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換主的“忠臣”--魏徵

魏徵字玄成,鉅鹿郡曲陽縣(現河北晉州)人。生於公元580年。第二年,楊堅建立了隋朝,年號開皇。魏徵的父親叫魏長賢,曾經做過北齊的屯留縣縣令,可惜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年幼的魏徵沒有了父母依靠,生活異常艱苦。他既不懂得如何種地謀生,也不知道怎樣做生意賺錢。他喜愛讀書,是個有理想有志氣的窮苦青年。有理想是好事,但並不代表有飯吃。理想沒法充飢,小魏徵無奈之下只能進了道觀,當了個道士,這才勉強能飽腹安身。

隨後楊廣即位,定年號大業。經過心比天高的楊廣四面出擊一通折騰,隋朝被搞得精疲力竭民怨四起。魏徵看到,天下逐漸不再太平,隋朝這座大廈有傾覆的苗頭。為了能夠應對即將來臨的“風暴”,他開始學習縱橫之術,仔細研究蘇秦、張儀的學問。

六次換主的“忠臣”--魏徵

大業末年,烽煙不斷,社會動盪不安。此時的魏徵已到而立之年,是該走出道觀“創業”的時候了。正好有個人來請魏徵出山了。此人叫元寶藏,原本是隋朝的武陽郡丞。這個人沒有什麼能力,做郡丞的時候就貪贓受賄、橫徵暴斂。收到朝廷詔令去抓捕盜賊,但他與盜賊作戰,每當失利,就連器械也必定全部丟失,於是再從百姓那裡徵繳,徵不到就動不動以軍法論處,這樣的情形有好多次。可以說這人就不是個善類。他聽人說起魏徵是個有才學的人,於是請魏徵到他這裡擔任“書記”,處理往來的文書。終於等來了一個機會,魏徵欣欣然前去赴任(畢竟劉備這樣的伯樂實在是不多)。這是魏徵的第一位“主公”,也算是“敲門磚”吧!

李密入了瓦崗以後,瓦崗軍聲勢浩大。元寶藏害怕瓦崗軍的實力,看著大隋這亂像叢生,索性就帶著隊伍投降了李密。在元寶藏與李密的書信往來中,李密發現元寶藏的文筆很好,也很有獨到見解。後來在與元寶藏當面交談時,李密誇獎他的書信寫得好。元寶藏這個人總算還實在,他說那些書信都不是他寫的,而是出自魏徵的手。他還向李密介紹了魏徵,說他是個很有才學的人。李密正在用人之際,便召見了魏徵。召見之後,魏徵對瓦崗軍的前途充滿期待,但他也注意到瓦崗軍中的一些問題,便給李密上了一封奏疏,在奏疏中,魏徵提出了壯大瓦崗勢力的十條計策,李密看後,嘖嘖稱奇,對魏徵更加另眼相看。但他並沒有採納這些計策。從李密入了瓦崗後用人來看,他更傾向於使用舊的朝廷官僚、門第出身較高的讀書人,而對出身低微的瓦崗舊將不是很信任。這第二位“主公”終究不是“明主”。

即便如此,魏徵依然為瓦崗盡心盡力。公元618年,王世充襲擊倉城被李密擊敗,王世充轉攻洛口,又被李密擊敗。魏徵卻對長史鄭頲說:“李密雖然多次取得勝利,但是兵將也死傷了不少,瓦崗又沒有府庫,將士們取得戰功得不到賞賜。還不如深溝高壘,佔據險要,與敵人相持,待到敵人糧盡而退時,率軍追擊,這才是取勝之道。洛陽沒有了糧食,王世充無計可施就會與我軍決戰,這時我們卻不跟他交戰。”鄭頲對魏徵的話不以為然,說這是老生常談而已。魏徵卻說:“這是奇謀深策啊,怎麼是老生常談呢。”

結果來年李密和王世充在邙山一場大戰,李密大敗。這位仁兄一時間沒了方寸,聽了手下主要是舊隋官吏的建議投奔了唐王李淵。魏徵第三次被動地換了“主公”。但是,李淵根本不信任李密,連帶著李密手下的人也根本得不到重視。雖然新換的老闆不地道,魏徵同志卻始終在堅持。李淵要招降李密部將徐世績,魏徵與徐有舊交,於是自請安撫山東、勸降徐世績。

到了黎陽,寫了書信,勸降工作很順利。徐世績一口答應了下來。按說立下大功了,後面就等著升官發財吧。可命運偏偏和魏徵又開了個玩笑。同年九月,竇建德率軍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擋不住,率軍轉駐黎陽,被竇建德擊敗。魏徵及李神通、徐世績都被俘虜了!總算萬幸的是竇建德也聽聞魏徵的名聲,十分賞識魏徵的才幹,任用他為起居舍人,主要負責專司記錄平時的言語行跡。這就又第四次換了“主公”。

