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廢掉的

今天這個故事,關於人是如何廢掉的。1995年,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個全球精英會議。500名政經精英在會上,為全球化的世界進行分析與規劃。大家一致認為:1,八二定律真切地存在。2,競爭會越來越激烈,而80%的人,將越來越貧窮,地位越來越下降,淘汰率也越來越高。可是問題來了,這80%的loser,與其餘20%的精英之間,必然存在衝突。衝突如果劇烈,社會就會動盪。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布熱津斯基就此提出了著名的“奶頭樂”理論。所謂奶頭樂,就是指採取娛樂化、低智化、遊戲化、低成本、輕易就能獲取刺激性快樂的辦法,卸除底層人口的不滿。所以,娛樂要越多越好,遊戲要越普及越好,綜藝與真人秀要隨處可見,低智的、無邏輯的、甚至堪稱腦殘的偶像劇要一部接一部。當這些東西觸手可及,底層人就會安分下來,快樂地、毫無怨言地、無知無覺地繼續貧窮,繼續無所得,然後虛度一生。這雖然是大洋彼岸的事件,但奶頭樂的現象,在我們身邊同樣存在。曾有人說過,給一個人一根網線,一個小房間,一個外賣電話,就足以毀了一個人。因為,當一個人置身於充滿感官刺激的娛樂、碎片化的信息和無規則的遊戲中時,你的注意力全部被佔據,時間全被消耗,你的慾望能輕易被滿足,自律會一點一點喪失,意志力逐漸癱軟。你不會再思考。也不再向往艱難的事業。你會恐懼挑戰,恐懼前行。你會在一個接一個的綜藝中,在一坨又一坨的微博資訊裡,一陣接一陣的低質量歡娛中,走向你的頹廢。王爾德說過一句話:“人生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一直得不到。另一種是:太容易得到。”一直得不到,是為永生遺憾。太容易得到,要麼會變味(邊際效用遞減),要麼會上癮(沉溺於直接刺激)。無論哪一種,都絕非善事。要知道,人真正能成長,取決於不斷的自我挑戰。是明知很苦,仍然前行;明知不易,仍然投入。當一個人不斷突破,在雜亂的信息裡分花錯柳,在活色生香的影像中保持高強度自律,目標明確,遇山開路,遇水搭橋,終於在某一天,他獲得“我真的做到了”的大高潮,這種高峰體驗,會令他受益一生。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幸福——努力過,實現過,我無悔。第二個故事,關於多任務執行所帶來的消耗。一個熟人,也是寫字的。文筆好,細節把控一流,出過多篇爆文。倘若一直專注寫下去,不說成為名作家,至少,憑藉一支筆,也能活得體面又闊綽。可惜,她同時做了太多事。前天她在做教材編改;今天她在接待領導,陪飯陪酒陪唱歌,想在就職的工作裡混上一官半職;又過幾天,她說自己正在和老公瘋狂撕逼,打得天翻地覆,雞犬不寧;沒多久,開始做公益,準備去貧困山區支教;但這個決心沒下幾天,又變了,說要開直播,做網紅,教人搭配衣服和化妝;直播沒做幾天,又生出一事兒,說有朋友拉她入夥,一起幹房產,決定以後也同時做房地產銷售……就這樣,她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也沒有交出來。幾年過去了,我們早已經做出了或大或小的成就,只有她,仍然一無所成,甚至仍然赤貧。是誰說,什麼都做,就等於什麼都沒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假設精力總量是100,分在10個任務上,那就每個任務,都只能使上10%的精力與注意力。這種低質的投入,當然帶不來高回報。而你還會一天到晚說:“好累啊,忙得沒個停,也沒賺到半個錢……”為什麼會這樣?就因為,當舉足輕重的一件事VS無足輕重的多數事,理智的人,都會選擇前者。他們知道,只有將80%以上的精力,都投注在前者上,才會真正有成效,也會真正為自己帶來收益。馮侖曾經講過一件事。一個著名的企業,大家都眼睜睜地看著它走下坡路。曾經的業內標杆,如今成了大家的負面教材。曾經金光閃閃放光彩,如今黯然無光危機重重。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老闆的心散了。為了資本,什麼項目都開。這也做,那也做,主營項目停滯不前,結果哪個業務都沒有精進。企業如此,人也一樣。倘若你也不想窮忙而無所得,那麼,謹記一條:用80%,甚至90%的精力,去做最最最最重要的那件事。這樣,才會帶來真正的成長。一個人的廢掉,往往是悄無聲息的。它沒有預警,也沒有提示,但你反觀自己,如果有如下症狀,就應該警醒了:一是太懶。懶於改變,懶於堅持。 二是太閒。將時間與注意力,都放在索取低密度的信息、瞬間回報的快感中。 三是太無邏輯。一旦做事,眉毛鬍子一把抓,抓不到重點,也摸不清門路,光陰消耗,疲累不堪,一無所得。如果你還喜歡找藉口,推諉責任,不面對,不學習,不負責,那你就是行走的危險二字。 時代正在大洗牌。貪圖“奶頭樂”的人,會逐漸被淘汰。迷戀感官愉悅的人,會在睜眼時,發現自己已跟不上時代的滾滾車流。如果你想活得更無愧此生,改變趁當下,學習趁此時。不要再敷衍自己。因為生命已在追問:“你,到底賦予我什麼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