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瘋狂挖砂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地球知識局——


NO.1437-印度砂荒


製圖:孫綠 / 校稿:酸奶 / 編輯:養樂多


砂子是一筆每年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大生意。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每年全球開採的所有礦物中,砂石佔到了 85%。同時全人類每年砂石總消耗量超過 400 億噸,是地球所有河流每年輸送的沉積物總量的兩倍,砂子的自然更新速度已經遠遠趕不上人類的開採速度。


人類的需求無窮盡

但地球上的資源是限量的

(圖片來自Mario Hagen / Shutterstock.com)▼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然有由於採砂來錢速度和販毒差不多,又沒有什麼生產門檻,許多地區非法採砂猖獗,已經引發了難以計數的暴力衝突甚至槍擊事件。而其中,又以印度砂戰最為頻繁、血腥,也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生態和社會問題。


印度為什麼缺砂子


砂子是混凝土的原料,所以理論上說,人類有多缺房子,就有多需要砂子。這一點在住房問題尚未完美解決的新興經濟體尤其常見,中國排世界第一,印度就是第二。


自 1950 年以來,印度人口增長了兩倍多,達到 13.5 億,城市化水平也幾乎翻了一番,於2018 年達到 34%。在首都德里,人口總數預計到 2028 年就會超過東京。城市人口快速膨脹,帶來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需求,自然也增加了對砂的需求。


人口越來越接近東京

經濟水平,城市建設和東京還差的太多

(圖片來自Don Mammoser / Shutterstock.com)▼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砂子都能用來蓋房子,比如迪拜坐落於沙漠之中,也還是得從澳大利亞進口砂石,建造當今全球最高的建築——哈利法塔。


遍地黃沙不可用

(圖片來自travelwild / shutterstock)▼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這是因為建築用的“砂”有一定的質量要求。比如海砂,因為需要大型裝備,而且雜質較多,對混凝土具有腐蝕性,就不是很合適。而河砂基本不含有機物,質地、形狀和尺寸剛好適用於混凝土的需要,成本也遠遠低於人工制砂,更受歡迎。


河砂不用大型機械就可以得到

成本低,門檻也低

(圖片來自RAKESH MURMU / shutterstock)▼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印度有幾十條大大小小的河流,還有 5560 公里長的海岸線,按理說,本國的砂石資源應該是很豐富的。然而,印度國內的砂子早就已經不夠用了,自 2017 年開始,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和卡納塔克邦政府就只得從馬來西亞進口砂子,才能恢復邦內的建築活動。


不過這兩個邦也屬於印度南部德干高原河流較少的邦

北部的邦還可以持續挖恆河的河底...▼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自 2000 年至 2018 年,印度建築用砂的年用量大約增加了兩倍。這一趨勢還在不斷加劇,印度政府計劃在 2024 年完成 6000 萬套住房的建造,莫迪總理還向印度人承諾:“每年建一個新的芝加哥”。(為什麼永遠都是芝加哥)


大規模的建造計劃背後是對砂的大量需求

(德里 圖片來自Amit kg / Shutterstock.com)▼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供需失衡導致砂價飛漲,非法採砂也就有了更大的存在土壤。黑社會聞著錢味兒、帶著傢伙就來了。


沒有哪個印度建築商敢保證自己用的砂石完全合法,大量的非法採礦者用挖泥船和抽吸泵不停“掘金”。經過多年嚴重的過度開採,德里和孟買等主要城市附近的砂石供應已經枯竭,逐利的採砂者只好跑到更偏遠的地區繼續開掘。


非法挖砂是一本萬利的

會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每個人都想分一杯羹

(果阿 圖片來自 GenOMart / shutterstock)▼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砂霸的誕生


《金剛經》裡形容事物數量之多,說“恆河沙數”,這是因為恆河確實是河砂的超級產地。而今天印度非法採砂活動最為猖獗的地點,也正是恆河最下游法拉卡水壩至孟加拉灣入海口之間的河段。恆河上甚至有一座橋,因為過度採砂而主樑崩塌、無法使用,給當地居民交通出行帶來不便。


(圖片來自https://www.thehindu.com/news/cities/Kochi/bridge-on-periyar-river-at-kalady-develops-large-fissure/article6431427.ece)▼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除了損壞路橋,採砂者往往還會破壞農民的田地和小型水利設施,也破壞當地環境,影響農民生計。在矛盾激化的地區,憤怒的村民會封鎖道路來阻止運砂車,但這不異於螳臂當車。採砂企業一路毀林開荒,動輒用暴力、恐嚇來擺平衝突,謀殺傷亡不計其數。