雖然是被竇建德當俘虜抓來做事的,我們的魏徵同學在其位仍然謀其事,絕對不會陽奉陰違、身在曹營心在漢。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關中大唐、河南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南方蕭銑四方鼎立。大唐派李世民征討王世充,李靖兵伐蕭銑。李世民一路打到洛陽,王世充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認為王世充如果完了,大唐就會收拾他,所以想發兵去救王世充。魏徵認為唐軍李世民主力在洛陽,李靖偏師在蜀地。應該兵出井陘,直取關中,圍長安以救洛陽。一旦李世民回援長安,便在半路伏擊李世民。魏徵獻計給竇建德,卻不為竇建德所用。竇建德的首席謀士凌敬的計策也被否決。王世充的使者在竇建德面前痛哭哀求,同時又賄賂竇建德左右大將,讓他們幫忙。竇建德受了這些人的蠱惑後終於領兵十萬,號稱三十萬,大舉南下來援洛陽。結果,在虎牢關下被李世民率領三千五百玄甲精騎一舉擊敗,本人也被生擒。

這時大勢已去,於是魏徵說服了竇建德洛州守將唐旦,一同歸附了唐朝。魏徵被太子李建成用為太子洗馬,禮遇甚厚。魏同學終於是主動選了第五位“主公”。

歷史上一直以來對李建成都有著一些誤解,人人都以為他僅僅是一個卑鄙無恥,一直壓迫李世民,沒有太多軍功的開國太子,但事實上他是有才能的,不然李淵也不見得會放心將手下的一些政事交給李建成打理。當時魏徵正是看準了李建成的能力才選擇加入他的手下,一開始魏徵對李建成成為太子,日後繼承皇位是充滿信心的,可是隨著李世民的功績越來越大,魏徵發現比起李世民來講李建成的軍功明顯是不夠看的,於是深思熟慮下建議李建成多多建立軍功,爭取獲得李淵更多的稱讚。李建成聽了魏徵的這句話,於是親自帶兵征討劉黑闥,平定了動亂已久的山東,他藉此邀功,李淵對他是大加讚賞,他的地位越來越牢固。

可雖然如此,李世民依然有著比李建成更高的聲望,所以魏徵又建議李建成儘快利用自己在李淵心裡的分量和自己的太子地位儘快將李世民調離京城,可是李建成這一次卻沒有聽魏徵的建議,他心想自己現在無論是戰功還是地位都要比李世民牢固,而且他作為李世民的哥哥,也相信他不可能做出越軌的事情來。不過事與願違,李建成最後還是失策了!他沒有料到自己這個兄弟還真的聯合部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不僅親手將他射殺,甚至是逼迫著李淵讓出了帝位。

這下又要換老闆了,真是鐵打的魏徵,流水的“主公”。現在大唐天下已經是李世民的了,魏徵也毫無疑問地成為李世民的手下。他同樣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任職諫議大夫。貞觀元年(627年),魏徵被任命為尚書左丞。這個職位屬於正四品上,比他在李建成手下時的級別高得多。魏徵喜逢知己之主,自然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第二年,魏徵又遷升為秘書監,參與朝政,級別為從三品。貞觀七年(633年),魏徵出任門下省長官侍中,位列宰相,級別為正三品。貞觀十年(636年),魏徵由於視力不好,一再請求辭去侍中職務。李世民於是批准他為散官。不過,退居二線後的魏徵仍照常上朝,發揮餘熱。

貞觀十七年(643年)新年伊始,開創了“貞觀之治”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失去了一隻治國安邦的臂膀。這年正月,一代諍臣魏徵去世了。李世民很悲痛,親自到永興坊魏徵的宅第去悼念,並宣佈罷朝5日,命朝中百官全部參加魏徵的喪禮。出葬那天,李世民登上皇城西樓,望著漸漸遠去的靈車,發出了“無復昔時人,芳春共誰遣”的嘆息,又作輓詩雲:“勁條逢霜摧美質,臺星失位天良臣。唯當掩泣雲臺上,空對餘形無復人。”他感傷地對群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經常保持這三面鏡子,以防自己犯錯。現在魏徵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魏徵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間直言納諫的佳話史書和民間流傳甚多,最著名的有《諫太宗十思疏》,這裡就不多介紹了。自古以來國人對三姓家奴都嗤之以鼻,而魏徵卻是“主公”前前後後換了六位,為何他能夠留下這麼好的名聲?其實,魏晉以後由於政治變革相當之快,很多政權只能存在十數年,因而,從政能夠從一而終,實際上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南北朝到隋朝和初唐,出仕多個政權的人比比皆是。實際上這些人也有不少有投機的目的,因為誰是最後的勝者,誰也說不清楚。

更重要的是,是魏徵無論跟隨哪個主公,都抱持著赤誠之心,對誰都是敢於納諫,提出意見和建議。雖然他的建議很多主子沒有接納,但是他們知道魏徵的真心。因此李世民為何評價如此之高也就很清楚了。

六次換主的“忠臣”--魏徵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