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參:菜鳥、美團、餓了麼紛紛踏入,外賣自提櫃有前途嗎?

內參:菜鳥、美團、餓了麼紛紛踏入,外賣自提櫃有前途嗎?

無接觸配送主要體現在對最後100米的資源共享和效率優化,而從用戶的角度看,這種示範性更適用於外賣領域。

一場疫情打亂了生活節奏,也讓一些行業迎來了二次機遇,以電商物流為例,在商流層面,全國人民的“被宅”讓生鮮電商和到家經濟成為風口,不少平臺的訂單成倍數上漲;在物流層面,即配萬物的理念深入人心,“無接觸配送”的出世,也讓消費者更加接受自提點、快遞櫃等末端配送模式。

從這個層面看,無接觸配送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但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和行業復工的加快,“快遞送到家門口”理念重新佔領高地,無接觸配送會是曇花一現嗎?

01

始於疫情

受疫情影響,快遞外賣成為了消費者唯一接觸外界的方式,為防止病毒傳播,美團配送、蜂鳥即配、閃送等平臺皆推出無接觸配送;同時,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生鮮平臺也紛紛開設自提點,推行無接觸服務。

由於這種方式能有效避免了疫情期間的人與人接觸,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肯定和認可。在2月初的國家衛健委新聞發佈會上,商務部、國家郵政局等相關部門在介紹相關情況時都提到了無接觸配送,建議商家配套使用,同時呼籲消費者理解和接納。

如今,隨著疫情的褪去,全國各小區也將解除封閉狀態,快遞、外賣、家政等服務也重回常態,在此背景下,一想到去年“快遞不送家,直接放櫃子”引發的一系列爭議,無接觸配送是否也會隨著淡化。

回看此次的防疫過程,無接觸配送主要體現在對最後100米的資源共享和效率優化,而從用戶的角度看,這種示範性更適用於外賣領域。

02

即配升級

外賣配送的基本邏輯是點對點的即時運輸,理想狀態下,配送員從發貨點取餐後立即前往收貨點,在收貨人簽收後便送下一單,收入也是立即到賬。而事實上,在配送中遇上的突發狀況會讓訂單交付變得複雜,比如遇上高峰期等電梯或者物業不允許上樓的情況,都會造成訂單的延誤和小哥收入減少。

此外,和快遞全天12小時作戰不同,外賣對時效的要求性更高,高峰時段集中在中午和晚上,如何讓小哥在更短的時間完成訂單交付也是平臺不斷在解決的問題。

從過去外賣平臺的變化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們給出的方案:在供給端上,依據商家出餐節奏安排騎手到店時間;在運力端上,通過大數據計算規劃每個騎手行進路線;在需求端上,給用戶設計可選擇配送時間或者到店自取,以緩建高峰時段配送壓力;如今,這些平臺又將目光瞄向了用戶的接收端。

3月5日,菜鳥網絡在上海嘗試“共享智能櫃”試點;同時期,美團宣佈在全國分批投放1000臺外賣智能取餐櫃,並表示,已經試運行的取餐櫃每臺日均存放量近200單,訂單也隨著白領復工在日漸增加;近期,餓了麼宣佈,要在全國投入3000個智能取餐櫃。

內參:菜鳥、美團、餓了麼紛紛踏入,外賣自提櫃有前途嗎?

其實,外賣取餐櫃不算是疫情催化下的新產物,2017年,“嗎哪私廚”就獲得了個人投資的500萬元天使輪融資,通過智能櫃為寫字樓的白領用戶提供外賣套餐。美團外賣也曾在2017年接入豐巢自提櫃,將其作為配送環節最後一公里的補充。

只是相比於快遞櫃,它的使用場景過於單一,僅限於寫字樓、學校等人員密集的區域。在使用時間上,也因服務主體是外賣顯得頻次較低,這也是後來漸漸沒了聲音的原因。此次疫情突發,藉助“無接觸配送”的傳播,外賣櫃重新回到了主流視線內。

如何卡位一個新領域,是每一個決策者需要考慮的問題。就像美團和餓了麼去年都在各自APP頁面開設藥品、超市等端口布局新零售一樣,此次三家巨頭同時湧入,也似乎預示著這個細分領域接下來將掀起一陣風浪。

在產品上,各家企業也在脫離外賣向即時物流靠攏,餓了麼表示,將推出適用於藥品、商超用品、蔬菜的智能取餐櫃,在已有保溫功能的智能取餐櫃基礎上,還將推出符合冷鏈要求的取餐櫃。

據瞭解,疫情期間,美團買菜的日銷量達到年前的3倍,餓了麼買菜業務也在急速攀升,超市、醫藥訂單也急劇增長。而根據比達諮詢研究顯示,在2019年Q3即時配送訂單佔比中,餐飲外賣品類進一步下滑,生鮮果蔬增長迅速,伴隨著“無接觸”配送開始受到用戶的理解,取餐櫃的消費習慣也在培育,外賣取餐櫃極大可能成為最後100米的另一個解決方案。


內參:菜鳥、美團、餓了麼紛紛踏入,外賣自提櫃有前途嗎?


03

有未來嗎?

雖然有疫情催化,但外賣自取櫃的未來在大多數人眼裡仍是未知。畢竟有前車之鑑,快遞櫃至今仍未盈利:

在營收方面,用戶首先不願為這項服務付費,而外賣員支付的費用也不會太高;

在成本方面,設備生產成本較高,投放點位租金較高。據36氪報道,一臺智能快遞櫃一年的投入和運維成本共計在10萬元左右,以至於造成快遞櫃運營公司普遍虧損,而需要增加保溫、冷藏功能的櫃子,成本更是不菲,此外,外賣櫃的投放點多位於寫字樓周邊,這也是一筆支出。


內參:菜鳥、美團、餓了麼紛紛踏入,外賣自提櫃有前途嗎?


自提櫃本質是服務,單一的運營很難止住重資產的“流血”。但換句話說,如果自提櫃櫃作為輔助設施,能提高用戶體驗,也不失為一種“造血”。例如,用戶通過豐巢的便捷加深了對順豐的好感度,從而提高了速運的訂單。

悠飯糰餐相關負責人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希望能利用智能取餐櫃帶動團餐業務,利用降低的配送成本還利於消費者,讓我的平臺外賣訂單增加,達到盈利的目的。”

從另一個層面看,場景的單一則也表示用戶成熟度高,據美團透露,目前正在試運行的取餐櫃每臺日均存放量近200單,存放訂單隨著白領的復工也在日漸增加。餓了麼對智能取餐櫃的長期規劃也是在CBD等辦公地區進行大量佈局,以解決騎手無法上樓、白領無法準時下樓拿快遞的問題。

事實上,隨著即配領域場景的不斷豐富,白領在手機端的可選擇性大大提高,訂單也不僅侷限於外賣,這對於外賣櫃領域無疑是一個剛性需求,而如何培養改變用戶習慣,或是通過訂單增量來彌補重資產可能帶來的損失,這才是即配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

來源/物流指聞

作者/日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