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交通信息化企業市場化轉型為何舉步維艱

“十三五”臨近收官,在此期間,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和國家對信息及安全的重視,交通運輸信息化領域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政府投入了大量建設資金,傳統交通運輸企業也紛紛結合信息化進行轉型升級,一批新型的交通運輸行業信息化企業逐步誕生和發展起來。

但同時,也有不少企業的轉型發展卻並不如人意,沒有取得原本想象中的突破式或跨越式發展。為何目前擁有大量先天優勢的行業信息化企業和大型行業外信息化或互聯網企業競爭時還倍感壓力呢?

一、 行業信息化企業發展概況

行業信息化企業主要指基於傳統交通運輸行業內生出來的專門從事信息化相關業務的企業。

傳統交通運輸單位業務範圍主要集中在和交通運輸相關的科研、規劃、設計、投資、施工、監理、養護、運營等領域。

這些單位主要有:以部公路院、交科院、規劃院、通信中心為代表的交通運輸部部屬單位;以長安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北航等為代表的行業高校下屬單位,此外就是以中交、中鐵、民航、海運類企業等為代表的行業企業,以及各省市交通運輸設計科研規劃院所和建設運營管理企業等。

隨著“十三五”傳統基建的不斷推進和發展,在提質增效、應急安全、服務能力等方面遇到不可逾越的瓶頸,而此時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雲計算、移動互聯等新技術和其他產業結合愈發緊密,內需加外力造成了行業外信息化和互聯網企業大力進軍交通運輸業,倒逼著交通行業的變革和發展。

滴滴就是典型的例子,既顛覆了傳統模式也顛覆了一批小型交通技術支撐企業,而此時萌芽中的交通行業信息化業務也大都由行業外軟件開發企業嘗試性研究和開發,也為其後來深耕交通行業打下了基礎,如:久琪、海信、中科軟等企業。

正當機遇一步步來臨之時,最初傳統交通運輸單位的信息化還是以基礎性數據統計或規劃設計等為主,而他們真正意識到這一點,應該是“十二五”末期到“十三五”初中期。各大院所和企業都紛紛成立或者實體化了專門的信息化部門或者科技信息公司來支撐自身的轉型升級,同時也看準了交通信息化市場的商機。

其中主要代表有:部交科院、公路院、通信中心下屬信息化公司開始實體化市場化獨立運營,中交、中鐵、民航也相繼成立了大數據、信息科技等專業化公司,另外就是傳統機電業務公司也開始向信息化業務挺進。

而此時的信息化市場確實是商機無限:公路水運地理信息系統、綜合執法、聯網治超、安監繫統、交調系統、信用平臺等一大批省部共建信息化項目以及出租車服務管理系統、國家公交都市、智慧港口、國家交通控制網和智慧公路、大數據融合應用等部級示範試點項目在各省陸續開展,各省市交通運輸部門大數據中心和指揮中心普遍開花,以及運輸、公路、高速、城市交通等業務信息化系統應運而生,另外就是圍繞基礎設施全生命週期管理的各階段信息化系統也隨著大基建實施而生根發芽。

大部分省交通運輸廳“十三五”信息化建設規模都在5億-10億左右,而隨著中央對疫情後的“新基建”釋放的重大利好和即將到來的“十四五”宏偉藍圖規劃,交通信息化建設規模又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二、 行業信息化企業發展困境

但是這些生長在旱澇保收傳統環境下行業信息化企業的發展卻並不如人意,沒有原本想象的能取得突破式、跨越式、引領行業式發展,甚至有的企業還面臨生存難題。這是為什麼呢?通過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六個方面原因:

1、 體制侷限、發展受限

行業信息化企業一般生於事業或國有企業,或者有著相關背景,但作為科技創新企業,本身應該屬於靈活朝陽型的,而事業或國企的各項制度和限制繁多,且不能突破。

因而,不管是企業規模、組織架構、對外合作、資本運作、崗位人事、薪酬待遇、成果轉化、無形資產交易等都是層層規定、層層要求,這是一把雙刃劍,即規範了企業管理、防範了一定風險,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靈活發展。

2、 激勵有限、動力不足

事業和國企一般都沿用傳統的管理模式或者理念來管理新興的信息化企業,且有工資總額要求以及薪資考核等相關規定,缺少有效的激勵機制,造成了員工積極性和動力的不足。

有的地方交通企業上市或與上市公司資本合作以後激勵措施力度加大,刺激了部門和員工的積極性,於是在很多信息化項目投標中都能看到這些企業活躍的身影。從總體上看行業信息化企業員工積極性和社會互聯網企業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3、 進入較晚、影響不足

由於行業信息化企業大多數是在近10年左右才成立或者發展起來的,從信息化行業影響力到自身技術實力都難以和大型行業外信息化或互聯網企業競爭,而且很多交通信息化市場已經讓這些企業先入為主,這就造成了行業信息化企業競爭力不強、影響不足。

