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將祖父四十年的日記全部燒燬,一燒就是兩天,這是為何?

魯迅先生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巨人,不過有一點頗有些奇怪的是:

研究魯迅的人通常會發現,在其生前發表的作品中,魯迅從未提及其祖父,而其父母卻曾多次出現,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如果以此認為魯迅的祖父在前者的生命中無足輕重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事實上,在魯迅的一生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很可能不是別人,正是其祖父周福清。

魯迅將祖父四十年的日記全部燒燬,一燒就是兩天,這是為何?

從某種程度上說,周福清曾經是周氏家族的榮耀,然而也成為魯迅家族轟然倒塌的主要原因。

晚清時期,周福清曾經考中進士並撥入翰林院,不過有些可惜的是,他未能留院成為清貴的翰林而被外派到江西出任縣令。

更糟糕的是,周福清的讀書人習氣讓他這個縣令也做不好,沒幾年即被罷職。之後,周福清又靠各種關係在京城做了一個小京官。

在之後,周福清因為捲入科場賄賂案而鋃鐺入獄,周氏家族由此衰落。

在此大背景下,魯迅原本美好的童年,也就此進入了慘淡的少年,這或許是祖父給他留下的巨大陰影吧!

1919年底回鄉接家眷舉家北遷時,魯迅做了一件駭人聽聞的舉動,那就是——將其祖父周福清堅持寫了幾十年的日記全部付之一炬!

魯迅將祖父四十年的日記全部燒燬,一燒就是兩天,這是為何?

前左一週建人

對於這件事,周建人在書中做了如下記述:

“燒到我祖父的日記時,我有點猶豫了。

……我問大哥:‘這日記也燒掉嗎?’他說:‘是的。……我這次來翻了翻,好像沒有多大意思,寫了買姨太太呀,姨太太之間吵架呀,有什麼意思?’

我想總不會都寫姨太太吧,想起祖父臨終前發高燒的時候,還在記日記,就告訴大哥說:‘他一直記到臨終前一天。’”

然而,魯迅最終還是說:“東西太多,帶不走,還是燒了吧!”

最終,這兩大疊日記本,足足燒了兩天。

周建人這段簡略的文字,雖說有些隱忍不露,不過足夠反映出兄弟二人對於祖父情感的明顯差異。

然而,周建人即使想勸阻魯迅這麼做,但作為弟弟的他也只能默默無言,不能反對。

魯迅將祖父四十年的日記全部燒燬,一燒就是兩天,這是為何?

據周建人的說法,翰林出身的祖父從青年時代開始寫日記,一直寫到臨終的前一天。這些日記,每年一本,線裝得很好。

可以想象,周福清的這部日記反映了當時的官場及多年的地方動態,譬如其親歷的“科場賄賂案”,無疑是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

事實上,魯迅和周作人也和祖父一樣從青年時代起就開始寫日記,而且同樣是每年一本,線裝成集。

和祖父更加相似的是,魯迅日記也記到了去世前一天,而且周作人也相差不遠。這些日記,不但是研究魯迅與周作人不可或缺的資料,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史料。

由此可知,魯迅不可能不清楚祖父日記的價值所在,但用兩個簡單的理由,“姨太太吵架之類沒有意思”、“東西太多帶不走”,就將之一舉焚之,這不免讓人猜測另有隱情了。

魯迅將祖父四十年的日記全部燒燬,一燒就是兩天,這是為何?

在《魯迅的故家.老長班》中,周作人也曾提到一個細節:

魯迅住京城紹興會館時,會館長班是一個姓齊的老人,他那時近六十歲了,紹興京官他大概都知道。對於魯迅的祖父介孚公的事情似乎知道得更多。

據其所說,“介孚公(即周福清)一時曾住在會館裡,或者其時已有不住女人的規定,他蓄了妾之後就移住在會館的近旁了。

魯迅初來會館時,老長班對他講了好些老周大人的故事。家裡有兩位姨太太,怎麼的打架等等。這在長班看來,原是老爺們家裡的常事,……所以隨便講講,但是魯迅聽了很不好受,以後便不再他去談。”

因為“姨太太吵架”就燒掉祖父幾十年的日記,這一理由或許可以從這裡找到佐證。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理由無疑是不夠充分的。從潛意識來說,恐怕還是魯迅對祖父的反感所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