無數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生命。因而,從人們的精神層面提升了榆樹的地位。據傳,古代的榆次境內栽植榆樹很多,質優,故名榆(榆樹)次(處所)。其的含義是“優質榆樹多的地方”。

榆次-晉中-山西-中國名稱由來

其五,還傳說與榆州國有關。

據傳,姜榆罔就是炎帝八世,與黃帝軒轅氏是同一時代的人。“上古帝榆罔憑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後,國為榆州”。 “榆”即“榆州國”,“次”古義為“所在地或處所”,“榆次”的含義為:此地曾是榆州國所在地。

榆次,又名魏榆、中都、塗水,別名“鳳城”。

春秋中期,因晉悼公用大夫魏絳和戎之策,以貨易土而得榆次這一帶。蓋取魏絳之姓,榆州國之名而得名“魏榆”。

榆次-晉中-山西-中國名稱由來

晉昭公五年(前527年),中行穆子(即中行伯,本名荀吳)據魏榆北伐狄。荀吳的祖先荀林父做過晉文公的中行統帥。文公時,改革軍制,分中、左、右三行,中行為首,荀林父的子孫遂以中行為姓。清乾隆《榆次縣誌 · 地理》載:“中都自戰國時已有之,《秦本紀》伐趙取中都是也。漢置中都縣,地理釋名雲:因晉中行氏所都,故稱中都。”

榆次-晉中-山西-中國名稱由來

到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榆次名為“塗水”,是因境內有塗水河而得名。《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載:“塗水城,在榆次西南二十里。”

榆次-晉中-山西-中國名稱由來

明萬曆《榆次縣誌》載:“晉武帝時,鳳凰集於(榆次)境”,故得別名“鳳城”。這與太原龍城相呼應,形成“龍鳳呈祥”。

晉中名稱由來

1948年8月,隨著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壽陽六縣的解放,由晉察冀邊區與晉冀魯豫邊區合併而來的華北區要設置一個機構來管轄上述六縣。因這六縣處於山西省正中,歷史上對這片區域組合也沒有名稱,而山西的簡稱是“晉”,故此得名“晉中”,設置了晉中行政公署來管轄六縣。

1949年2月,太原市政府與晉中行署合併,第一次出現的晉中之名僅存在了7個月。

1958年11月,榆次專員公署改名為晉中專員公署,簡稱晉中專區。從此,晉中之名才穩定下來。

1968年9月,晉中專區改為晉中地區。

1999年9月,晉中地區被國務院撤銷,改設晉中地級市,沿用至今。

榆次-晉中-山西-中國名稱由來

山西名稱由來

山西在黃河的東面,唐朝時被稱為“河東”。元朝時,根據其位於太行山以西的地理位置而得名“山西”。明朝初年(1369年)設置山西省,一直到今天。

春秋時,山西的中南部屬晉國領地。春秋末期,被“三家分晉”而開啟了戰國時代,歷史淵源深厚,故山西簡稱“晉”。

榆次-晉中-山西-中國名稱由來

中國名稱由來

“中國”這兩個字最早發現是在一件青銅器上,考古學家稱之為“何尊”,它是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縣發現的。尊上有銘文,上面出現兩個字,就是我們現在看到最早的“中國”二字。銘文中敘述了這樣的大意: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後,舉行了一個隆重的儀式,向上天報告:“我現在佔有了中國,準備把它當作自己的家,並統治那裡的民眾。”

榆次-晉中-山西-中國名稱由來

榆次-晉中-山西-中國名稱由來

榆次-晉中-山西-中國名稱由來

中、國這兩個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字,本來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為召集他的部隊和民眾集合用的標誌。由於集合時這面旗幟總是處於中間,以後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義。“國”字,中間的“口”表示人,有幾個口就是幾個人,所以稱為人口。“口”下面的一橫槓表示一片土地。無論生活、生產都離不開自己的土地,就還得有人拿著戈守衛。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築上城牆,就有了這個字的“國字框”。所以,國,實際上就是有圍牆圍起來的、有守衛的一個居民點、一個聚落、一座城,古代又稱國。

“中國”的含義就是在很多國裡,處於中心的、最重要的國,這就是中國。在古代文選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的含義:一是專指帝王所在的國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是指中原地區;四是指國內內地;五是指古代華夏族、漢族居住的地區或建立的國家。直到辛亥革命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今天的中國,包括組成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中國”的文化,也是56個民族的文化。

“中國”兩個字從三千多年前發展到今天,與中國的國土、人口、民族、文化、歷史密切相關。“中國”所蘊含的意義不是簡單以多少萬平方公里或地理座標所能詮釋的,是一部活生生的國家和民族發展史。

點擊以下文章標題可直接閱讀:







更多榆次懷舊文章和視頻,請識別下方“二維碼”或點擊“瞭解更多”關注本公眾號

榆次-晉中-山西-中國名稱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