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傳奇之謎開端:傳國玉璽誕生之真相揭祕

導讀:皇帝的印稱之為璽,臣民的印稱之為印或章。根據漢代歷史文獻記載,皇帝有六璽: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實際上,皇帝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璽,—傳國之璽,應該共計七璽。

這個傳國玉璽,在封建社會中,奉為“受命於天”的象徵,是用來代表皇權正統的,尊為國之重器。所謂“真命天子”,必須擁有這個傳國玉璽才能統治天下,否則名不正言不順,會被世人譏為“白版皇帝”而受輕蔑的。

在傳國玉璽誕生過程中,其歷史真相就充滿了坎坷曲折的傳奇色彩,併成為它後來撲朔迷離的傳承、失蹤之千古謎案的神秘開端。

一、傳國玉璽特徵之爭議

關於傳國玉璽的特徵,主要在於其雕刻字體和材質。因為只要首先弄清這兩個問題,才能充分了解傳國玉璽的真假及其傳奇之謎。

據研究考證,傳國玉璽始於秦始皇。該玉璽印面字體是由秦相李斯書“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玉工孫壽刻之 ,形如魚龍鳳鳥的篆文字體,後人簡稱蟲魚篆。對於這個觀點,學術界基本認同。但是對於該傳國玉璽的材質,學術界則有兩種分歧觀點:一種為

“和氏玉璧說”,即認為傳國玉璽材質為和氏玉璧,其依據為《史記.李斯列傳》中有“卞和璧,始皇以為傳國璽”和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的記載。“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而五代時前蜀道士杜光庭在《錄異記》卷七“異石”中記載:“歲星之精,墜於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楚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統,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另一種為“藍田玉說”,認為傳國玉璽材質為藍田玉,其依據為宋元時代的馬端臨 《文選通考卷一百十五》記載:“始皇得藍田白玉為璽,螭虎鈕文。”另,藍田玉產自陝西,與秦國地理位置相符。

應該說,“和氏玉璧說”無疑是正確的。為什麼呢?因為,《史記》為西漢時期的著名歷史典籍,而李斯是秦始皇的丞相,故其依據相對比較可靠,且其“歲星之精,墜於荊山(即湖北南漳縣的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歷史記載經專家考證,與湖北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倉坪、陰峪河一帶出產的月光石特徵相符。藍田玉雖然為陝西所產,但其傳國玉璽材質歷史記載為漢末以後,可能為當時學者的臆猜或杜撰,故

“藍田玉說”依據並不可靠。

千古傳奇之謎開端:傳國玉璽誕生之真相揭秘


二、神秘之玉在困厄之中破璞重生

據先秦文獻記載,公元前700多年,湖北荊山玉印巖附近住著一個叫卞和石匠。他在山中勞動時,常見一對鳳凰落在鳳凰臺上,鳴叫三聲之後,又飛入巖中,或高翔北去。俗話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 卞和認定此地肯定有寶物。於是,他仔細觀察鳳凰入洞的動向,發現鳳凰從千山萬水之外銜硃砂在此填玉。卞和便將一塊與周圍不同的石頭鑿取抱回,根據祖輩流傳的石頭類型和寶石特點鑑定經驗,覺得這是一塊是稀世珍寶的璞玉。

卞和決定把此寶玉獻給楚王,讓楚國聲名遠揚。不料,這個稀世珍寶的璞玉卻讓卞和蒙受了苦難。他把這個稀世珍寶的璞玉獻給楚歷王時,楚歷王命令玉工進行鑑定。由於這是一塊璞玉,外層包皮像石頭,故玉工並不識寶,就說是石頭。楚歷王大怒,就以欺君之罪命人施以刖刑,即砍去卞和左腳,使他落下終身殘疾。


千古傳奇之謎開端:傳國玉璽誕生之真相揭秘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繼位。卞和覺得心裡既憋屈又難過,他想明明是塊好玉,怎麼就欺君了呢?現在既然新國王繼位了,就當是奉獻國禮,一定要讓他還我清白!於是卞和第二次送玉進宮,並呈獻給楚武王。楚武王命玉工再次鑑定,但玉工對這塊被石皮包裹著的璞玉不認識,仍然說是石頭。楚武王也大怒,認為卞和弄虛作假、屢教不改,於是再次以欺君之罪命人施以刖刑,砍去卞和的右腳。

公元前690年,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璞玉,無法行走,就坐在荊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楚文王聽到此事後,覺得奇怪,就派人前去查問:“天下受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哭的如此傷悲?” 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接著,他就把此事的前因後果一古腦兒地倒了出來。

