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南方與北方的戰爭怎麼總盯著徐州,而不走河南安徽一線?

銅山員外郎


中國古代南方與北方的戰爭盯著徐州的主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

徐州

徐州,古稱“彭城”,為江蘇省省轄市、第二大城市,地處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長江三角洲北翼,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幹線在徐州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

徐州市地處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諸水的下游,以黃河故道為分水嶺,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河、安河水系。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沼、水庫星羅棋佈,廢黃河斜穿東西,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東有沂、沭諸水及駱馬湖,西有復興河、大沙河及微山湖。

徐州地處南北相交之處,歷史上有英雄美人的傳說。湖光山色,剛柔相濟,自然風光兼有北方的豁然大氣和南方的鐘靈秀麗。這裡依山帶水,崗嶺四合,山圍著城,城環著山,山水特色十分明顯。黃河故道穿城而過,大運河傍城而流。

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徐州有超過六千年的文明史和四千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千年帝都,是兩漢文化和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

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後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徐州不僅在軍事上是要塞之地,在歷史上也是地傑人靈

古彭徐州,歷史悠久,地傑人靈。龍飛之地,將相之鄉。猛士如風,謀士如雲;文人騷客,藝術大家。數不勝數;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彪炳史冊。歷代徐州籍的開國皇帝就有數人之多。除劉邦外,南朝宋武帝劉裕,南唐烈祖李弁,南朝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後梁太祖朱全忠等都是徐州籍。


奇趣講史


徐州有四戰之地只說,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戰亂不已,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呂布、袁術相互爭奪;南北朝時期和兩宋時期這種南北對峙的王朝,徐州更是成為雙方的掙多點,南方王朝要徐州作為北伐橋頭堡,北方王朝要徐州作為進攻點。這些都加重了徐州在戰爭中的戰略意義,而歷來南方王朝都會在徐州一線重兵把守,那為什麼北方王朝多喜歡走徐州。

南京為都城,攻下徐州可以直接威脅南京;

南方王朝很多都會將都城建立在南京等華東地區,如六朝古城南京,南宋都城杭州等,而徐州就是華東地區的門戶。有說法是守江必守淮,徐州就是前線的城市,一旦徐州失守,南京就只有靠水網作為依靠,而南京的北大門已經敞開,很容易被攻破,所以北方王朝喜歡向徐州進攻。

徐州為四戰之地,但是難守易攻;

徐州是四戰之地,但是攤開地圖就會發現徐州一馬平川,引南牽北,卻並非是易守難攻之地,相反是易攻難守之地。古代歷史上守城者從來也沒有守住過,但也不敢不守。攻城方從來也沒有攻不破過,但攻破之後依然難守。這種特殊去情況,使南北都會將徐州作為橋頭堡或者是前線大本營,如劉裕北伐將徐州作為大本營,徐達北伐前也要先攻佔徐州。

徐州有運河,後勤糧草運送方便;

徐州在古代是一個交通便利的城市,尤其是有運河作為支撐。古代行軍打仗,糧草的損失比非常高,而用水運可以減少很多損耗,這也是徐州作為南北戰略中重要樞紐的原因。北方南下大後方在北京一帶,運河可以直接將糧草送到前線;南方北伐大後方在南京,運河也可以直接將糧草運動到前線,而其中都必須經過徐州,所以徐州對南北方都極為重要。

安徽、河南一線也是重要的道路,但是他們在戰線上面會拉長,而且糧草運輸多采用陸運,這樣就會增加大軍的糧草的損耗,而古往今來糧食陸地運輸損耗比都超過80%,所以幾十萬大軍南下,徐州有很大的優勢。

徐州並非唯一選擇,安徽合肥、湖北襄陽都是進攻路線。

徐州是一個真要的戰略要地,但是南北進攻的重心有很多,還有合肥爭奪戰和襄陽保衛戰。而且在歷史上合肥對於南京的作用不會低於徐州,若是都城在西安、洛陽的王朝,合肥的重要性還要高過徐州,所以說徐州並非唯一選擇。

總體而言,徐州因為他的獨特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使它成為了南北重要戰略重地,但是並非唯一,安徽和荊湘的道路同樣重要。


帝國烽火


徐州從歷史上就是進行決戰的古戰場。——朱德

徐州民諺曰:

九里山下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

以上都是蒼白的語言,力量不夠直白,不夠大!

說戰爭應該怎樣進行,用地圖來說話最有說服力了。請看地圖:

  1. 黑線是南京到北京走徐州的最短路線。

  2. 紅線是南京到北京走河南安徽的最短路線。

  3. 綠色線是京杭大運河的大概路線。

那麼請問了,題主你是指揮官,你走那一條進軍路線?

好,再專上一張京杭大運河的地圖:

打仗歸根結底打的是什麼?

自古至今,打仗打的從來也是後勤,將來也是打後勤!高科技戰爭也打後勤!

在古代,沒有鐵路,沒有公路,百萬之軍的衣食住行,武器糧秣,戰利品賞賜物用什麼“運輸方式”運的最快,最多?

當然是水運了。

所以說,中國古代南方到北方的戰爭不是僅僅盯著徐州走,也是跟著後勤走,也是盯著運河走!

還有,徐州南邊是淮河,淮河也很重要。

淮河從東西方向橫貫中國,南北中國的分界線,沿淮河可以運來從陝西,四川,河南,安徽等地徵集來的戰爭物資與戰鬥人員。

徐州從水運來說,也是一個十字河口!還是看地圖吧!

