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集序》筆法結構之妙,單字賞析

《蘭亭序》全文用行書寫得。用筆洗練有法,意態生動,有人認為看不出有多麼好,覺得是文人雅士們 ,特別是唐太宗李世民故意人為捧出來的,此言差矣。

王羲之《蘭亭集序》筆法結構之妙,單字賞析


其實,《蘭亭序》在書寫上變化極為豐富,字與字,筆畫之間力求生動,絕無雷同。全文28行。共324字,54處有重複字體初次安慰。形態各異,這是值得我們用很長時間揣摩,仔細觀察,隨著眼裡的提高,才能領略其絕妙的地方,

打個比方 《蘭亭序》就像是一包味精,而不是一瓶汽水,一打開 除了泡沫,氣體一跑完,還不如一碗水索然無味。

《蘭亭序》裡每一筆一畫一結構 都凝練著豐富的筆法技巧,奧妙無窮。它值得我們用一生去欣賞,臨摹,而歷代許多大書法家,只是在裡面學到屬於自己的東西,融合自己的才分,最後獨立門派 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這些例子枚不勝舉,如米芾,王鐸 ,趙孟頫, 甚至還有顏真卿。下面從中選幾個常見的字 ,來做一個共同賞析。

一 首先 第一個字 "永"字。學過書法都知道永字八法,其中八個筆畫 就代表了漢字書寫的八種筆法,以此為例 更能說明問題。 王羲之的與眾不同之處 在第一筆,"點"就已閃亮登場。與別人相比出手不凡。

王羲之《蘭亭集序》筆法結構之妙,單字賞析


我們一般寫法是直接蹾一點 或者再專業一下,藏鋒一點,然後回筆鋒成圍攏之勢。王羲之卻是筆鋒藏起,先側後中再右側回鋒收筆 ,運筆過程為Z字形。孫過庭《書譜》所說的:"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只准"。晉韻古法就體現在這起筆不經意的一點之間。

再從結構上 左緊湊 而右開張;左筆畫短,右筆大而長。別看這麼微妙的區別 字的靈動性就活了。

再看這下面這4個橫撇豎捺的交待,對接於中豎主筆兩旁,左接頭緊湊相挨,右2筆似接非連,尖頭稍微點接,沒有卡在一起,氣韻流動而生。

二 都說《蘭亭序》有22個"之"字,無一相同,怎麼不同 試舉下面例。此"之"從結構上說,由扁而立了起來,呈彈起動態。點不是一點到位,而是先仰筆 一點,收筆時又回鋒再出筆。增加了動態,再下來以弧筆折也有獨到之處。收筆一反常態以反捺做結 乾脆利落。

王羲之《蘭亭集序》筆法結構之妙,單字賞析


王羲之《蘭亭集序》筆法結構之妙,單字賞析

三"盛"字。字體較密,難以控制結構。古人言"密處不容針,疏處可走馬",在此得到詮釋。

王羲之《蘭亭集序》筆法結構之妙,單字賞析


左部與"戈"相連的筆畫由上而下排列,有密不透風的狀態。對應的左半部,左撇與全字相接處疏朗寬敞。左撇的近似半圓的弧度,與右捺勾近似直畫的對比,使整體感覺錯落有致自然和諧。

四,"觀"字寫法方圓筆齊上。落落大方,右部"見",看似不經意的幾處出了格的交叉,起筆交叉,2.3橫出格,好像不合規矩,卻是神來之處,正是細微出鋒,一來可顯示左右聯繫脈絡,二來靈動字體。增加了動感。

王羲之《蘭亭集序》筆法結構之妙,單字賞析


五"宇宙"兩字。對比生輝," 宇"字成縱勢,"宙"字即可變為橫勢。一縱一臥。顯出大王用意之處的刻意追求。

王羲之《蘭亭集序》筆法結構之妙,單字賞析


王羲之《蘭亭集序》筆法結構之妙,單字賞析


宙字並非不能寫長,寫方,但我們可以自己寫字試一次,立刻就會覺得有些呆板,"精氣神"全失。此"宙"不但橫向,而且還刻意壓縮,孕育出壓抑後的張力。可以肯定,王羲之是已經意識到這點, 才會把字特殊處理了。

王羲之《蘭亭集序》筆法結構之妙,單字賞析


王羲之《蘭亭集序》筆法結構之妙,單字賞析


還有,從這個字看著似曾相似的筆路 ,就是宋代蘇東坡的字體,蘇軾當年臨《蘭亭序》,看來也汲取了不少養分。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相對來說,《蘭亭序》也非完美無缺的,一個它是唐代書法家的雙鉤臨本,筆法上會有細微差別;再一個由於行筆較快,提按轉折變化較大,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有佳妙筆,也會有欠妥之處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在臨帖時應認真分析,去粗取精,取神取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