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直言敢諫的千古名臣

“既傷千里目,還驚九逝魂,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土恩。”你是一個重義氣,報主恩的忠臣。

“季布無二諾,侯贏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你是一個重視信義,不圖功名的良臣。


魏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直言敢諫的千古名臣


魏徵(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朝政治家,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徵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後,魏徵隨其入關降唐,但久不見用。


次年,魏徵自請安撫河北,詔準後,乘驛馳至黎陽(今河南浚縣),勸說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佔黎陽,魏徵被俘。竇建德失敗後,魏徵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


魏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直言敢諫的千古名臣


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貞觀六年群臣都請求太宗去泰山封禪,藉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徵表示反對。貞觀十年(636),魏徵奉命主持編寫的《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歷時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和《齊書》的總論都是魏徵所撰,時稱良史。


魏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直言敢諫的千古名臣


他是剛正不阿的諫臣。因為有了他,后妃不敢越禮,不敢蠱惑君心、擅擾政事,因為有了他,太子不敢越禮,不敢玩世不恭、放任自流。還是因為他,太宗心愛的鷂鷹悶死於袖中…但他並未因此招來殺身之禍,反而使直諫成為他生存的武器,得寵的法寶。從此,在太宗的朝堂上,他以犯顏直諫作為縱橫術開始馳騁,把朝廷變成自己唱獨角戲的擂臺,舞出一代諫官大寫的人生。

他是治國安邦的謀臣。他常以往朝昔事來闡述自己“兼聽則明,偏信則闇”的觀點,為唐太宗成為明君,開創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打下基礎。唐之初,百姓尚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食不果腹是天下之大狀,他多次上奏,只為求得糧倉之粟,以救濟飢腸轆轆的人民,最終為太宗贏得了民心。唐之盛世,百姓已基本“食有餘而布可更”,他卻更忙了,到處宣揚“仁義,理之本也;刑罰,理之末也”,為的是讓無辜的百姓免受刑獄之苦。他為求得“人和訟息”的安定社會,把天下百姓當成自己的親人,從不濫用職權,還多次為刑罰的輕重與太宗在朝堂上冒死辯證。他就是這樣一個有謀略,有遠見的治國能臣,為太宗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終開啟“貞觀之治”的大門。

魏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直言敢諫的千古名臣

是博聞強識的文臣
“五代史”中,《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都是他撰寫而成。《諫太宗十思書》更是將他滿腹文采展示得淋漓盡致。“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其泉源…”這些經久不衰的忠言,在今天仍被廣泛引用。他沒有五尺之軀,卻令人敬畏,因為他用淵博的學識詮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內涵,使他面折廷爭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一代又一代為官臣子的腦海裡。

他是兩袖清風的賢臣
竭盡一生所能來安平天下,為了救濟貧苦百姓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寧願讓妻兒跟著自己顛沛流離,也不想讓一個百姓居無定所,因此便有人指責的無情無義,可那人不知,用自家的平靜換得天下蒼生的安定是何等的心安!太宗也是惜才之君,魏徵與世長辭時,他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愛卿殂逝,遂亡一鏡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