人類的活動是要受制於地理的。


葭明通半瓶歷史


徐州(指現代徐州,大致相當於古彭城郡)本身位於淮河沖積扇,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自古是糧食產區,長期相對富庶。而且該地毗鄰淮河支流潁河,水路運輸比較方便,後來又打通了連接黃河淮河的運河通濟渠,水運更加發達,徐州也成為重要交通節點和物資集散地。戰爭根本目的無非是爭奪資源,徐州有人有糧,又缺少險要的天然屏障,當然容易成為攻擊目標。

一旦拿下徐州,繼續往南都是平坦地形,便於大部隊機動。當然,南方政權也很清楚這一點,於是便有一個“守江必守淮”的戰略部署——長江雖為天險,但畢竟太過漫長,難以全線佈防,一旦一點突破,更難迅速反撲。因此有必要將防線前推的淮河流域,憑藉這一帶河川縱橫的地理特點,迅速調兵相互呼應。淮南地區水熱比較適宜,物產豐富,很多據點都可以聚草屯糧駐紮重兵長期防守,形成整體鏈式防線,逼迫北方來襲軍隊必須逐個拔除側翼釘子,最大限度遲滯敵軍前進速度,消磨其銳氣,為二線佈防贏得時間。

河南安徽一線不是不能走,但皖西鄂東有崎嶇險峻的大別山脈,交通不便大部隊很難翻越。繞過那裡就要走淮南-合肥一線取道安慶渡江,渡過長江後又要面對九華山黃山阻隔,難以迅速東進,容易成為孤軍遭到反撲圍攻。

以其走安徽線,還不如干脆更西一些,取道南陽盆地攻克襄陽,沿漢水南下取湖廣然後席捲江東。曹操南征本來打算這麼打,但準備不足步子大了扯著蛋;而西晉就是在中線奪取江陵打開局面,迎接益州東下船隊一舉滅吳的。此後隋滅陳、唐滅蕭銑輔公拓、宋滅南唐、元滅南宋,都是這個思路。現代渡江戰役,解放軍也是先佔領襄陽,釘住華中白崇禧部,然後中原華東兩軍才橫掃淮河南北直抵長江的。


真正鱷魚不哭


南北戰爭,關鍵是長江,守長江最好守淮河和秦嶺一線。不然長江天險架不住順流而下,左右夾擊。守秦嶺重在襄陽,守淮河重在徐州。秦嶺山脈,襄陽是關口,其他是絕路。淮河一帶,徐州是山區城堡,其他地方是一馬平川。一馬平川沒法據守,爭有什麼用?徐州一拿下,周圍600裡都是垂手可得。


江南水滿


你說的這個古代南方與北方戰爭是相對的南方北方麼?

  • 秦徵百越

  • 漢武帝滅百越

  • 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平定徵氏姐妹

  • 隋朝平定百越,收復冼夫人

  • 唐朝平定雷萬興

  • 宋朝消滅南唐

  • 宋仁宗派狄青平定儂智高

  • ……

以上這些北方一統天下,消滅南方的戰爭,應該如同朝廷天兵砍瓜切菜,收拾烏合之眾。

還有一種是長城關外的遊牧民族對關內中原華夏的用兵。

比如元朝、清朝等

總所周知從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分封的諸侯燕國、趙國、秦國等對於化外之地就有防範之心,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更是連接諸侯各國的長城來防範,在中原北方有很多關口,像什麼山海關、嘉峪關、娘子關、雁門關……關口都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徐州由於地處南北方交通的關口,因此自古以來,徐州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21世紀到如今的公元21世紀,4000多年的時間裡,徐州就發生了大小400多次戰役,幾乎是平均10來年就打一場。徐州的戰略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軍事角度拿下關口軍事重鎮,對於平原、丘陵來說就如同握住了軍事上的主動權,隨時可以吃掉敵人。

走河南安徽一線沒有意義。


鳥言夷面


徐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也是戰亂,是非之地。

徐州向來不是能久固之地,周圍沒有百二之關,是進攻者的必取,卻不是理想的防守險關。

徐州有“五省通衢”之稱,進攻徐州遠比進攻安徽,河南,山西等山地要便宜的多。

打仗打的是經濟,後勤輜重走運河水路或者徐州周圍的平原遠好過山地。不僅方便,而且消耗相對小的多。對於主帥來說,也容易掌控。


光述歷史


從地緣政治學來講

徐州北接幽燕、西鄰關洛、南靠江南。

幽燕地區鄰近北方少數民族是新興的政治中心。

關洛則是中原王朝的傳統政治中心。

江南毫無疑問是財政中心,賦稅中心。

而且佔據徐州,從徐州出兵北上可取山東,西進中原可爭天下,南下江南可取江南之財富。從徐州到北京、西安、上海距離相當。

佔據徐州就可以像釘子一樣紮根在敵人的身上,佔據著戰爭的主動權,都不用擔心陷入圍攻的境地,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

而且徐州的地勢處於一個小盆地中,天然的建城之地,三面環山一面環水。不適合大軍團的集結,城外有汴水,泗水又便於運輸物資,方便守城。


眼望未來


徐州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可以說得徐州者得天下。徐州居中,北上南下,西進東括,攻守皆宜。氣候水土宜南宜北,戰爭的適應性也是最佳的。另外,身後的淮河是一道天然屏障,周邊自古物產豐饒,都奠定了徐州的軍事地位。


夕陽正濃之山水之間


在古代,最方便快捷的是走水路。徐州就是在從北方到南方的結點上,京杭大運河就在徐州邊上。河南,安徽的河流大都是東西走向,反而阻斷了南北交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