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蕴含的“露锋而不显”以及王羲之的“天质自然”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于一世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说起行书,王羲之当为第一人,《兰亭集序》便是他创下的不朽诗章。王羲之这篇文章除却文学艺术上的大成,更兼备了豁达与飘逸文人精神。其中不少地方更是阐释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具有极其超前意识。

《兰亭集序》:蕴含的“露锋而不显”以及王羲之的“天质自然”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极高,历代帝王推崇备至,历代文人学子也将他的书法成就作为自己临帖的标准,当做先河。可以说,在书法界,王羲之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兰亭集序》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珠玑,句句精妙。王羲之亲笔书写的行书体更让这篇文章声名远扬,有着“中国行书第一帖”的美誉,唐太宗更是放言,说自己陪葬品须得是《兰亭集序》的真迹,由此,可见这份行书在世人眼中的分量和地位。

《兰亭集序》:蕴含的“露锋而不显”以及王羲之的“天质自然”

一.王羲之与其书法诗章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东晋,他出生于琅琊临沂,幼年时期的王羲之跟随书法家卫夫人学书,这是他早期接触了书法和文学的开端。

王氏家族是当时东晋时期最有名的也最具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都信奉黄老之学,因此王羲之与宗教思想也有不解的缘分。

历史上与王羲之相关的轶事很多,“竹扇题字”“书成换鹅”等皆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与王羲之有关的一件趣事叫做“东床快婿”。

说的是当时郗鉴想要在琅琊王氏的子侄里挑选一个好男儿当自己的女婿,当郗鉴派遣下人去王府时,王氏其他的人皆衣冠整齐,唯有王羲之一人卧于东床,袒着衣襟,肆意无拘。却不想,偏就是如此,他得了郗鉴的青眼,成了他的女婿。

《兰亭集序》:蕴含的“露锋而不显”以及王羲之的“天质自然”

说到东床快婿这个故事,其实我们不难看出,王羲之这个人骨子里对世俗礼仪什么的都不大当回事,这种思想此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风和笔风。王羲之的文章里多充斥着对山水的喜爱,对自有无拘状态的一种原始的渴望。

王羲之与《兰亭集序》的缘分始于一次好友相聚。当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共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兰亭会面,众人曲水流觞,谈论诗词,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序文手稿,也就有了这么一篇《兰亭集序》。

诗章中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通篇讲述几人的聚会欢乐之情。王羲之通过对山水之景的赞叹,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之事的看法。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诗篇中的这一句可见王羲之对生死无常的感慨,以至于喜极而悲。在王羲之的诗文章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却自有一番心静平和。观天地的良辰美景,盛会之日完全摆脱了世俗的苦闷。

《兰亭集序》:蕴含的“露锋而不显”以及王羲之的“天质自然”

“惠风和畅”“游目驰怀”是王羲之的目之所及和心中所思。通过这些诗词,全文最集中的思想集中在对人生兴衰的体悟。

当时的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对于“无为”“超脱”的思想有着天然的崇敬,近乎一种信仰。这类文人多好虚无主义的清谈。

《庄子齐物》中曾有言——“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更是将这种略带消颓的思想推到了顶峰状态。王羲之虽然崇尚自由,但对于这种思想是嗤之以鼻的,敢于和时代的主流思想唱反调,对其给予大胆的否定。行文缅怀古今,文字收束得当,抒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兰亭集序》集中的反映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算是古代骈文的佼佼者。整体来看,王羲之这片文章体现了他积极入世的思想态度,与当时的老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兰亭集序》:蕴含的“露锋而不显”以及王羲之的“天质自然”

二.《兰亭集序》中的魏晋风骨

(一)“露锋而不显”

王羲之的书法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从行书本身来说,他是楷书的一种分化,王羲之在博览了秦汉大师的篆隶精品,细心雕琢之后方成的文章。

