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对《兰亭集序》爱到痴狂?如今这墨宝又身在何处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气的几位君王之一,他不仅开创了贞观之治,同时这个人也非常的尊师重教,十分重视文化。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君主,热爱书法,尤其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几乎爱到疯狂。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对《兰亭集序》爱到痴狂?如今这墨宝又身在何处

李世民

《兰亭集序》创作由来

《兰亭集序》是东晋永和九年(354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四十多位风雅之士聚集在浙江绍兴兰亭,饮酒吟诗时,王羲之乘兴写下的书法与文章皆佳的尽善尽美之作品。

《兰亭集序》记述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时的欢乐心情,并抒发了作者对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共28行,324个字。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王羲之后来又写过几次,但都没有这个好,他感慨的说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于是对这幅《兰亭集序》尤其的珍视,甚至把它当做传家之宝。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对《兰亭集序》爱到痴狂?如今这墨宝又身在何处

王羲之


传家之宝,引君王垂涎

李世民这个热爱书法的人对于《兰亭集序》自然是垂涎三尺。一次,李世民召集众大臣在大明宫蓬莱殿赐宴。酒酣耳热之时,李世民乘着酒兴,挥笔在屏风之上写就《飞白书》。

笔锋刚劲有力,意境深远,在座的大臣们纷纷喝彩,有的大臣就向皇上讨教这书法如何写的精彩,唐太宗面露喜色说道:“书学乃小道,然不能一蹴而就,应常年坚持不懈。我临古人之书,绝不求其形似,只在骨力,乃得骨力而形自生……”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对《兰亭集序》爱到痴狂?如今这墨宝又身在何处

飞白书

说着说着突然神情暗淡下来:“我李世民在这世上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偏偏就是得不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真是我平生的一大憾事啊!”群臣听到皇帝这么说,都暗自记在心里。御宴散后,便偷偷派手下人到各地寻找此书。

后来有人打听到,《兰亭集序》已经传到了王羲之第七代孙子智永和尚手上。智永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出家做了和尚,但他和祖辈一样,也是非常的热爱书法,在他临死前将这件传家宝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和尚。

而这个辩才和尚也是对书法大有研究,他只看了一眼《兰亭集序》,就已然知道这个东西是件无价之宝。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对《兰亭集序》爱到痴狂?如今这墨宝又身在何处

兰亭集序

求而不得,心生一计

李世民自从得知了《兰亭集序》的下落,每日心急火燎,夜不能寐。于是数次派人去索取,可辩才和尚总是推说真迹不在他这里。

李世民发现硬来不行,就开始使用一些诱骗的方法。他派当时的监察御史萧翼打扮成读书人的样子,带着自己收藏的二王书法真迹去接近辩才和尚,想办法诱骗辩才拿出《兰亭集序》。

这个萧翼呀,因为对书法也是比较有研究的,所以和辩才和尚见了面后,两人聊的相当投机。待初步取得辩才和尚的信任后,有一天萧翼故意拿出了几贴王羲之的书法得意的说道:“兄台,我这里有几贴王羲之的真迹,这可是我的宝贝呀,你给鉴赏一下,看看怎么样?”

辩才看了几眼,不以为然地说道:“你这几帖确实是真迹,但却不是真迹中的佳品,不过我这里倒是有一部佳品。”萧翼赶忙追问到底是哪一部真迹,辩才和尚神秘的说道:“我的这一部真迹叫做《兰亭集序》”。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对《兰亭集序》爱到痴狂?如今这墨宝又身在何处

兰亭集序

萧翼假装不相信:“兄台别说笑了,世人皆知《兰亭集序》早已不知所踪,怎么可能在你这里呢?”于是辩才取下了藏在房梁深处的《兰亭集序》给萧翼看,萧翼看后心中狂喜,果然的《兰亭集序》真迹无疑!

于是马上将其放入自己袖子,同时将唐太宗的取帖“诏书”拿出来给辩才看。辩才此时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可又毫无办法。由于失去的至宝,辩才和尚每日郁郁寡欢,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离开了人世。

无价墨宝,从此失传

李世民自从得到《兰亭集序》后,整日临摹,爱其不释手,同时命令托书人诸葛贞、韩道政、赵模、冯承素等人也一同临摹。

在这几个人当中,以冯承素临摹的最像,原来冯承素把《兰亭集序》放在窗上,用薄纸盖上,借着日光,一点一点摹下,因此,现在流行的《兰亭集序》众摹本中,只有冯承素的最接近王羲之的风格。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对《兰亭集序》爱到痴狂?如今这墨宝又身在何处

李世民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临死之前,聪明一世的李世民躺在龙床之上,干了一件糊涂事,他嘱咐李治把《兰亭集序》与他合葬。

到了五代时期,有个叫温韬的节度使把李世民的陵墓给盗了。从此以后,再也不见《兰亭集序》的踪影,这部真迹的去向直至今日都是一个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