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里四十一位氏族精英齐聚?可不仅是喝杯酒那么简单!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里四十一位氏族精英齐聚?可不仅是喝杯酒那么简单!

兰亭集序

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这天是传统的“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前往会稽山的兰亭进行修禊,按照风俗人们洗涤污垢、游春踏青、饮酒赋诗。这天大家环坐溪边,由书童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中随风而动,停在谁的面前就要赋诗一首,若是作不出来就要自罚三斛。当日文采飞扬,众人开口成诗好不热闹。众人全都沉醉在酒香诗美的氛围之中,此时有人提议何不将当日所做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此为《兰亭集》。当时王羲之的书法在社会广为流传,人称王右军书法,极负盛名,众人邀请其作序,是为《兰亭集序》。王羲之正逢酒意,徜徉肆恣,挥毫泼墨,一气呵成,这就是名满天下的《兰亭集序》。全文共三百二十四字,记载了会稽山的美丽景色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世事无常的感慨。

《兰亭集序》里四十一位氏族精英齐聚?可不仅是喝杯酒那么简单!

兰亭集会

世人皆认为当日的集会只是一般的风流名士们的大聚会,他们只是饮酒作乐,简单的“修禊”活动。但是从种种的线索经过分析来看,兰亭集会绝不是简单的名士集会,是否是一场重大而秘密的士家大族精英聚会,是否是一次事关东晋兴衰存亡的政治和军事会议?一起来探寻。


兰亭集会当时的社会背景

三国后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魏国政权基本上掌握在司马家手里,曹氏统治已名存实亡。自三国以来,天下大分,长年累月征战,互相讨伐,“三国鼎立”局面维系几十年,民不聊生。司马篡魏,司马昭称帝,中国依然没有摆脱这个混乱的局面,东西晋存在的时间不长,并且混乱程度一点也不比三国时期差。晋穆帝永和九年,天下又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三国鼎立”之局:东晋据有淮河、长江以南;前秦氐族苻氏占据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占据黄河下游地区。秦、燕之间互相攻伐,一直想吞并对手,统一北方,同时又觊觎东晋,频频纵兵南侵;东晋则自建立之后,便不断出师北伐,试图恢复中原,却又屡屡失败。

《兰亭集序》里四十一位氏族精英齐聚?可不仅是喝杯酒那么简单!

列国纷争

当时在位的晋穆帝司马聃,是个典型的幼主。他两岁即位,由其母褚太后掌政,即使到了永和九年,他也才年仅十一岁。值此兵戈横行的乱世,晋朝竟然是一少帝主政,往往到这个时候就是亡国的时候,尽管下面不乏辅政大臣和文武百官,仍然是时局艰危。

王羲之召开兰亭会的前一年,即永和八年,东晋再度北伐却大败而归。与此同时,东晋朝廷内部又产生了严重分裂——大将桓温与宰相殷浩水火不容,二人的斗争日趋明面化、白热化。当时,王羲之是殷浩提拔且重用之人,曾力劝殷浩与桓温和衷共济,但殷浩不听。

史载,王羲之被时人誉为“有裁鉴”,即明辨是非;性格“以骨鲠称”,即正直磊落。又有史料记载,永和五、六年间,当时谢安避世,拒绝入仕,王羲之与他同游冶城时毫不避讳地批评了他:“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到了永和八年,殷浩北伐惨败,王羲之写了一封信给殷浩,信里写道: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王羲之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他觉得殷浩没有能力挽回败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当时的世家大族集会,这会是一场简单的集会吗?

兰亭集会是否隐藏着巨大的政治秘密

我们先来看看当年与会者的确切身份和时任官职:

王羲之、王彬之、王凝之、王丰之、王肃之、王微之、谢安、谢万、谢绎、袁峤之、孙绰、孙统、孙嗣、徐丰之、郗昙、庾友、庾蕴、华茂、魏滂、曹茂之、华平、桓伟、王玄之、王蕴之、王焕之、谢瑰、卞迪、王献之、丘髦、羊模、孔炽、刘密、虞谷、劳夷、后绵、华耆、谢藤、任儗、吕系、吕本、曹礼

据史料记载,东晋王朝国主行事作风均偏弱,司马氏在当时并不是名门望族,只是依靠曹操的威权提携司马懿作了他的军师,以此篡魏得到了天下,在那些士族大家眼里司马氏虽然做了皇帝,心底里对他们还是瞧不起。当时的士族大家包括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朝廷三公、王侯将相均由这些门阀之人担任,可以说东晋的政权实际上掌控在这几个大的士族之中,巧合的是此次宴会囊括五大家族。

《兰亭集序》里四十一位氏族精英齐聚?可不仅是喝杯酒那么简单!

东晋氏族

王羲之和六个儿子为琅琊王氏;桓伟是桓温之子,谯国桓氏;庾友、庾蕴兄弟为颍川庾氏;王蕴之是太原王氏;谢安、谢万兄弟为陈郡谢氏;除此之外,其余之人也都是家世显赫,郗昙为高平郗氏家族,孙统、孙嗣、孙绰为太原孙氏家族,袁峤之为陈郡袁氏家族。这些人和这些人所在的家族在当时名声极大,无一不是东晋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类似于现在的红某、专某家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国家都在风雨飘摇当中,这些士族大家的精英人才却在此放声高歌、醉生梦死怕是有点说不通吧,况且这些人虽是大家子弟,但家教和个人修养甚高,肯定不是纨绔子弟,那么在此国家存亡之际怎能干出如此纨绔的事情来?不得不深思。

此外,据史料记载当时与会人员的时任官职同样让人疑虑,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兼右军将军,谢瑰为朝廷侍郎,郗昙为散骑常侍,王蕴之为吏部郎、桓伟为冠军将军、袁峤之为龙骧将军、虞说为镇军司马、孙统为右将军司马,大家可以从官衔里看出什么?这些官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全都是军方的人,后世传的参加兰亭集会的人大都是文人墨客,实际上是不对的。与会的四十一人中,军方大员有五六人,有军衔的多达二十多人,并且大部分都是北伐前线的将领,这说明了什么?

这难道仅仅是一次普普通通的聚会吗?他们这些身系国家的人千里迢迢的来找王羲之喝杯酒?在此他们是否以集会为名进行了一场秘密而重大的氏家大族的集会?是否进行了一次事关东晋兴衰存亡的政治和军事会议?

后世关于《兰亭集序》有很多版本,据后世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走火入魔,穷毕生的精力来寻找《兰亭集序》,后听说《兰亭序》真迹在一个名叫辩才的和尚手里,于是派了一名萧姓御史假扮书生骗取了真迹。得到后从不示人,爱不释手、日夜观摩,始终不能真正理解王羲之书法的精髓,死后把它带入棺内。

也许世上有些事,纵然贵为皇帝也不能参破,可能有些奥秘只能等后人去破解。

参考资料:《晋书》《世说新语》《兰亭序杀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