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裡四十一位氏族精英齊聚?可不僅是喝杯酒那麼簡單!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蘭亭集序》裡四十一位氏族精英齊聚?可不僅是喝杯酒那麼簡單!

蘭亭集序

公元353年,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這天是傳統的“上巳節”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王羲之邀請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前往會稽山的蘭亭進行修禊,按照風俗人們洗滌汙垢、遊春踏青、飲酒賦詩。這天大家環坐溪邊,由書童將盛滿酒的羽觴放入溪中隨風而動,停在誰的面前就要賦詩一首,若是作不出來就要自罰三斛。當日文采飛揚,眾人開口成詩好不熱鬧。眾人全都沉醉在酒香詩美的氛圍之中,此時有人提議何不將當日所做三十七首詩彙編成集,此為《蘭亭集》。當時王羲之的書法在社會廣為流傳,人稱王右軍書法,極負盛名,眾人邀請其作序,是為《蘭亭集序》。王羲之正逢酒意,徜徉肆恣,揮毫潑墨,一氣呵成,這就是名滿天下的《蘭亭集序》。全文共三百二十四字,記載了會稽山的美麗景色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了世事無常的感慨。

《蘭亭集序》裡四十一位氏族精英齊聚?可不僅是喝杯酒那麼簡單!

蘭亭集會

世人皆認為當日的集會只是一般的風流名士們的大聚會,他們只是飲酒作樂,簡單的“修禊”活動。但是從種種的線索經過分析來看,蘭亭集會絕不是簡單的名士集會,是否是一場重大而秘密的士家大族精英聚會,是否是一次事關東晉興衰存亡的政治和軍事會議?一起來探尋。


蘭亭集會當時的社會背景

三國後期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魏國政權基本上掌握在司馬家手裡,曹氏統治已名存實亡。自三國以來,天下大分,長年累月征戰,互相討伐,“三國鼎立”局面維繫幾十年,民不聊生。司馬篡魏,司馬昭稱帝,中國依然沒有擺脫這個混亂的局面,東西晉存在的時間不長,並且混亂程度一點也不比三國時期差。晉穆帝永和九年,天下又是一個風雲激盪的“三國鼎立”之局:東晉據有淮河、長江以南;前秦氐族苻氏佔據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前燕鮮卑族慕容氏佔據黃河下游地區。秦、燕之間互相攻伐,一直想吞併對手,統一北方,同時又覬覦東晉,頻頻縱兵南侵;東晉則自建立之後,便不斷出師北伐,試圖恢復中原,卻又屢屢失敗。

《蘭亭集序》裡四十一位氏族精英齊聚?可不僅是喝杯酒那麼簡單!

列國紛爭

當時在位的晉穆帝司馬聃,是個典型的幼主。他兩歲即位,由其母褚太后掌政,即使到了永和九年,他也才年僅十一歲。值此兵戈橫行的亂世,晉朝竟然是一少帝主政,往往到這個時候就是亡國的時候,儘管下面不乏輔政大臣和文武百官,仍然是時局艱危。

王羲之召開蘭亭會的前一年,即永和八年,東晉再度北伐卻大敗而歸。與此同時,東晉朝廷內部又產生了嚴重分裂——大將桓溫與宰相殷浩水火不容,二人的鬥爭日趨明面化、白熱化。當時,王羲之是殷浩提拔且重用之人,曾力勸殷浩與桓溫和衷共濟,但殷浩不聽。

史載,王羲之被時人譽為“有裁鑑”,即明辨是非;性格“以骨鯁稱”,即正直磊落。又有史料記載,永和五、六年間,當時謝安避世,拒絕入仕,王羲之與他同遊冶城時毫不避諱地批評了他:“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到了永和八年,殷浩北伐慘敗,王羲之寫了一封信給殷浩,信裡寫道:自寇亂以來,處內外之任者,未有深謀遠慮,括囊至計,而疲竭根本,各從所志,竟無一功可論,一事可記,忠言嘉謀棄而莫用,遂令天下將有土崩之勢,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豈得辭四海之責!今軍破於外,資竭於內……任國鈞者,引咎責躬,深自貶降以謝百姓,更與朝賢思布平政,除其煩苛,省其賦役,與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懸之急。

王羲之憂國憂民的情懷溢於言表,他覺得殷浩沒有能力挽回敗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當時的世家大族集會,這會是一場簡單的集會嗎?

