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調集成長注意力的“吸鐵石”

興趣是調集成長注意力的“吸鐵石”

育鄰夢

興趣是調集成長注意力的“吸鐵石”

注意力,是個人將行為、視線或思維集中於某一特定事物的行為或心理活動的指向能力,是對滿足自身興趣追求而採取的精力集中行為,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處理當前與興趣密切相關的事務。人類集中注意力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應對自然生活挑戰,能運用自身最強力量追求生存利益最大化,比如原始人集中注意力追捕獵物、哨兵集中注意力觀察敵情、孩子們集中注意力與同伴兒一起遊戲......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精闢地指出:“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力就是個人將自身最大限度精力、意識集中到關注外界特定事物上的行為指向和集中能力,成長生活中只有被個人主觀意識注意到並認定為必須積極應對的事物,才能進入個人大腦意識,才能成為個人集中注意力的目標和對象。集中注意力常見的行為包括應對威脅、追求生存和滿足興趣慾望。

人類從原始叢林中走進文明社會,伴隨著自然威脅的減少,人類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在減退,比如原始人為追求食物必須集中注意力,而今食物已經非常富足,餐桌已經成了重要的交際場所。人類生存在自然環境中,面對著各種不確定性,因此人類更善於“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生活周圍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能調走我們的注意力,也就是說人類容易被打擾而分散注意力。那麼,對於學習期的孩子如何引導他們將注意力集中運用到學習之上呢?

興趣是調集成長注意力的“吸鐵石”

調動注意力

給予孩子成長、進步的“自主權”

俗話說:“言傳身教”,示範是引導孩子學習成長的最佳模式。人類自帶學習成長的能力,孩子是天生通過模仿、借鑑的學習“專家”。每個人都會根據當前成長需求的緊迫性選擇處理事務的優先級別,成長學習的第一要務是為求存,比如飢餓時進食優先、口渴時喝水優先、困頓時休息優先......拖延就是個人對於那些不影響當前生存或者不能即刻見到收益的事情自然向後推的行為。當今,孩子們在家中都是“掌上明珠”,幾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很難再體會到滿足生存需求資源的緊迫感了。所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習拖延、吃飯磨蹭、晚不睡早不起的現象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家常便飯。應對孩子拖延、磨蹭的行為,就需要家長做好孩子成長行為習慣的監督和引導,做好孩子成長興趣的領路人、與孩子一同成長。

① 給予孩子“主導”自己的學習成長計劃的“自主權”。廣告說:“我的地盤我做主”,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同樣不能少了孩子積極、主動的參與,從確立學習成長計劃開始就需要讓孩子感受到“自主權”。因為,每個人都更願意主動完成自己確定的成長計劃,而不是被壓迫著做那些自己從未參與制定的成長任務。如今,大多數父母更願意做全能型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訴求大包大攬,總感覺孩子還小很多事情都不會做、做不好,許多事情弄不懂、不知道利害,於是把孩子嚴密的保護起來,包辦孩子的一切成長活動,這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他們逐步習得了一些生活的能力,父母就需要開始實施“放手”工程了。孩子上學的目的就是習得文化知識、習得自己事情自己做主的生存本領,因此需要在孩子的學習活動中增加孩子自我參與感。

② 約定會讓孩子更獨立、更有責任感。約定,就是從內心深處認識到孩子隨著成長會越來越有力量。尊重他,信任他,給他更大的成長空間,把成長的主動權和表現機會讓給孩子,比如請孩子幫忙做一些家庭事務、讓孩子自己決定一些學習活動。在學習計劃上徵求孩子的意見,和孩子商量著來,合理的就予以採納,他會更懂得觀察和思考;在非原則性的事情上,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多讓他自己做決定。在學習計劃上少對孩子說“你不會”、“小孩子不懂”、“聽我的”,而是多表達對孩子的信任、鼓勵和期待:“你覺得怎麼樣?”“咱們商量一下吧!”“你覺得怎麼做更好?”“咱們堅持多長時間更換計劃?”......真正把孩子當做一個“有完整思維能力的人”來看待,就會看到他的能力在快速增長,變得更獨立,更有責任感。

③ 約定會帶給孩子自信和堅韌。約定就是要將自己與孩子置於同等、同高的位置,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與孩子溝通時儘可能與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很多父母,總是難以放為人父母的高姿態,喜歡用強勢、強硬的態度對待孩子,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多扮演“指揮家”的角色,而極少能夠成為孩子的夥伴兒。居高臨下的說教、批評斥責,難以達到期許的教育效果,而且還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感、破壞安全感。

