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書法的最終情感是什麼

學習古文,字詞句註釋是一方面,文章立意是另一方面。

最好的古文學習,是會用詞字,如自己說,同時,瞭解古人的寫作技巧,並且可以套用到自己的文章寫作中去。特別是高中作文,借鑑古文的寫作方法,不失為一大法寶。

今天的高考必備經典古文15篇欣賞文章為第三篇:《蘭亭集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經典譯文:

永和九年,癸丑之年,早春之初,我們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裡會集。眾多賢才,不管年少與否都匯聚在此。蘭亭崇山峻嶺,樹林茂盛,竹子袖長,還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是斟酒詠詩,足以讓我們暢懷敘述內心深藏的感情了。

這天,天氣晴朗,空氣明清,和風暢懷。仰首看著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萬事萬物,用來舒展眼裡,開闊胸懷,足以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太快樂了。

人與人相互間交往,一生很快度過。有的人從自己的思想世界裡取出一些東西,和朋友在室內相談;有的人通過寄情於所託付的事物,不受任何約束瀟灑生活,放浪形骸。即使有各種不同的愛好和思想,安靜和躁動各部相同,但是當他們對於所接觸的事物感到欣喜之時,他們就會一時感到自得自足,快樂高興,也就不知道衰老其實將要到來;等到對喜愛的事物厭倦的時候,情隨事遷,深深感慨。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終都會歸於消滅。古人說:“死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我每次看到古人對死生髮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樣完全相合,未嘗不面對文章感嘆悲傷,但不能從內心理解它。我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樣是虛誕的,把長壽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謬的。後人看待我們今天發生的感慨,也會像我們今天看待古人發生的感慨一樣,不能從內心理解,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記下這次蘭亭集會的人的姓名,抄錄他們所作的詩。即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人們產生感慨的原因、情況是相同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我這篇文章產生一番感慨。

《蘭亭集序》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書法的最終情感是什麼

作者故事

王羲之,東晉時期書法家,“書聖”,“天下第一行書”。出生于山東臨沂,後居住在浙江紹興。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啟蒙。七歲開始寫書法,十二歲那年,偷偷從父親枕頭中竊讀《筆論》。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勤學苦練,寫到把池塘裡的水也盡染。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楷書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的書風與法門。衛夫人書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王羲之受到為夫人的感染和薰陶,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之跡,與衛夫人所傳新體有異,因而心有不滿。當然,後來羲之的姿媚風格,是有深厚根源的。

於是他離開衛夫人的學習,這時已獨立到新的層面上。他曾自述這一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 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

他寫書法不只是子承父業,而是真的熱愛,所以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隸書和楷書,學張芝草書,對草書“剖析”,對楷書“運用”,他學習前人,不是為了描摹地多像,而是運用自己的心手,不拘泥於古人,也不違背發展的今天。他把各種不同筆法妙用,融入於自己的行書中,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至今被人推崇。

他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心摹手追,廣採眾長,擺脫漢魏筆風,獨創行書。其書法平和委婉,含蓄自然,遒美雋永。後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天質自然,丰神蓋代。他的書法真正是入木三分,都能寫到木頭裡三分。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 “登峰造極”,究其成因,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有很大的關係。在抄寫經書時,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歷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王羲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

《蘭亭集序》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書法的最終情感是什麼

賞鑑《蘭亭集序》

此文是在公元353年的3月3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和好友四十來人在蘭亭賦詩飲酒。他將友人的詩詞歌賦編成一集,此文就是序文。

此文從聚會的時間地點人物說起,然後說到蘭亭的風景,落筆由遠及近,轉而又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映襯著人們寫意雅興的活動和情態,動靜結合。然後遊目騁懷,又推到自然的風光,由碧空和春風,再自然地引申到寂寥浩大的宇宙和大千世界的萬物。

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興盡悲來”,是人們暢遊的心情,儘管喜歡的事物不同,思想情趣不同,性情各異,但是,有一點都是相同的,就是在對自己嚮往的東西感到無比欣喜時,總是會剎那間,化為陳跡。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知老之將至“,”人生天地間,掩護若飆塵“(《古詩十九首》)。作者從前一段的敘事寫景,到後一段的議論抒情,流露出對人生苦短的感嘆。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多以莊子的“齊物論”,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清談之人,但是在思想上,他和其他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

《蘭亭集序》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書法的最終情感是什麼

所思所想:

據說《蘭亭集序》很被李世民喜愛,想要佔為己有,也許是文章中的由明至暗的思緒引起了皇帝的共鳴。文章一開頭,多美好的畫面,文人墨客在風和日麗的暮春,在風景如畫的蘭亭,感嘆宇宙之大,萬物之盛。但後來,王羲之在行書中一改風格,一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開始,流露出生命美好的留戀和惋惜。

正是這對生命美好的留戀和惋惜,讓王羲之一書再書,在行雲流水中,他也有字跡的塗抹,但都是用情至深地書寫。可以想象,揮筆奮起的時候,筆鋒迴轉的瞬間,他的內心即使有惆悵,那也看見得天地間之風起雲湧。

之所以成為書聖,不在於臨摹多好,而在於情感已然融入書寫中,那是活的字,動的墨,所以他反對古人消極地把生和死看作一樣。

能寄情於書法,王羲之是幸福的,他的專注和努力,使他真正做到了生和死是完全不一樣的。

他的最終情感,就是美好轉瞬即逝後的達觀。

《蘭亭集序》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書法的最終情感是什麼

---古文名篇系列3

上一篇:《魚我所欲也》,孟子所說的“捨生取義”適合當下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