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和“實事求是”哪個更實際?

姚文化


“咬文嚼字”和“實事求是”哪個更實際?毋庸置疑的是“實事求是”,不管是從字面上理解還是從哲學角度來分析,“咬文嚼字”都帶有一定的貶義,那必然不實際了。

咬文嚼字是什麼意思呢?是指在詞句上過分推敲,死摳字眼而不結合實際情況,更多的是諷刺某些自帶優越感的神獸的文明用語,是一個很矯情的貶義詞。現在的人更喜歡斷章取義,還美名其曰“標題黨”,名不副實,胡說八道,主管片面,一瓶不滿半瓶晃盪的親戚詞彙。其實“咬文嚼字”的本身用意是呼籲人們告別錯別字,可惜並沒有什麼效果,反而在貶義上的特點更加突出。

實事求是”這個詞是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

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大意是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來辦事。

起先接觸並理解“實事求是”這個詞是從《鄧小平文選》中,這是毛主席經常說的一句話,如圖所示,這是從哲學的角度來解釋“實事求是”的根本意義,“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去研究。兩位偉人如此看重“實事求是”,還有什麼比這更實際的呢?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這是兩個概念,不可比較,就如同說豬與水果哪個更好一樣。一定程度上,咬文嚼字是在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是為了做到真正的實事求是。


羅曼蒲公英


咬文嚼字是指過分地斟酌字句。多用來指死摳字眼兒,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實事求是是指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誇大,不縮小,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問題。

兩個成語一對比,答案一目瞭然,實事求是的意思裡出現了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誇大,不縮小,自然是實事求是更實際。

理由是:咬文嚼字把咬和嚼簡化,就是文字。文字是什麼,文字就是反映我們現實生活的工具,並能做到記錄和傳承,一切文化都離不開文字,就連現在的電影、電視都得先由原著改編成劇夲才能拍攝,並且在視頻上還得把對話和解釋用文字來表達,這就說明文字的重要性。自媒體同樣如此。黨報黨刊,文學雜誌,法律文件對文字更是要求嚴格精準,恰如其分,咬文嚼字,一字不差。所以在現實當中,客觀實際是事實存在,如何反映客觀實際,那就要用文字,用文字就需咬文嚼字,不咬文嚼字就會出現偏差,不是誇大,就是縮小,就達不到實事求是的目的。因此,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就把“紅旗”雜誌改為“實事求是”,目的也是要求我們黨的生活要實事求是,同時也是讓黨的最高權威期刊在反映黨的政策上,使用文字要實事求是,準確無誤,不誇大,不縮小,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