挖砂或者抽砂會造成河岸塌方,田地會被淹沒

河道也充滿著危險,河底已經深不可測了

(圖片來自Arayilpdas / Wikipedia)▼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當然也有擅長懷柔的採砂者,試圖通過明確劃定礦區邊界、僱傭村民作為勞工,以緩解當地人的不滿。但由於採砂巨大的環境破壞力和對村民習慣生活方式的改變,收效甚微。


印度的城市貧民窟人口已如此龐大

在農村更是難以生存

村民加入暴利的非法採砂活動也是常事

(圖片來自visualdiscovery / Shutterstock.com)▼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但不論怎麼說,非法組織賺到了鉅額資金之後,還是能結成犯罪團伙,並不斷擴充勢力,成為“砂霸”(sand mafia)。除了印度,在馬來西亞、越南、牙買加、尼日尼亞等多個國家也有砂霸相關的報道。


“砂霸”其實就是砂礦裡的黑幫,黑惡勢力能幹的事他們也能幹。比如為了爭地盤而械鬥、做走私生意,不光與同行鬥爭,但凡是擋其財路的警察、政府官員、環保人士、記者、僧侶和普通百姓,只要他們覺得有必要,誰擋殺誰。


在印度,非法採砂在建築業中很普遍

政客與非法採砂之間通常也存在聯繫

(圖片來自Sumaira Abdulali/ Wikipedia)▼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其實印度政府也不是不管。


印度最高法院明令禁止在未經聯邦環境和森林部環境許可的情況下采砂,甚至全盤禁止在拉賈斯坦邦等地區採砂,但黑幫也有對策:因為印度政府將砂子劃定為次要礦物,能否批准開採屬於各邦政府管轄範圍,大可發揮行賄的傳統藝能。而即使是有許可證的公司也會通過行賄來非法擴大采砂範圍,挖更寬、更深的坑。


就算是舉行大壺節的地方

也到處是過度採砂留下的坑洞

(圖片來自juggadery/ Wikipedia)▼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這種鑽法律空子的現象管起來比較難,即便國家綠色法庭這種處理環境問題的聯邦法院接受非法採砂的相關訴訟,真正審理起來的各種取證、宣判、執行壓力也很大,最終落實效果往往還是看“砂霸”和當地官員配合不配合,取締效率低下。


同時,在砂石的市場供應不足而需求卻逐年增加的情況下,砂價水漲船高:在 2016–2018 年短短兩年內,又翻了一倍不止。


生態危機


令人觸目驚心的不僅僅是砂霸橫行,失控的非法開採還導致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


首先,大規模的機械採砂會改變河流的走向,破壞河岸和河床的穩定,加劇水土流失。


印度大體屬於熱帶季風型氣候,每年 7–9 月是雨季,一年降雨的八成都趕在這幾個月下完,容易引發洪澇災害。而溼地、湖泊對於自然涵養水源非常重要,過度採砂破壞了“天然水庫”,削弱了水文緩衝功能。再加上採砂者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破壞,使得洪水來得更加兇猛。不僅如此,採砂留下的深坑還容易使河水形成漩渦,漩渦使得堤岸更容易崩塌,讓洪水破壞力更大。


洪水來襲讓普通民眾本就艱難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以印度的人口和政府執行能力很難救濟到所有災民

( 帕塔納姆蒂塔-8月17日)

(圖片來自AJP / Shutterstock.com)▼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如2018 年 8 月,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近 80 座大壩坍塌,300 多人喪生;2019 年 8 月,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和卡納塔克邦再次發生洪災,受強降雨和山體滑坡影響,至少 100 人死亡。


洪水迅速過境,意味著季風帶來的降雨沒有留住,於是旱災接替而來。


2019 年,人口超千萬的印度大城市金奈,近二百天不下雨,四個水庫全部乾涸。旱災中的人們為了搶水,又是一輪打架鬥毆;“水霸”和當地政客接著沆瀣一氣,把持水井,非法採集地下水,拿到黑市上高價出售,市民苦不堪言。


更多人的是買不起水的

(圖片來自FocalPlane Photography / Shutterstock.com)▼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過度採砂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在沿海地區更是大麻煩。


