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雨天的書》:恰似一場飄落在北平的細雨

周作人《雨天的書》:恰似一場飄落在北平的細雨

周作人《雨天的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文 | 大河奔流

因為你的特殊身份,我不敢靠你太近。而你,被歷史的煙雲籠罩遮蔽,時隱時現,模糊不清。

也是冬日,也是雨天,我在你的故鄉浙東翻開你的那本《雨天的書》——

“今年冬天特別的多雨,因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傾盆的下,只是蜘蛛絲似的一縷縷的灑下來。雨雖然細得望去都看不見,天色卻非常陰沉,使人十分氣悶。在這樣的時候,常引起一種空想,覺得如在江村小屋裡,靠著玻璃窗,烘著白炭火缽,喝清茶,同友人談話,那是頗愉快的事情。不過這些空想當然沒有實現的希望,再看天色,也就愈覺得陰沉。想要做點正經的工作,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氣的燒酒,一點味道都沒有,只好隨便寫一兩行,並無別的意思,聊以對付這雨天的氣悶光陰罷了……”

周作人《雨天的書》:恰似一場飄落在北平的細雨

魯迅與周作人在北京的故居

那場飄落在北平的冬雨啊,雖是悄然無聲,卻隔著一個世紀激起我心中的漣漪!

你寫《喝茶》:“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悠遊乃正亦斷不可少”。

你寫《故鄉的野菜》,寫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隻“苗籃”,蹲在地上搜尋野菜,小孩們唱道:“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寫清明時節的“紫雲英”,數十畝接連不斷,一片錦繡,如鋪著華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狀若蝴蝶,又如雞雛,尤為小孩所喜。

你向友人訴說北京的《苦雨》,懷念在家鄉時“臥在烏篷船裡,靜聽打篷的雨聲,加上欸乃的櫓聲以及‘靠塘來,靠下去’的呼聲,卻是一種夢似的詩境”。

面對《北京的茶食》,你禁不住感嘆:“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越精煉越好。”

……

周作人《雨天的書》:恰似一場飄落在北平的細雨

烏篷船

書,在我的手中一頁頁翻過,你的文字迂徐平淡,從容不迫,就像你故鄉的龍井茶,看上去全無顏色,卻含一縷悠長雋永的韻味。雖然閒適幽默並不是你文章的全部,但那種清雋幽雅的意境、平和散淡的情緒,滲透在每個篇什的字裡行間,觸目可感、隨手可及。

隱隱約約,我依稀聽到唐代詩人吟哦的聲音:“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影影綽綽,我彷彿看到東瀛俳諧師歌詠的身影:“群燕低飛,碎泥落酒杯,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聲響”;“桃花叢中見早櫻,內山花多嬌,外人哪知曉”。誰能否認,你的心境沒有受古典詩詞的滋養,你的文風沒有受日本文學的影響?!

周作人《雨天的書》:恰似一場飄落在北平的細雨

周作人手跡

窗外的雨仍在下著,但這已經是21世紀的雨了。穿過歲月的煙雨回望,在“五四”新文學的浪潮中,可以看到無數仁人志士奮力前行的身影,而你和你的兄長“樹人”,無疑是“兩個顛撲不破的巨石重鎮”,沒有你倆,“新文學史上便要黯然失色”(鄭振鐸語)。你曾經和你的兄長並肩站立,同為新文學的驍將,最後卻分道揚鑣,選擇了不同的人生走向,箇中緣由、是非曲直,豈是我輩能夠評說?而你們倆人的文章,恰恰代表了“五四”新文學的兩個“流派”、兩種風格——你的兄長“橫眉冷對千夫指”,以筆作槍,語言如呼嘯的子彈,辛辣尖刻,一往無前;而你,筆觸著力於溫潤內斂,文字如無聲之細雨,隨風潛入人心。正如曹聚仁對你們兄弟的評說:“魯迅與知堂同出於魏晉文章,而魯迅的文章接近於阮藉、稽康的諷世、淑世,知堂近於陶潛的忘事與遺世。”可是,當你“忘世與遺世”、專注於營造文字之細雨的時候,“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艾青詩),你不得不為此嘆息:“我近來作文極慕平淡自然的境地。但是看古代或外國文學才有此種作品,……生在中國這個時代,實在難望能夠從容鎮靜地做出平和沖淡的文章來。”

周作人《雨天的書》:恰似一場飄落在北平的細雨

魯迅與周作人

時勢造就英雄,時勢也在選擇文風。與現代中國的走向相關聯,你們倆人的創作風格也代表了“五四”新文學的兩種走向、兩種結果。當時代需要“投槍”和“匕首”的時候,就難以見容你的“花鳥蟲魚”;當社會處於血雨腥風的境地,哪裡還能“烏蓬船裡聽雨、江村小屋喝茶”?在很長一個時期,你的兄長作為“新文化”的旗手,他的文章被奉為正統,他的語言、他的文風影響了幾代中國人;而你卻遁入冷宮,在很長一段時間,無論在文學史還是出版物上都隱匿不見,除去你那難言的身份,時代的選擇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周作人《雨天的書》:恰似一場飄落在北平的細雨

周作人著作《知堂書話》

好在隨著歷史的煙雲漸漸散去,人們又看到了你在新文學運動中的作為,承認了你散文藝術的價值。今日之中國,我們在流汗、勞作、為生計而奔波,但同時也可以去看花、聽雨、聞香,看夕陽與秋河;今日之人們,不僅欣賞“大江東去”的高歌,同樣也喜歡“小橋流水”的吟唱。正因如此,你清高淡遠的文字,有人讀之誦之;你自成一派的文風,有人習之仿之。從這個角度看去,當年那場雨至今仍在飄落,而且會綿延不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