他的书法讲究一种“状态”,单看上去是一种平和自然的风格,其实内里蕴含着丰富的韵味。汉字书法讲究写实,要落笔有物,书法家在讲究情趣表达和实用能力之间要有一个衡量。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的这一派书法家兼顾形美而实用两个特点,他开创了行、草书法的先河。横竖撇捺之间看似无所依持,实则运笔雄浑,这也就是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被后世赞誉为“露锋而不显”。

《世说新语》中记载道:“时人王右军:飘如浮云,矫若游龙”,短短八字,可见一代名士的风采神韵。“浮云”与“游龙”强调他笔力掌握的适中,王羲之字体的飘浮不是那种无所依持的,相反,他的字自带一种沉稳。每一个转折之处都有很明显的下笔转折。

《兰亭集序》:蕴含的“露锋而不显”以及王羲之的“天质自然”

曾经有人这样说书法家的字:看一个人的书法,你能从他第一个字的笔风看出下一个字的形状。但是王羲之的字却不一样,他的字,你永远猜不到下一个具体的形状。行书不是草书,他虽飘逸却并不散乱,草书无法预料下一个字形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行书看不出章法,考较的却是写字者的功力。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是书法的集大成者,但这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据资料自在汇总,王羲之于书法上的造诣一共有三点。

其次,是对书法体系的完善。他将行书代入世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优化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其二,是对笔法的精进和改良。毛笔有“尖圆齐健”四大功能,王羲之站在前人钟繇的研究基础上,发挥了“齐”和“健”的功能。其三,是将中国本土化的思想融入进书法艺术当中。在王羲之的倡导下,“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得书法变成了一种艺术,而不再单单是一个机械的书写模式。

通篇来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一个世人不解的“污点”——涂改太多。这一点缺憾使得王羲之的书法一度引起人们的争议。世人普遍以为写诗当如李白,洋洋洒洒一篇下来一字不改,这才是真正的大家。可这世人都盛赞的“天下第一行书”却满是涂改的痕迹,这又如何去解释呢?

细细品下来,将每一个字体放大来看,会发现其中的笔画形态都想当之精美,全文中有多处笔墨转折的现象,以笔锋飘移,使得全文立体感十足。这当中没有一个字的字体是正着的,但是看起来却并不显歪。点画如墨,就连那些任意涂改的字迹都成了一种奇特的装饰品。

《兰亭集序》:蕴含的“露锋而不显”以及王羲之的“天质自然”

王羲之的行书妙就妙在他不被固有的框架所禁锢,这一点,可见后代清朝学子的字帖便能得出比较。

(二)“天质自然”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最鼎盛的时期,我们今天最常见到的楷书实际上发源于曹魏时期的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自然离不开他的表现,但是书法文人的集中踊跃却不得不归于时代的原因。

众所周知,儒学一直处于中国古代思想的权威地位,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儒学的地位被撼动,诸子思想开始活跃。再加上当时的政权分裂,整个中原早已处于一种“神散”的状态,脱离了大一统政权的文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丰富内心世界,惊喜于人世间简单的快乐,而山水在他们的眼中也不再伦理化,仅仅只是自然生活的一部分组成。

这种自我意识的大规模觉醒使得整个魏晋时期的风气都变得截然不同,仕人们追求享乐。但是可悲就可悲在当时的魏晋是一个乱世,仕人们的内心充斥着两种思想。

《兰亭集序》:蕴含的“露锋而不显”以及王羲之的“天质自然”

一个是为生民的悲戚;一个是对享乐的追求。

这两种完全矛盾的思想使得一部分文人开始消极避世,人们开始“言之有物”的对虚无的生死展开探讨。

魏晋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时期,这二百二十四年间,生民苦楚,人们食不饱腹,可偏偏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国本土产生了玄学、各种独立成科的文学。

“天质自然”是王羲之本人所呼吁的,也成了后世之人对他的评判。魏晋人士对山水的审美与生命意识相契合,认为宇宙万物皆生而有灵。所以说,王羲之其实算是儒家和道家的中立者,他讲究生活欢愉随性,一声自由无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