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威脅沿海地區本來就首當其衝,過度採砂則使之生態更加脆弱: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最近的一項研究,包括恆河在內的亞洲主要河流泥沙含量銳減九成。海灘變窄,則會影響其吸收暴風雨天氣的能力;進一步的海水倒灌還會影響漁業發展。


在印度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結大會上

採砂的問題也被提出,希望得到人們的重視

(圖片來自Sumaira Abdulali / Wikipedia)▼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其次,大規模的採砂還加劇了水資源匱乏。


河砂是蓄水層的一部分,保持著河流和地下水之間的聯繫,過量採砂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河砂含水,盲目開採,大量水分在採掘和運輸過程中流失。此外,破壞表層植被就會削弱其淨水功能,使得飲用水源遭到汙染,能用的水就更少了。


非法採砂的人沒有保護生態的意識

為了加大出砂量更是取盡挖竭

造成河流和及周邊變成植被稀疏、無法使用的廢棄土地

(圖片來自Denny George / shutterstock.com)▼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而缺水本就是印度的心腹大患。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印度超過 60% 的灌溉農業和 85% 的飲用水依賴於地下水,而地下水已經告急告罄了:印度政府智庫國家轉型研究所(NITI Aayog)2018 年報告預計,到今年,印度至少有 21 個城市地下水將耗盡,包括首都新德里、班加羅爾和金奈,影響約 1 億人。


缺水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印度新德里-2019年3月27日)

(圖片來自Abhisheklegit / Shutterstock.com)▼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報告還預計,到 2030 年,40% 的印度人口將無法獲得飲用水,但一個現實是,到 2030 年,印度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將達到現有供應量的兩倍。


第三,過度採砂還會破壞水生微生物棲息地、影響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鏈上的其他動物也會受到影響,打破生態平衡。如著名的恆河豚曾被認為是印度教中恆河女神的座駕,被當地人奉為神明,還處於淡水系統食物鏈頂端。但和長江裡的中華白鰭豚一樣,它們如今已經瀕臨滅絕(也有說法認為均已功能性滅絕)。


恆河豚已經瀕臨滅絕,再不加以保護

就只能在書籍中和博物館看到了

(1894年的書籍插圖 圖片來自Wikipedia)▼

印度,瘋狂挖砂 | 地球知識局


砂子並不是非採不可。如今,考慮到採砂對環境和社會的負面影響,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不再在河道內採砂,而改用旱砂。美國最後一個海岸採砂點位於加州中部的蒙特雷灣,將於 2020 年底之前徹底關閉。


此外,各國還在積極探索替代河砂、海沙的方法。新加坡曾經因為大量採用砂石填海造陸,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砂石進口國,現在也計劃轉而採用荷蘭建造堤壩的技術,減少對砂石的依賴;在英國, 2014 年也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房屋材料被回收利用。


至於我國,則在2019 年 11 月發佈了《關於推進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合理投放砂石資源採礦權,規範砂石資源管理,鼓勵利用廢石、尾礦來生產機械製造的砂石,節約天然資源。


而印度呢,在非法採砂帶來的嚴重危害社會、環境和資源問題下,行動時間已經不多了。


參考文獻:

https://www.economist.com/asia/2020/01/18/asias-hunger-for-sand-is-harmful-to-farming-and-the-environment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environment/2019/06/inside-india-sand-mining-mafia/

https://www.vice.com/en_us/article/ney7z8/how-indias-sand-mafia-pillages-land-terrorizes-people-and-gets-away-with-it

https://www.wired.com/2015/03/illegal-sand-mining/

https://www.cnn.com/2019/06/27/india/india-water-crisis-intl-hnk/index.html

https://news.un.org/zh/story/2019/07/1038161

https://news.un.org/zh/story/2018/08/1015882

https://weather.com/en-IN/india/news/news/2018-10-26-illegal-sand-mining-indias-biggest-environmental-challenge

http://www.gov.cn/rdzt/content_2406064.htm

https://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9788-Sandmining-is-destroying-Asia-s-rivers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956867

https://www.chinadialogue.org.cn/article/show/single/ch/5208-Ganga-river-dolphin-in-India-faces-extinction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19/06/india-running-water-fast-190620085139572.html

http://www.gov.cn/xinwen/2019-11/16/content_5452658.htm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Denny George / shutterstock.com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