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骨茶:你吃肉,我喝湯,別客氣!

在吉隆坡跟當地的小夥伴碰面,告之打算明天去喝肉骨茶。她聽後噗嗤一笑:明明是吃,為什麼要用“喝”?


因為帶個“茶”字,人們很容易被肉骨茶誤導。很多年前去新加坡,被朋友帶去吃肉骨茶,直到進門前都以為那是當地人喝下午茶的地方。看到餐桌上擺著連湯帶肉的排骨,還要配米飯吃,當場驚得合不攏嘴。


肉骨茶:你吃肉,我喝湯,別客氣!

▲ 一頓完整版的肉骨茶


過了這麼多年,我還是沒能改掉一說起肉骨茶就用“喝”的習慣。如果非要給自己一個辯解的理由,那就是肉骨茶的湯的確比肉更有意思,就像醃篤鮮,吃到湯幹筍淨,最後總會剩下幾塊傻巴巴的鹹肉在鍋底。


-1-


第一次吃肉骨茶的人,大概都會冒出“這不就是燉排骨嘛”的疑問。待喝下一口湯汁,香濃的肉湯中混著藥膳若有似無的香味,最後又化作一絲回甘,才慢慢體悟到肉骨茶的妙處並不在“肉骨”,而在最後的這個“茶”字。


中國人喜歡以茶命名食物,與其說是彰顯成分,不如說是倡導一種團聚的生活方式,比如廣州早茶、客家擂茶。似乎名字裡帶“茶”的食物,天然更容易贏得人們對時間的尊重。


肉骨茶:你吃肉,我喝湯,別客氣!

▲ 巴生是肉骨茶的發源地,因加入了黑醬油,色深味重,湯汁濃稠


馬來西亞的華人,週末常跟家人或朋友約在肉骨茶店,甚至會駕車幾十公里,從吉隆坡前往西邊的巴生港,那裡被認為是肉骨茶的誕生地。


據說最早下南洋的碼頭工人,因為東南亞溼熱的天氣和繁重的體力勞動易患風溼,於是有人想到將當歸、黨參、桂皮等零碎藥材加到肉骨湯中補益身體。福建話和粵語又都有將“湯藥”稱作“茶”的習慣(如涼茶),於是這種兼具藥膳屬性的食物,逐漸被人們以肉骨茶相稱。


所以,中國人覺得肉骨茶似曾相識並不奇怪,它就是華人在排骨湯的基礎上進行的二次創作。


-2-


星馬的肉骨茶,分別代表著華人肉骨茶的兩大門派。福建人喜歡用黑醬油,因此北馬和中馬一帶的肉骨茶色澤較重,能喝出較明顯的中藥味;而以潮州為代表的新加坡肉骨茶,雖然也加入了中藥,但肉香和胡椒味突出,比馬來西亞的肉骨茶更加“清新”。


肉骨茶:你吃肉,我喝湯,別客氣!

▲ 新加坡的潮派肉骨茶,湯色較淡,胡椒味突出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飲食鄙視鏈。福建“黑派”認為潮式“白派”不夠滋補,反過來,潮人又譏笑閩人喝的不是肉骨茶,而是“中藥湯”。移民在異鄉紮根,可以為很多事情妥協,到頭來,口味就成了堅守身份的最後底線。


福建派肉骨茶味重不假,澆到米飯上吃卻是一絕。藥材的香味和肉骨的油脂滲到湯裡,促成了肉湯濃稠的質地,非一般排骨湯可比。浸潤了排骨油脂的米飯,也變得情深意切,那味道突然讓我想起了青島的“排骨米飯”。人們永遠也無法拒絕碳水與油脂相遇的歡愉,因為沒有人能拒絕自己的天性。


肉骨茶:你吃肉,我喝湯,別客氣!

▲ 肉骨茶拌飯的滋味,讓我想起了青島的排骨米飯


這一招常被父母用來對付頑固的小孩。不愛吃飯的小孩被父母領到肉骨茶店,在米飯上澆幾勺肉湯拌飯,沒有哪個小孩不會在天性面前乖乖就範。


別以為這是父母的敷衍,隨肉骨附送的小碗湯汁,才是肉骨茶的靈魂所在。可因形式過於隨意,有不明就裡的人以為這湯汁可以隨意添加,一飲而盡後要求加湯,等來的只有老闆的白眼——這又不是麵館,湯加光了還怎麼做生意?


耿直的肉骨茶店,甚至會將“恕不續湯”的告示貼在牆上,以免去雙方的尷尬和麻煩。稍微活絡點的,則會在客人要求加湯時,續一勺打過折的“二茬”肉湯,客人一喝便知不是原湯,也就識趣得不再要求。


-3-


雖說滋味在湯,我倒覺得看一家肉骨茶店出色與否,肉骨燉的是否軟爛入味也同樣重要。吉隆坡有肉骨茶一條街,我去的那家叫做“阿喜”的肉骨茶店,比隔壁遊客火爆的新峰更受本地人青睞,但肉骨的口感依然不夠理想。除非店家願意給你上最好的小肋排,否則即便燉煮酥爛,厚實的排骨肉塊也不易入味,吃起來有味同嚼蠟之感。


肉骨茶:你吃肉,我喝湯,別客氣!

▲ 肉骨燉的是否足夠軟爛,同樣是考量肉骨茶的重要標準


在大馬吃肉骨茶,有不同的部位可選。偷懶的遊客如我,還是默認接受了店家安排的“排骨”。排骨的部分雖不算差,但在口感上並不容易出彩。想要有嚼頭可選“軟骨”;避免口感乾柴的話選“肥骨”;倘若享受“啃”的樂趣,就一定要選“豬腳”。


肉骨茶:你吃肉,我喝湯,別客氣!

▲ 燉出膠質的豬腳,讓人一吃就顧不得開口說話


說到豬腳,總讓人想起道長吃肉骨茶時描繪的那番無法開口說話的情景。因為豬腳的皮和筋燉得鬆軟酥爛,卻又耐得住咀嚼,吃到嘴裡有汁液橫流的感覺,不知不覺就把上下嘴唇粘在了一起,哪裡還顧得上開口說話?


只是,要吃到這等絕色的肉骨茶,恐怕只有去到它的老家——巴生才能如願了。


在哪吃


阿喜肉骨茶

地址:Restoran Ah Hei Bak Kut Teh, 33A, Medan Imbi, Pudu,吉隆坡


- END -


文 | 西夏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