4、 優勢不顯、定位不清

交通運輸行業信息化企業和傳統優勢結合不足,應該立足傳統、加強結合、突出優勢。

如:部屬院所有政策、標準、數據、專業、平臺等優勢,比較代表的部交科院作為部統計口的支持單位,有行業統計數據和相應的部級平臺;交通建設單位有項目、資金、管理、數據、專業等優勢,比較代表的中交下屬中諮集團有高分數據服務、公路交通全產業鏈和投資等優勢。目前這些單位還正在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探索行業信息化領域應用場景,所以優勢還有待進一步發揮。

信息化領域產業鏈很全,一個企業還沒達到一定發展規模時,想從前期的科研、規劃、工可、設計到實施、管理、運維全都涉及全都做強不現實,必須有所取捨,差異化突破。但有的企業處在發展過程中、還是以解決生存問題為主, “螞蟻雖小也是肉”,從十幾萬的工可到上千萬的信息化工程、從軟件項目到硬件集成項目,是項目就去跟蹤、是標就去投,造成了企業發展定位模糊,人力物力財力極大浪費,最後還沒形成自身優勢。

5、 人才缺乏、吸引力差

最後談談最關鍵的人才團隊,傳統交通行業單位內部本身就比較缺乏信息化專業人才,只能通過校招或者社招組建隊伍。而這些單位的優勢就是相對穩定、福利不錯、平臺大、北京單位可能還能解決戶口,但是現在人才都很現實,主要還是看待遇,在北京的事業單位或國企給一個計算機、信息化方面的碩士畢業生開出的年薪一般在15-20萬左右,而同樣在互聯網公司的待遇應該是這兩倍左右,加上互聯網公司還具有一系列的激勵制度。

這樣的差距確實很難吸引和留住大量信息化人才,需要行業信息化企業通過企業傳統文化、發展平臺、社會責任、未來願景等軟實力來加以影響。

6、 規模不大、競爭力弱

目前大多數行業信息化企業規模在50-150人左右,除去行政、諮詢人員,真正在信息化產品研發方面人員可能不足百人,有的企業甚至沒有軟件人員,而以合作開發為主;另一方面,很多企業還是以做單個項目小作坊式為主,缺少產品化、平臺化、服務化的規模市場推進能力。

這樣在競爭中對於業主提出的軟件工程師、系統分析師、系統架構師的團隊要求,對企業的雙軟、CMMI、信息系統集成、高新技術等資質要求,還有對信息化業績、本地化服務等要求中就必然不佔優勢。

近幾年,中交、中鐵等央企意識到信息化規模效應,開始相繼整合成立信息化集團公司、還有一些上市企業和行業信息化企業通過資本運作方式進行整合,強強聯合,這樣越來越多的行業信息化集團軍開始出現。

三、 行業信息化企業發展之道

那我們如何打造一個和傳統優勢相適應的行業信息化企業呢,建議可以結合以下六個方面考慮企業未來發展。

1、 立足行業、發揮優勢

根本不能丟,優勢要發揮,這是行業信息化企業立足之本。

行業信息化企業最懂交通專業,行業信息化企業能最懂交通數據,行業信息化企業也應該最懂交通需求,所以要緊緊抓住和交通運輸業務緊密聯繫的信息化業務,重點應考慮如下問題:

破解之道 | “體制內”交通信息化企業市場化轉型為何舉步維艱

(1)如何將掌握的行業數據和創新的商業模式相結合,產生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2)如何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5G等新興信息技術和交通運輸業務進行深度融合,發揮信息化助力行業發展作用;

(3)如何將承擔的各級科研平臺成果直接轉化為交通運輸生產力,發揮科技引領行業發展作用;

(4)如何將信息化手段和傳統交通基建及機電工程結合,發揮基礎設施全生命週期管理支撐作用;

(5)如何為行業管理者提供更便捷、更全面、更高效的信息服務,發揮助推行業管理效能提升作用。

至於公眾信息服務,更多的應該依靠社會互聯網企業,藉助他們廣大的受眾和傳播手段來達到快捷、方便、貼心的交通信息服務。所以行業信息化企業要充分結合所在領域的行業優勢,做好自身定位,充分發揮專長,打造交通運輸行業信息化領域專屬名片。

2、 結合形勢、緊跟政策

要時刻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和行業發展政策,行業信息化企業作為行業政策和標準的重要支撐單位,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國家及部委政策、行業會學及協會政策、各省市政策等都會在第一時間掌握,未來應繼續作為行業發展的智囊和實踐者發揮重要引領作用。

從大數據、到“互聯網+”,到數字交通,再到“新基建”,既是新政策,又是新形勢,又包含新技術,行業信息化企業應該根據形勢的變化實時優化或調整發展策略,與時俱進,這樣才能讓企業“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

