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其實只是今人的叫法,真正的“五霸”並沒有侷限在春秋

提起春秋時代,第一個映入我們腦海的應該就是“春秋五霸”,“春秋五霸”的大名可以說是如雷貫耳了。可是大家有沒有疑問過“春秋五霸”這個叫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這個問題阿飛也說不清楚,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古代典籍中只有“五伯”、“五霸”的說法,至於何時在前邊冠上“春秋”二字就不得而知了。

比如戰國時期《荀子·王霸》中有“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莊子·大宗師》中有“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 ,下及五伯。”

春秋五霸其實只是今人的叫法,真正的“五霸”並沒有侷限在春秋

漢朝時期《史記》中有“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於天下”,“昔者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戰國”,“五伯徵而諸侯從”,“三皇步,五帝驟,三王馳,五伯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戰國策》中有“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

南北朝時期《昭明文選》中《四子講德論》也提到“三代以上,皆有師傅,五伯以下,各自取友”

​就算到了宋朝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也仍然是引用前人語言,“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此五伯之功”,“五伯,三王之罪人也;而六國,五伯之罪人也”,“衰則五伯扶其弱”等等

所以說在古人的概念中只有“五伯”或者說“五霸”而沒有“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其實只是今人的叫法,真正的“五霸”並沒有侷限在春秋

那麼“五霸”或“五伯”的概念是在什麼時候提出的呢?其實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五伯”一說!

《左傳·成公二年》有一段記述,當時齊國敗給了晉國,齊國求和使者賓媚人就說過一句“四王之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這大概就是“五伯”一詞最早的出處。

魯成公二年大約就是公元前590年左右,至少說,左丘明認為,在魯成公的時代之前“五伯”就已經存在了。而那個時代齊桓、晉文、秦穆已經死了40多年了,楚莊王剛剛去世不久,而吳王闔閭50年後才出生,至於越王勾踐則是70年後才出生。所以,至少能說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不是最原始版本的“五伯”。

那麼誰才是真正的“五伯”呢?

春秋五霸其實只是今人的叫法,真正的“五霸”並沒有侷限在春秋

其實要先看看什麼叫“伯”,這個很容易查到。伯,就是諸侯之長。如今各版本的“春秋五霸”中有兩位是雷打不動的,他們就是“齊桓晉文”這二位是怎麼稱霸的?《左傳》中記載葵丘會盟時“王使宰孔賜齊侯(齊桓公)胙,曰:‘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賜伯舅胙。’”而踐土會盟時“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晉文公)為侯伯”。

所以要做一個合理合法的霸主需要滿足兩個條件:1.需要有諸侯擁護,2.需要有天子冊封

而各個版本中的“春秋五霸”其實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符合霸主條件,至於其他的:楚莊王乃是以“王”自居,自然得不到周天子的冊封;宋襄公稱霸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齊楚兩國根本不承認,宋襄公自己還被楚成王俘虜了;秦穆公稱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史記·秦本紀》)”,可是秦國沒有會盟諸侯;鄭莊公雖然得到諸侯歸順,可是卻是打了周天子,也沒有冊封;至於吳越兩國的稱霸卻是太晚了。

所以其實現在流傳的“春秋五霸”並不符合古文中的“五伯”。

春秋五霸其實只是今人的叫法,真正的“五霸”並沒有侷限在春秋

那麼“五伯”究竟是誰呢?

其實左丘明在他的另一部史書《國語·鄭語》中有提到“昆吾為夏伯矣,大彭、豕韋為商伯矣”。東漢章帝年間班固等人編纂大的《白虎通義》《號》中有一段“五霸者,何謂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韋氏、齊桓公、晉文公也。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興復中國,攘除夷狄,故謂之霸也。昔昆吾氏,霸於夏者也;大彭氏、豕韋氏,霸於殷者也;齊桓、晉文,霸於周者也。”

所以最為原始的“五伯(五霸)”版本應該是:昆吾氏、大彭氏、豕韋氏、齊桓公、晉文公!畢竟,沒有誰說“五伯”都是春秋時期的霸主!

春秋五霸其實只是今人的叫法,真正的“五霸”並沒有侷限在春秋

​昆吾氏、大彭氏、豕韋氏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據說他們都是帝嚳時代祝融氏的後代,和楚國有著共同的祖先。不過這些都已經湮沒在茫茫歷史中了,只有等待考古學家進一步去挖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