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古道是古蹟嗎?

用戶8144862078589


黃河古道在河南商丘境內有南北兩段,南段為金朝末年金哀宗時期至明朝弘治時期的黃河古道;北段為明朝弘治時期至清朝咸豐時期的黃河古道。

金朝天興二年(公元1232年)十二月,金國即將滅亡時,金哀宗由汴京遷都歸德府(今河南商丘),蒙古軍隊久攻歸德府不下,在今商丘西北處人為決黃河,黃河流經商丘南部,黃河水奪濉水入泗水。

清朝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河南省的銅瓦廂(今蘭考縣)東壩頭處決口,折流向東北,于山東省德州利津縣附近注入渤海。這樣,黃河就在商丘北部留下了一條尾閭,故稱廢黃河,又叫黃河故道。黃河古道流經商丘境內的民權、寧陵、梁園、虞城4個縣區,涉及26個鄉鎮、5個國有林場及5座水庫,在商丘境內總長136公里。

經過兩次南北大改道,黃河流經商丘共621年

黃河古道:別稱、

宋清時期黃河古道、黃河故道、廢黃河

所屬水系:古為黃河,今為淮河

地理位置:河南商丘

流經地區:商丘民權縣、寧陵縣、梁園區、虞城縣

南黃河古道:金朝天興二年(公元1232年)十二月,金國即將滅亡時,金哀宗由汴京遷都歸德府(今河南商丘),蒙古軍久攻歸德府不下,在今商丘西北處人為決黃河,河水奪濉水入泗水。

黃河古道地圖

明朝初年黃河的下游河段流經河南的滎澤、原武、開封,根據史書記載“自商丘、虞城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韓家道口、趙家圈、石將軍廟、兩河口,出小浮橋下二洪”,然和在經過宿遷向南流入了淮河。

明朝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由於在沙灣將黃河水堵塞,黃河主流

復回開封府以北,沿歸德府(今商丘)、徐州一路舊道,經宿遷、淮陰入淮河。

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以後,白昂、劉大夏採取“北岸築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孫家渡舊河,從而舒緩了下流水勢。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於黃河南岸的故道被全被堵塞,這樣黃河水便全部的從徐、郊流出,侵入了淮河和泗水進海。[2]

北黃河古道

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潘季馴治河以後,黃河南岸的河堤加固,斷絕了黃河向南決口的危險,從而使黃河的河道變得比較穩固。此後,黃河歸為一條河道,由開封府、蘭陽縣、歸德府、虞城縣,下徐州、邳縣入淮河,一直維持了280餘年。此河道又被稱為“明清黃河故道”。

商丘境內的黃河古道圖

歷經金、元、明和清代前中期,黃河奪淮河入海已有五、六百年之久,下游河道嚴重淤積,河床已顯著抬高。元明清三代都極力挽河趨向東南,從黃海入口,決口氾濫就多在今豫東、魯西南和蘇北、皖北,使這裡的地形普遍淤高。

在1855年前,黃河主要是在南面擺動,雖然時有北衝,但均被人力強行逼堵南流,南流奪淮入海期間,鄭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黃河主流也是遷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渦水入淮,或由潁水入淮,或同時分幾支入淮。

清朝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以前黃河的流經路線是:大體上經過現在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民權、商丘、虞城;安徽的碭山、蕭縣;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陰、漣水、阜寧、濱海等入黃海。[2]

黃河古道

瓦廂三堡下無工堤段潰決,到二十日全河全部決堤。銅瓦廂決口後,肆意的黃河水折向東北,至長垣縣分而為三,一由趙王河東注,一經東明縣之北,一經東明縣之南,三河至張秋穿過了運河,流入了山東境內的大清河,注入渤海。當時清廷忙於鎮壓太平軍,根本就沒有時間來治理黃河,文宗諭示:“現值軍務未平,餉糈不繼,一時斷難興築,……所有蘭陽漫口,即可暫行緩堵”。黃河自此改道東北經今長垣、濮陽、範縣、臺前入山東,奪山東大清河由利津入海。結束了黃河趨向東南、奪淮河入海的歷史







大頭微視界


黃河古道,指的是在今黃河河道以前的河道,他是著名古蹟。古代黃河,經現在的邯鄲市大名縣、曲周縣、峰峰礦區等地。在今河北省滄州市黃驊港流入渤海。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黃河大改道奪淮入海,在邯鄲境內流淌了數千年的黃河,自此脫離今邯鄲境內。黃河故道現在大名縣、曲周縣、峰峰礦區都有遺存。

“大禹治水,從冀州帝堯首都平陽周圍開始。使黃河河道南河自潼關向東暢道,經過孟津、洛水入河處,至大伓,向東經過輝縣共水、淇水、濁漳水的入黃河處,流入大陸澤,向北分為九條支流,共同承受黃河的大水,把它順利地導入海。

黃河古道的由來

1、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

2、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也稱作黃河古道。

黃河古道的發展

1、漢明帝永平十三年,東漢政府堵住了決口。主持治河者王景在西漢大河以南以東的地方根據地形高低,開闢了一條新的黃河水道,這條河道從今河南濮陽南開始與西漢大河別流,東流今河南範縣南、山東陽穀、莘縣東、茌平南,東阿北,又東北流經今黃河與馬頰河之間,至今利津入海。由於有兩條河道,故從此至9世紀末的唐朝晚期,黃河出現了大約八百年相對穩定的時期。