約定,首先是不以長輩的權威壓制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懂得聆聽。和孩子交流時,儘量每次都能蹲下來,和孩子保持幾乎相同的高度,平和地與他對話;其次,不要覺得一定要扮演一個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完美父母,時而表現出自己能力不足的一面,向孩子請教並不是壞事,比如向孩子請教某個童話故事、請孩子講講學習上的趣事等反而會激發孩子內在的積極能量。因為,每個人都期望自己能夠成為“三人行必有吾師”中的那個老師。與孩子約定孩子的學習計劃就是要信任孩子,多跟孩子表達“我相信你”、“你自己能處理好”......引導孩子逐漸建立起“我能行”的成長自信心態。

興趣是調集成長注意力的“吸鐵石”

學有榜樣

營造適宜學習的成長環境

學習成長是利智型“馬拉松”,環境是成長、成才的基礎。因此,教導孩子成長就需要為孩子營造出適宜學習的環境,比如在孩子專心獨自學習的時候給予他們安靜、專心學習的環境,而不去打擾他們或者即使他們需要幫助也約定等他們能自主完成的學習完成之後再處理。學習環境一是安靜的個人學習空間,二就是一起學習的同伴兒,如果孩子找不到鄰居家孩子做同伴兒,那麼父母就需要擔負起孩子學習同伴兒的角色。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是生命成長過程中的基礎,每個人都必定生存在相對特定的環境之中。環境對人生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我們能夠看到歷史上的很多名人多有“扎堆”現象,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百家爭鳴”,隋唐初期的“關隴貴族集團”,文學史上的時代性代表作唐詩、宋詞、元曲,商業史上的晉商、徽商,到今天全國不同地區的商業帶、城市群,無一例外都具有“群聚效應”。無論是人才湧現、文化導向,還是政治、商業行為都特崇拜“人多力量大”,也就是時代與環境弄人。《孟母三遷》告訴我們為孩子選擇好的成長環境是教導孩子成長成才最好的方式和方法,每個孩子的成長活動都與他所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

人生的成長行為是可塑的,這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基礎,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根本。孩子就如同一顆種子,充滿了生長力量與無限的成長可能,父母的愛育將孩子帶到人世間,為孩子開啟了成長之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動的起點、基點和終點。家庭是社會中最小的組成單元,是社會協作的根基,每個人都成長於一個特定的家庭之中。家庭教育指特定家庭中,父母及其成年家長對未成年孩子、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成長所進行的教育互助活動。其目標在於為人生的成長自理能力、生活行為習慣打基礎,是為孩子接受學校系統性教育打基礎的活動。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家庭是個體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第一個接受教育的場所,人生在家庭中開啟學習成長的第一課;家長【父母或監護人】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老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幾乎從夫妻雙方決定共同養育一個孩子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人生的成長來自於對所見外界事物的模仿、吸納、再創造,孩子學習成長的基礎就是模仿、模仿他們所能接觸到的行為習慣。教學活動的本質就是一個人用自身的言行引導另一些人成長、進步的活動,孩子的學習成長几乎全來自於對家長、老師、同伴的行為模仿。原始社會沒有文字,人們的成長活動只能通過言傳身教,因此男孩跟著父親學習捕獵、女孩跟著母親學習採摘並且照顧家庭;農業社會有了進一步的社會勞動分工,但絕大部分還是“子承父業”,農民的兒子學習播種、漁民的兒子練習打魚、貴族的孩子模仿著父母的樣子治理國家......工業革命之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對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使得社會開始重視對勞動力的培養,義務教育得以在全世界普及。每個孩子都擁有了學習、掌握人類文明的平等權益,使個體身份躍遷變得更便捷。但是,每個人的成長依舊未能逃脫環境的制約,比如亞洲孩子與歐洲孩子的成長環境完全不同、中國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成長環境差距也不是一點點......家庭是孩子成長環境的最終奠定者,是每個孩子成長正真的起跑線。

人都有爭強好勝的成長心理,每個人都期待在社會生活中追求與同伴之間的成長“相對優越感”。因此,學習同飲食一樣會出現“人多飯菜香”的現象,人們都會追所謂的學習熱點,比如每過幾年就會出現一些熱門科目,而某些原本的熱門科目會變成冷門科目。學校教育就為孩子們搭建了目前為止最佳的成長環境,學校教育不僅打破了各宗派教學的知識邊界,讓人們能夠在同一個系統性的場所之內學習到語言文字、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幾乎所有人類已知的智慧知識。而且,還為同齡學習成長中的孩子們建立了相對公平的“攀比”性學習環境,讓大夥兒能在學習成長路上“一較高下”,實現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環境是孩子成長、成才的基礎,但無論什麼樣的環境都需要有人引領,需要有人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學習活動如同人類走出原始森林,需要同伴兒、更需要有一個具備領頭成長主見和勇氣的開拓者,需要有人做第一。

