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三部曲”——印度“電影詩人”雷伊,寫給生命的讚歌

人們討論一個個體生命的偉大或者是平凡,出發點總是由環境對生命個體的反饋而言,人們歌頌偉大個體非凡的成就,人們同樣讚揚名字不聞於世,功勳永垂不朽的平凡生命。但是我們如果將視角換做一個個單獨的,單純的生命體的時候,生命的意義何在呢?

對個體而言,從物質獲得的角度,富貴貧賤終歸塵土,從個人情感的感受,喜樂哀愁皆為過往,而那些所謂的功名利祿,不過是世人一陣陣無法慰藉孤獨靈魂的喧囂。

當一個足夠敏感純良的生命個體,進入這個紛雜喧鬧的世界時,在誘惑和信仰,在現實和理想,在當下和未來的抉擇中,個體總被命運的洪流強有力的裹挾驅趕著。看似無限的生命可能,卻總被現實壓迫在命運拳臺的一角,被那個看不見的對手,無情的捶打著,而自我所能做的,僅僅是沒有著力點的反擊,以及繃緊全身的力量承受,對抗。這種狀態,成為了個體生命給這個世界留下的最好註腳——不曾擺脫,卻也永不妥協的態度。

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人們總是錯覺的認為離開當下,便會有嶄新的,充滿希望的未來。在這種渴望的召喚下,人生便成為了一次次的別離,實踐,失望,迴歸,再出發的過程。然而奇妙的是,即使驗證了100次之後,我們總也會相信101次會出現奇蹟,這應該就是生物學上所說的生命力。這種天真的渴望,永不妥協的態度,指引著我們坦然地奔向以命運為名的漫漫前路。正如幾千年前,我國大詩人屈原所說的那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阿普三部曲”——印度“電影詩人”雷伊,寫給生命的讚歌

在60多年前,在1950-1959年之間,印度曾誕生過三部後來被世人成為“阿普三部曲”的電影,在將近10年的時間裡,印度電影詩人薩蒂亞吉特·雷伊通過三部印度鄉土電影,在銀幕上完成了他對人類個體命運的詮釋,同時也是他對傳統印度電影的顛覆。這是三部超越了時代的光影作品,歷經幾十年的考驗,這三部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卻是那段時期印度一代人命運的寫照。而又因為導演高超的電影技巧,樸實的創作風格,使得這三部影片營造出了全人類共通的情感,在雷伊用光影在銀幕上再造的那個世界裡,觀眾們真實地感受到了命運的力量,以及個體對命運洪流不屈的態度,同時也表現了個體對自我命運的泣訴。

“阿普三部曲”——印度“電影詩人”雷伊,寫給生命的讚歌

這三部影片由4:3的銀幕,黑白的色彩將阿普跌宕但不傳奇,隨波卻不逐流,弱小但又富有力量的人生呈現在觀眾面前。從世俗的角度,相比於銀幕中的主角阿普的人生而言,導演雷伊等電影主創們卻因為這三部平民的生命讚歌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但是他始終保持著對平凡生命的悲憫情懷,用10年的時間,秉承著始終如一的藝術態度,以光影為筆,完成了這三部銀幕上的生命讚歌。

“阿普三部曲”——印度“電影詩人”雷伊,寫給生命的讚歌

電影是一種非常奇妙的藝術,它審視生命的角度,就好像它所呈現在銀幕上的畫面一樣。雖然是同一個事物,但是因為不同的視角,電影總能帶給觀眾以不一樣的震撼。而這就是電影之於人生的實際意義。“阿普三部曲”作為電影中典範,它所呈現給觀眾的故事主體——生活困苦的阿普,是億萬生命中最平凡的一員,而這部影片的偉大之處在於,導演雷伊用看似質樸平實的手法,客觀冷靜的態度,卻巧妙地找到了非凡的視角,無論是銀幕上呈現給觀眾的光影“素描”,還是畫面中的幾個主角——阿普及其相關的家庭成員。

“阿普三部曲”——印度“電影詩人”雷伊,寫給生命的讚歌

雖然銀幕中的故事和我們的生活習俗、年代甚至是氣候環境都相距甚遠,但是影片的主創們卻通過銀幕上的光影再造,讓銀幕前各國的觀眾都能夠對銀幕中阿普的人生感同身受。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莫過於雷伊等人對自然環境的客觀展現,他們在銀幕上,所呈現給觀眾的畫面,幾乎是一幅幅富有印度風情的景觀素描,或者林間光影斑駁的小路,或者荷塘裡的蜻蜓點水,或者阿普老家那兩扇歷經了歲月的大門,或者後來阿普和母親寄居在遠方親戚家的那個火車道旁的農村院落,或者承載著印度悠悠歷史的恆河岸邊的城市。