3、 技術引領、理念轉變

“技術引領”是當下企業發展最流行的口號之一,信息化領域還是靠技術實力說話,講幾十頁的PPT還不如直接展示一個真實的模型或信息化系統。

要根據市場需求、捨得投入、做好技術和產品的積澱,某些項目建設初期可以不考慮盈利,只要超前一步,信息化系統可複製性將會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也會讓研發的核心技術優勢稱霸一方。

如在交通建設BIM領域,中交集團及下屬企業、部屬單位如公路院等都在進行大量的投入進行產品研發、標準制定和工程應用,為中國交通建設行業BIM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也必將在未來市場中佔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對於行業信息化企業,新機遇的把握不僅取決於用什麼樣的創新技術,還取決於用什麼樣的發展理念。和交通運輸業務、信息科技發展、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企業理念,對未來走向起著決定性作用,這裡說的企業理念包含了使命、定位、目標、精神、經營思想和方針等等。

像華為公司,正因為擁有著“狼性文化”、“顧客第一”態度、員工奉獻精神、以奮鬥者為本、長期戰略思考、循序漸進做決定、思考的力量等一系列企業理念,才造就出了華為今日的巨大輝煌。

4、 創新模式、突破體制

商業模式的創新在信息化領域是最司空見慣的,從免費打車,到免費騎車,都一次次突破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原來還真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但事後發現自己的隱私沒了,依賴性有了;錢包消得快了,腦袋考慮問題慢了。

這些都是互聯網企業的燒錢遊戲,我們行業信息化企業玩不起、可能也想不到,但是我們也要主動創新我們的模式,不能等新的模式上門倒逼我們改變,曾經就有某數據中心類項目1元中標的現象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傳統交通運輸業務領域也有很好的模式可以相互借鑑如:交通建設企業做基建PPP的一些創新投資模式,部屬科研單位的部試點項目技術支持+諮詢設計模式,地方企業給地方業主提供的信息化服務代替項目建設模式等,同時也可以借鑑適合自身發展的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但這些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結合自身優勢和交通運輸業務特點積極探索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除了商業運作模式創新,內部體制機制模式的創新也很重要,應充分學習先進的互聯網企業管理經驗。行業信息化企業的組織架構構建、人才團隊建設、薪資激勵措施、企業文化創建等方面都要有別於傳統企業進行重構、這樣才能將一個普通的傳統行業公司打造成新興的科技創新型領軍企業。

5、 開放合作、互惠互利

信息化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打破壁壘,那麼行業信息化企業就要有一個開發合作的心態進入市場,而不能閉門造車、兩耳不聞窗外事,更不能唯我獨尊。一個人解決不了所有的事情,心懷謙卑,才能行穩致遠;一個企業左右不了全行業,包容天下,才能創造輝煌。

這幾年很多行業單位都積極和高德、百度等互聯網企業進行合作,發佈城市交通運行分析、節假日出行分析、擁堵分析等,這就是合作的典型案例,高德、百度有龐大的數據和計算能力,行業單位有交通專業分析能力和權威發佈效應,相互結合就能互惠互利,也有利於政府和公眾。

而行業內信息化單位之間,行業內外單位之間也要加強合作,優勢互補,互通有無,這既是互惠互利,也是對我國交通運輸行業健康發展負責。

6、 資本運作、邁向國際

行業企業要僅僅想生存,根據目前環境、政策以及行業發展狀況來看,應該問題不大,但是想要做強做大,甚至做成獨角獸,以己之力,恐怕難於上青天。

因此,可以根據企業自身實際狀況,適當利用資本運作,進行合資、兼併、控股等形式來彌補企業發展短板,並迅速獲得更大優勢資本的支配權,把“蛋糕一步步做大”,獲得更大的資本增值,不僅在國內,甚至可以跟隨著“一帶一路”基建項目做到國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的公司。而行業企業也正在一步步努力。

2012年蘇交科上市、2017年部屬企業中公高科上市,河南、安徽、貴州等省交通設計院也陸續上市,開啟了交通運輸企業上市潮和發展潮;中交、中鐵、中建等中央企業扛起了“一帶一路”大旗,大力進軍國外市場,信息化也作為重要支撐或重要建設內容在各國基建項目中大放光彩,這些都為行業信息化企業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也為在世界交通運輸信息化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立下了堅實基礎。

破解之道 | “體制內”交通信息化企業市場化轉型為何舉步維艱

“十四五”開局之年即將到來,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科技浪潮還正在興起,科技強國、數字中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智慧社會等國家戰略正在落實,行業信息化企業要敏銳地抓住未來方向和巨大的發展機遇期,相信只要對內堅持“團隊、制度”兩推進、對外堅持“技術、市場”兩手抓,行業信息化企業必將迎來跨越式發展曙光,也必將助力交通運輸行業持續穩步發展,支撐國家“交通強國”戰略目標早日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