楚文王就命人破開璞玉,果然是一塊“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稀世美玉,可謂石破天驚!而且更為神奇的是,這塊寶玉經良工雕琢成玉璧後,置於暗處,自然發光,放在座間,冬月則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蚊蠅不入,還能去塵埃、辟邪魅。為紀念獻國寶而歷經磨難的卞和,楚文王就命名此玉璧為

“和氏璧”,至此,“和氏璧”就成為真正名揚天下的稀世珍寶。


千古傳奇之謎開端:傳國玉璽誕生之真相揭秘


三、命途多桀的坎坷傳奇

稀世珍寶“和氏璧”神奇出世後,圍繞著傳國玉璽誕生的傳奇正式開始了。

楚威王時,相國昭陽因滅亡越國有重大功績,楚威王就把“和氏璧”賞賜給了他。

昭陽是個很喜歡炫耀的人。一次,他到赤山遊玩,在赤山下的水潭畔高樓宴請賓客,拿出“和氏璧”讓大家觀賞。突然,在這個很深的水潭裡,躍出一條一丈多長的大魚和各種各樣的小魚,非常精彩。大家一下子被這個奇異的景象迷住了,紛紛跑到水邊去看魚,讚不絕口,而把“和氏璧”忘掉在桌子上,結果等他們回來後,發現這個“和氏璧”稀世珍寶竟然忽然不見了!昭陽感到非常震驚、沮喪和惱怒。他懷疑這是門人張儀偷的,於是就對張儀施以“笞刑”,嚴刑拷打,逼他說出“和氏璧”的下落。但事實上,“和氏璧”其實是他人偷的,與張儀無關。昭陽把張儀折磨得奄奄一息後,看審不出名堂來,就把他給放了。張儀身體恢復後,就出楚幫秦國出謀劃策,專門與楚國作對,使楚國不僅找不到“和氏璧”,而且又多了一個死敵,真是得不償失,當然,此是後話。

“和氏璧”失竊後,昭陽憑藉自己在楚國的勢力,緊緊展開對“和氏璧”下落的追查。由於追查的風聲很緊,偷盜者很長時間裡難以將“和氏璧”脫手。

趙惠文王時,“和氏璧”又突然出現在了趙國的首都邯鄲。趙國內侍繆賢發現後就以五百金的代價買到了這個寶物,愛不釋手。趙王知道後,多次暗示繆賢將“和氏璧”送給自己。但繆賢捨不得轉讓。這使趙王很焦急,乾脆派兵直接到繆賢家去搶“和氏璧”。


千古傳奇之謎開端:傳國玉璽誕生之真相揭秘


這件事被鬧得沸沸揚揚,結果被西邊的秦王知道了,於是他給趙王寫了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與“和氏璧”交換。當時秦強趙弱,趙王不知所措。老臣藺相如臨危請命,帶“和氏璧”出使秦國。入秦之後, 藺相如把“和氏璧”獻給秦王。 秦王見後大喜, 又將此璧傳給美人及左右大臣觀看。藺相如看破秦王無意償趙十五座城城池的心思,便假稱: “璧有瑕, 請指示王”, 收回玉璧, 並與秦王爭辯,威脅他要把玉璧摔了,逼迫秦王答應齋戒五日之後, 再行受璧之禮。然後, 藺相如暗地派人攜“和氏璧”潛回趙國,這就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完璧歸趙”典故。

四、失而復得的玉璧終成傳國玉璽正果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 228 年),秦王嬴政破趙國,“和氏璧”終落秦王之手。秦王政二十六年( 公元前 221 年) , 秦統一全國, 嬴政自稱“始皇帝”。為了讓自己皇位能夠永遠世代相傳,於是命令丞相李斯將“和氏璧”製作成皇權象徵物“傳國璽”,以進行名正言順的皇位傳承。李斯根據秦始皇的旨意,命令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玉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璽方四寸, 上鐫五龍交紐。李斯再根據秦始皇的旨意,以形如魚龍鳳鳥的篆文字體,下刻“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字內容,意喻自秦始皇開始至以後秦家萬世皇位均是奉天命承接,並且永遠傳承。

於是,傳國玉璽就此在坎坷曲折的傳奇中正式誕生了,併成為它後來撲朔迷離的傳承、失蹤之千古謎案的神秘開端。


千古傳奇之謎開端:傳國玉璽誕生之真相揭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