“阿普三部曲”——印度“電影詩人”雷伊,寫給生命的讚歌

共計5個多小時的“阿普三部曲”,從阿普出生開始,一直到他成年結束,這期間他歷經了太多關於生命的苦痛掙扎,然而無論命運再多的責難,阿普始終剋制冷靜的應對著眼前的一切。即便是帶給他最美希望的妻子的離世,他也僅僅是打了前來傳遞信息的親戚一拳,然後在那個曾經承載著他對未來無盡期望的火車道旁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啊!這種生死離別,也許太過突然,但是應該如何傾訴呢?導演通過阿普和命運之間看似平靜,卻充滿對抗的角力,向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生而為人的宿命。這種宿命不因為貧富、成敗、榮辱有絲毫的偏差。

“阿普三部曲”——印度“電影詩人”雷伊,寫給生命的讚歌

雷伊在展現阿普的苦痛人生時,巧妙的抽離了社會環境,將一家三口摒棄在大環境之外,甚至在他們歷經人生的不幸時,得到的都是周圍熱心人的默默關懷。雖然三部影片的創作時間跨越了將近10年,所展現阿普的人生也歷經了幾十年,但是雷伊始終秉承著一種人文關懷的態度,客觀冷靜的在銀幕上,將阿普的人生娓娓道來。在平實的電影語言中,在家長裡短的生活細節裡,雷伊總能找到一個個非凡的視角,以展現生命的偉大,並以此表示對生命的悲憫。

“阿普三部曲”——印度“電影詩人”雷伊,寫給生命的讚歌

《大地之歌》是“阿普三部曲”的第一部,這部作品以6歲阿普的視角,展現了一家人生活清貧同時,也將觀眾帶入到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阿普盡情的在山林田野中,嬉戲玩耍,這段童年時光,除了地域和生活習俗,和大部分人的童年別無二致。而這部影片戲劇化的衝突是,阿普的姐姐因為發燒而驟然離世,這次發自生命的呼喚,讓阿普一家人離開時代守護的農村老家。

而這種關於生離死別的主題,貫穿了“阿普三部曲”,導演以這種無法回絕,無法避閃的人生困難呼應著阿普對於人生的遙遠而又模糊的期盼。在《大地之歌》中阿普的姑婆和姐姐分別離世,在《大河之歌》中阿普的父親和母親分別離世,在《大樹之歌》中阿普新婚燕爾的妻子也在生孩子的時候撒手人寰。而幾個人的離世,在扼殺了阿普當下生活的幸福時,又將阿普推向未知命運的遠端。姐姐的離世結束了阿普美好的童年時光,父親的離世結束了阿普短暫的城市生活,母親的離世讓阿普無法繼續支撐大學學業,妻子的離世幾乎毀滅了阿普對這個世界最美好的期望。

“阿普三部曲”——印度“電影詩人”雷伊,寫給生命的讚歌

然而阿普每一次的苦痛經歷之後,又會隨著時光的撫慰,重新找到對生命前路的期盼。姐姐的離開讓阿普的父親下定了到城市生活的決心,母親的離開讓阿普決絕的選擇了知識改變命運的道路,妻子的離開看似扼殺了阿普對生活最美好的期盼,但是她留下的孩子,卻從理想的憧憬中喚醒了阿普對現實生活的迴歸。

在《大樹之歌》中,有一個被影評人稱為非凡的橋段,便是阿普隨好朋友參加表妹的婚禮。在婚禮的當天,新娘的家人發現新郎是一個瘋子,而根據當地的習俗新娘如果當天不能出嫁,便終身無法再嫁。阿普被臨時頂替為新郎,這個戲劇化的橋段可能只能出現在電影中,但是導演卻用一種讓人真實可信的態度,讓觀眾感受命運的悲喜無常。阿普本來身無分文的窮小子,因為去參加朋友親戚的婚禮,回來的時候卻變成了一個新郎。在新婚的當天,阿普在向新娘說明情況後,反覆追問新娘是否同意跟自己去城裡過苦日子,新娘只是含蓄羞澀的做了肯定的回答。雖然在回到城裡後新娘忍不住哭泣,但是她很快接受了生活的現狀,並以一個幸福者的姿態投入到了當下的生活。

“阿普三部曲”——印度“電影詩人”雷伊,寫給生命的讚歌

這個非凡的橋段,可能就是影片導演雷伊對待命運態度的表達,在無常的命運面前,人們無論遇到多麼滑稽的遭遇,總會以一種積極的姿態投身其中,而這也正是影片主角阿普作為一個男人的成長。他在三部曲中,從一個六歲的男孩成長為一位六歲男孩的父親,影片從一個六歲男孩的故事開始,到長大的男孩和六歲兒子的重新認識結束。

“阿普三部曲”——印度“電影詩人”雷伊,寫給生命的讚歌

影片導演用神奇的光影,在銀幕上為觀眾構築了一個真實可信的世界,這個世界屬於某一個時期的印度,屬於一個對生命充滿期待的印度男孩,同樣屬於每個積極生命的參與者。在詩意悵然的畫面中,在如泣如訴的配樂裡,觀眾們感受到了人類共同的情感,體味到了這首由光影譜就的生命讚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