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多奇俊:名扬四海的《隆中对》与落寞的《邺城对》《广陵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的历史,每次阅读总能让人心潮澎湃,深思良久;它之所以让大家这么津津乐道就在于它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枭雄对豪杰,奇计对良谋,让人眼花缭乱。据说毛泽东主席去长沙求学时,就带了一本三国演义,熟知详读。

诸葛亮声名毋庸多言,其中《隆中对》的功劳,不能小觑。因为大家对《隆中对》已经比较熟悉,这里不再赘言。仔细思考起来,《隆中对》的提出的战略思路与高祖刘邦统一天下的策略大体一致。不仅战略上这样,对外宣传上,刘备也常以汉朝正统的继承者自视,给人一种既得关中就能恢复汉室的错觉。这个战略思路后来又被唐朝的李渊使用了一次。这是后话。


三国多奇俊:名扬四海的《隆中对》与落寞的《邺城对》《广陵对》


相较于《隆中对》,《邺城对》和《广陵对》就鲜为人知,谈的也比较少。然后,后两者在各自阵营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1、《邺城对》:沮授进策,袁绍平定四州

汉分东汉西汉,刘邦的策略既然已经有人提出了,并实际付出了实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建立东汉王朝的战略呢,在三国时候是否有人提取呢。《邺城对》中的战略思路就类似于刘秀的策略。

虽然刘秀跟着他的哥哥刘伯升起兵于南阳,后来刘伯升被刘盆子杀死,刘秀成了无根之水;所以后来他来到河北,积聚了自己的势力,以河北为根据地,向南攻打,逐渐统一了全国。从这方面看,利用河北等地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战略。

《邺城对》的双方是沮授和袁绍。当时袁绍从韩馥手里夺取了冀州,就向沮授询问安定天下的计策。

袁绍说:“如今天下大乱,陛下四处漂泊,我们家世代受皇恩恩宠,我立志恢复汉家的天下,匡扶王室。可以正如齐桓公没有管仲是没有办法称霸的,勾践没有范蠡也是无法复国的。现在先生有什么好的计策来帮助我嘛?“

沮授进策到:“将军(袁绍)年纪轻轻就受到朝廷的重用,海内外都知道您的威名。董卓作乱时,您更是不惧威胁,愤然离去京都,与董卓分裂。虽然自身一人离开,却使董卓心生恐惧。你渡过黄河向北来,渤海郡的百姓稽首归顺。您现在只需要聚集冀州的人马,控制黄河以北,天下人心必然归顺。

发兵向东,就可以扫除黄巾;

接着再攻打黑山,就可以灭掉张燕的势力;

然后掉转兵力向北,就能平定公孙瓒;最后以威势胁迫戎狄,可立即收服匈奴人。

将军横扫河北,收复冀州、幽州等四州地方,以此号令天下,用几年时间建功立业不是一件难事。“

袁绍听了大喜,立即拜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可惜的是,这个战略并未执行到底,沮授为人耿直,被袁绍冷落。即便如此,袁绍收四州地盘,一时成为当时最强的势力。如果不是官渡之战中,不听沮授建议,大好形势毁于一旦。

沮授虽然被曹操称赞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然而其人性格耿直,颇有士大夫风范,即便官渡之战被曹操擒获,又与曹操是旧相识,却不肯投靠曹操,最终被杀。


三国多奇俊:名扬四海的《隆中对》与落寞的《邺城对》《广陵对》


2、《广陵对》:孙策痛哭,张纮献策

撇开正史,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时期有四位被罗贯中称为经天纬地之才的人,一个曹操,二是诸葛亮,三是张昭,第四位就是这里的主角张纮。东吴的建立初期,张纮是一个重要的谋士,却常被大家忽略。

张纮向孙策献上的《广陵对》,是三国中大谋略的一个经典之作。

孙策在江都的时候,正逢张纮病丧,于是孙策常常去探望他,向他咨询经世治国的计策。然而,张纮多有搪塞,不愿意献出自己的计策。

有一次,孙策又来问策。孙策说:“现在天下大乱,英雄辈出,然后大家各自为了自己私利,拥兵自重,不能扶危机乱,我虽然年轻,但是有心想为天下百姓出些力。“

接着孙策提出自己的计策,让张纮指点。

孙策的战略是:

先去袁术那里去讨要求先父遗留的人马;

然后去丹杨投奔我的舅舅;

最后,盘踞在吴郡、会稽一带招兵买马,积聚势力;找刘表报仇雪恨,协助朝廷平定天下。

可是张纮为了再考验一下孙策,故意推说自己见识不足,不肯给出建议。孙策一听,急得痛哭,又慷慨激昂的说了一段话,被感动了。记得这里的孙策痛哭,与刘备的哭可不一样,此时的孙策仅仅十七岁啊。

张纮给出了自己的策略:

他先用周朝的例子。说周朝的衰微的时候,齐国与晋国先后称霸延续了周朝数百年的基业。

你现在要继承父亲的遗志,乘着此时天下大乱,有所作为,可谓得天时。

你投靠舅父,并在丹杨招兵买马,统一荆州、扬州;那么你的父仇就可以报了,然后依靠长江天险,就可以评定各方势力,达到匡扶天下的目的,你也能成就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霸业。

后来定都南京,也是张纮给的建议。


三国多奇俊:名扬四海的《隆中对》与落寞的《邺城对》《广陵对》


后来宋帝刘裕也是在扬州,依靠北府兵获得天下。历史有时候甚是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