蘭亭集會是否隱藏著巨大的政治秘密

我們先來看看當年與會者的確切身份和時任官職:

王羲之、王彬之、王凝之、王豐之、王肅之、王微之、謝安、謝萬、謝繹、袁嶠之、孫綽、孫統、孫嗣、徐豐之、郗曇、庾友、庾蘊、華茂、魏滂、曹茂之、華平、桓偉、王玄之、王蘊之、王煥之、謝瑰、卞迪、王獻之、丘髦、羊模、孔熾、劉密、虞谷、勞夷、後綿、華耆、謝藤、任儗、呂系、呂本、曹禮

據史料記載,東晉王朝國主行事作風均偏弱,司馬氏在當時並不是名門望族,只是依靠曹操的威權提攜司馬懿作了他的軍師,以此篡魏得到了天下,在那些士族大家眼裡司馬氏雖然做了皇帝,心底裡對他們還是瞧不起。當時的士族大家包括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朝廷三公、王侯將相均由這些門閥之人擔任,可以說東晉的政權實際上掌控在這幾個大的士族之中,巧合的是此次宴會囊括五大家族。

《蘭亭集序》裡四十一位氏族精英齊聚?可不僅是喝杯酒那麼簡單!

東晉氏族

王羲之和六個兒子為琅琊王氏;桓偉是桓溫之子,譙國桓氏;庾友、庾蘊兄弟為潁川庾氏;王蘊之是太原王氏;謝安、謝萬兄弟為陳郡謝氏;除此之外,其餘之人也都是家世顯赫,郗曇為高平郗氏家族,孫統、孫嗣、孫綽為太原孫氏家族,袁嶠之為陳郡袁氏家族。這些人和這些人所在的家族在當時名聲極大,無一不是東晉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類似於現在的紅某、專某家族。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國家都在風雨飄搖當中,這些士族大家的精英人才卻在此放聲高歌、醉生夢死怕是有點說不通吧,況且這些人雖是大家子弟,但家教和個人修養甚高,肯定不是紈絝子弟,那麼在此國家存亡之際怎能幹出如此紈絝的事情來?不得不深思。

此外,據史料記載當時與會人員的時任官職同樣讓人疑慮,王羲之時任會稽內史兼右軍將軍,謝瑰為朝廷侍郎,郗曇為散騎常侍,王蘊之為吏部郎、桓偉為冠軍將軍、袁嶠之為龍驤將軍、虞說為鎮軍司馬、孫統為右將軍司馬,大家可以從官銜裡看出什麼?這些官銜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全都是軍方的人,後世傳的參加蘭亭集會的人大都是文人墨客,實際上是不對的。與會的四十一人中,軍方大員有五六人,有軍銜的多達二十多人,並且大部分都是北伐前線的將領,這說明了什麼?

這難道僅僅是一次普普通通的聚會嗎?他們這些身系國家的人千里迢迢的來找王羲之喝杯酒?在此他們是否以集會為名進行了一場秘密而重大的氏家大族的集會?是否進行了一次事關東晉興衰存亡的政治和軍事會議?

後世關於《蘭亭集序》有很多版本,據後世記載: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走火入魔,窮畢生的精力來尋找《蘭亭集序》,後聽說《蘭亭序》真跡在一個名叫辯才的和尚手裡,於是派了一名蕭姓御史假扮書生騙取了真跡。得到後從不示人,愛不釋手、日夜觀摩,始終不能真正理解王羲之書法的精髓,死後把它帶入棺內。

也許世上有些事,縱然貴為皇帝也不能參破,可能有些奧秘只能等後人去破解。

參考資料:《晉書》《世說新語》《蘭亭序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