2、相對穩定並不意味著沒有水患,北齊武成帝河清二年、三年,東郡陽平、清河,都發生過水澇,可能有黃河水患的因素。各縣地方史志,對唐時的水患也有記載。不管怎麼說,這八百年內也是1949年以前黃淮海平原上水系最穩定的時期。河北因此也形成了不少重鎮,出現了經濟繁榮景象。唐開元年間,河北中、南部桑樹遍野,戶戶機杼,生產力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

3、宋哲宗元祐八年,北流因淤斷絕。宋哲宗元符二年,河決內黃,東流斷絕,全河北流。南宋高宗建炎二年,東京留守司杜充為了阻止金兵南下,使黃河向東流經滑縣以南,由泗入淮,而後入黃海。此舉並未挽回北宋滅亡的命運,卻使黃河從此離開了歷時數千年東北流向渤海的河道,擺動於豫東北至魯西南地區。在邯鄲境內流淌了數千年的黃河,自此脫離今邯鄲境內。

結語

黃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發源地,幾千年來她哺育著黃河流域的各民族,被稱做“母親河”。因此黃河已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的象徵,保護黃河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細說簡史


是古蹟,廢黃河道為1128年至1855年的黃河道。黃河故道歷史悠久,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東京(今開封)留守於滑縣西南人為決河遂使河道東奪泗入淮,黃河流經商丘727年,到1855年(清咸豐五年)從銅瓦廂(今蘭考縣)東壩頭處決口北流,才成為黃河故道,廢黃河口在江蘇省北部。 徐州黃河故道

在宋朝末期形成的徐州黃河故道,曾於清朝咸豐八年有過一次大的黃河改道,而改道前這裡曾是中原地區東西漕運的一條幹道。沉船位置北約2.5公里處,就是當年有名的梁寨碼頭,梁寨也是當年河汛官署的駐地,名為“豐下汛”。

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一條害河,自秦漢以來平均三年兩次決口,百年一次大改道,給商丘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明萬曆年間工部尚書潘季馴,採用“束水攻沙以水治水”方略,動用了五萬民工歷時16年,修築了南北兩條大堤,結束了400年的黃河之災。清末黃河改道,這兩道大堤就成了黃河故堤。

商丘境內保存完好的黃河大堤,長134公里,高10-13米,底寬百米。曲折連綿,逶迤蒼莽,雄偉壯觀,像一條巋然橫臥在豫東大地上的巨龍,是商丘最大最宏偉的歷史景觀,也是商丘人民戰天鬥地、戰勝大自然的標誌。現在的黃河故堤夏天鮮花簇簇,綠樹成蔭,花果飄香,彩蝶飛舞,冬季長堤內外白雪皚皚,長堤高高聳立,蔚為壯觀,有“綠色長廊”、“水上長城”之稱。

勤勞的商丘人民從蘭考引黃築壩,建成了6座階梯式水庫,庫區清風漣漪,水光熠熠,鴨逐魚躍,水鳥翻飛,呈現了一派特有的故道景觀,有“北國水鄉”之稱。大堤內外,名勝古蹟眾多。有雙塔遺址、莊周故里、三陵臺、倉頡祠、商鈞墓等,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極其豐富。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這顆故道明珠將越來越異彩斑斕,光彩照人。


飯盒有理想


黃河古道嚴格的來說,它算不上古蹟,首先河道在隨著氣候、水流等刻觀的原因變化之下,河道慢慢的的變道,以前的河道就變成了灘地、荒地,從現在的現狀很難看到它以前的痕跡;要想成為一一古蹟,首先要在原河道邊要有些橋樑等、人類曾經生活的痕跡,只有這樣才能被稱為遺蹟、古蹟等。下圖為黃河浮橋、黃河河面,為古時金津古渡渡口。




行走的風1970


黃河古道說的就是黃河曾經的河道,黃河自古以來都是人們的母親河,當時的中國古人依靠著這條母親河生生不息的民族延續,由於黃河上游的植被砍伐,農田耕種,導致了上游的很多水土流失了,隨著黃河水衝到了下游,指黃河河床不斷的上升,導致發生洪水水災,然後官府人們對河道進行河岸加固加高,由於常年的河床水位上升,河岸堤壩總有決堤的時候,所以當河岸決堤的時候,河水也就從河道中流淌出來,另外形成了河流的流淌方向,由於原始河道的河床地勢比較好,所以原始河道也就不再有黃河水流通了,所以新的河道也就產生了,之前的黃河也就成了黃河古道,也就成了黃河的古蹟。

其實很多省會城市都有黃河的古蹟呢,只是現在留下來的都已經乾枯,或者成了死水。


炎戌先生命理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古道是經過千百年來形成的步道,具有很深刻的文化傳承意義。今天保留的黃河古道不多,但也能通過它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國外有伏爾加河上的縴夫,中國也有黃河古道的縴夫,縴夫對黃河古道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黃河古道是古蹟,具有很深刻的文化意義。




土家莽哥


主要看這些遺蹟有沒有歷史價值或地理價值。


品山霜竹103510031901


人文呢?


龍嘯


是的


蔡進權


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