興趣是調集成長注意力的“吸鐵石”

參與讓學習注意力更集中

發掘克服拖延的方法

拖延的根本就是個人對於那些對當前生存影響很小或者不能即刻見到收益的事情自然向後推的行為。克服拖延的辦法有很多種,其本質就是將那些原本和當前生存聯繫度低的事情與緊急性事物關聯起來,或者將他們與人性追求相結合起來,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了人性中的“損失厭惡”和“攀比”情結,並基於此能夠派生出很多激勵學習的方法,比如眾多在線學習平臺所採用的打卡簽到、集徽章、學習排名模式就是其中最常見的形式,學校教學活動中的“三好學生”、小紅花等評選活動也是重要激勵孩子們學習成長的方式......

克服孩子拖延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最為重要的還是家長的模仿帶頭。您期待孩子做事積極、主動,作為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當日事當日畢,計劃好的事情就要去完成它,給孩子做好榜樣。核心就是當您期待孩子養成某種習慣或者改變某種不良習性的時候,首先從自身行為習慣上突破,自己做到了孩子才能“依葫蘆畫瓢”的做到。

① 培養孩子學習成長的注意力。個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任何兩個新生的孩子幾乎都是相同的,他們只會通過哭泣表達需求。人生的成長就是習得生活習慣,融入社會大家庭的過程,個人的生活習性是可塑的,也就是說孩子的注意力可以通過培訓加以引導。培訓孩子注意力的活動應貼近生活,比如生活環境,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做到專心,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就成為孩子的同伴,參與到天明的遊戲之中去,而工作的時候請孩子暫時去自己玩一會兒;同一時間專注做一件事,生活總有做不完的事情,孩子的成長活動同樣會有多種多樣的事情發生。這就要求家長從自己做起,同一時間專注做一件事,比如吃飯不聊與飲食無關的話題。

② 給予孩子專注的學習成長環境。孩子的注意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朝一夕“開悟”的,需要家長從自我做起,在生活中持久引導。孩子的注意力和成人一樣會隨興趣而動,但生活中的孩子時常也會表現的很專一,他們會很專一的和同伴一起遊戲、痴迷於某項運動等等。那些能引起孩子持續興趣的事物,往往能調動孩子的注意力,需要家長去積極的發掘,同時避免破壞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行為發生,比如經常打斷孩子的遊戲,很多時候,家長總會出於“為孩子好”而打斷孩子的活動,“注意安全,一個人玩兒”“累了喝點水吧”“這個應該......”總想著孩子的行為能“聽指揮”;家長兼職陪伴孩子,有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時常是孩子玩自己的,家長在一旁做“監控”,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寄望於“老師”。這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陪伴只是在“看護”,陪伴時間“人在曹營心在漢”。

③ 創造學習成長活動的新鮮感。喜新是人類成長的“共識”,生活中人們往往對於新事物的關注度會更高,孩子也不例外,對於熟悉的事物總覺得沒有新鮮感,無法引起更多的興趣,比如第一次到某個地域旅行,人們會仔細欣賞每一處景色,而如果是第二次或者更多次,那麼就沒有那麼高的興致了。這得益於人類遺傳特性,每當到達陌生地域時,人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確保新地域的安全性。所以,大腦所調用的神經系統就會更加“盡心盡力”的工作。

喜新是人生好奇、愛探索使然,好奇、愛探索是人生成長進步最重要的動力源泉。如果每個人都只滿足於當前生活狀態,那麼孩子將不會通過模仿、學習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壯;農民將不會為獲得更好的生活而辛勤勞作;工人將不會為獲取更高的報酬而提升工作效率;科學家將躺在原有科研成果的“功勞簿”上......如果人們都不好奇的探索、嘗試新事物,那麼社會將會停滯不前,喜新是人類成長進步的基本動力、是個人探索式成長的基石。

興趣是調集成長注意力的“吸鐵石”

興趣是調集成長注意力的“吸鐵石”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調集成長注意力的“吸鐵石”。人生學習成長的注意力並不是一沉不變的,它是應環境變化而變的有意識性精力集中調度行為,期待孩子在學習成長上能夠集中注意力,那麼就需要給予他們足夠靈活的成長引導方式。常言道:“小別勝新婚”,對孩子的成長引導同樣需要適時調整引導策略,就如同學校課表是搭配著安排、課間有休息時間、學期間有長假......對調整孩子學習成長的注意力就需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以孩子自身興趣帶動學習成長全面發展,教導方法要靈活多元、逐步放手引導孩子學習成長自主自覺。

興趣是調集成長注意力的“吸鐵石”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興趣是調集成長注意力的“吸鐵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