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其实只是今人的叫法,真正的“五霸”并没有局限在春秋

提起春秋时代,第一个映入我们脑海的应该就是“春秋五霸”,“春秋五霸”的大名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了。可是大家有没有疑问过“春秋五霸”这个叫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这个问题阿飞也说不清楚,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代典籍中只有“五伯”、“五霸”的说法,至于何时在前边冠上“春秋”二字就不得而知了。

比如战国时期《荀子·王霸》中有“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庄子·大宗师》中有“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 ,下及五伯。”

春秋五霸其实只是今人的叫法,真正的“五霸”并没有局限在春秋

汉朝时期《史记》中有“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昔者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战国”,“五伯征而诸侯从”,“三皇步,五帝骤,三王驰,五伯骛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战国策》中有“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

南北朝时期《昭明文选》中《四子讲德论》也提到“三代以上,皆有师傅,五伯以下,各自取友”

​就算到了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也仍然是引用前人语言,“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此五伯之功”,“五伯,三王之罪人也;而六国,五伯之罪人也”,“衰则五伯扶其弱”等等

所以说在古人的概念中只有“五伯”或者说“五霸”而没有“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其实只是今人的叫法,真正的“五霸”并没有局限在春秋

那么“五霸”或“五伯”的概念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呢?其实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五伯”一说!

《左传·成公二年》有一段记述,当时齐国败给了晋国,齐国求和使者宾媚人就说过一句“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这大概就是“五伯”一词最早的出处。

鲁成公二年大约就是公元前590年左右,至少说,左丘明认为,在鲁成公的时代之前“五伯”就已经存在了。而那个时代齐桓、晋文、秦穆已经死了40多年了,楚庄王刚刚去世不久,而吴王阖闾50年后才出生,至于越王勾践则是70年后才出生。所以,至少能说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不是最原始版本的“五伯”。

那么谁才是真正的“五伯”呢?

春秋五霸其实只是今人的叫法,真正的“五霸”并没有局限在春秋

其实要先看看什么叫“伯”,这个很容易查到。伯,就是诸侯之长。如今各版本的“春秋五霸”中有两位是雷打不动的,他们就是“齐桓晋文”这二位是怎么称霸的?《左传》中记载葵丘会盟时“王使宰孔赐齐侯(齐桓公)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而践土会盟时“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晋文公)为侯伯”。

所以要做一个合理合法的霸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需要有诸侯拥护,2.需要有天子册封

而各个版本中的“春秋五霸”其实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符合霸主条件,至于其他的:楚庄王乃是以“王”自居,自然得不到周天子的册封;宋襄公称霸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齐楚两国根本不承认,宋襄公自己还被楚成王俘虏了;秦穆公称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史记·秦本纪》)”,可是秦国没有会盟诸侯;郑庄公虽然得到诸侯归顺,可是却是打了周天子,也没有册封;至于吴越两国的称霸却是太晚了。

所以其实现在流传的“春秋五霸”并不符合古文中的“五伯”。

春秋五霸其实只是今人的叫法,真正的“五霸”并没有局限在春秋

那么“五伯”究竟是谁呢?

其实左丘明在他的另一部史书《国语·郑语》中有提到“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东汉章帝年间班固等人编纂大的《白虎通义》《号》中有一段“五霸者,何谓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也。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兴复中国,攘除夷狄,故谓之霸也。昔昆吾氏,霸于夏者也;大彭氏、豕韦氏,霸于殷者也;齐桓、晋文,霸于周者也。”

所以最为原始的“五伯(五霸)”版本应该是: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毕竟,没有谁说“五伯”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

春秋五霸其实只是今人的叫法,真正的“五霸”并没有局限在春秋

​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是什么样的存在呢?据说他们都是帝喾时代祝融氏的后代,和楚国有着共同的祖先。不过这些都已经湮没在茫茫历史中了,只有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去挖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