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無頭將軍“金頭下葬”之謎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無頭將軍“金頭下葬”之謎

在我縣陰田各莊村有這樣一個傳說:明初,陰家有人在朝為官,勢力很大,號稱“陰千頃”。後來招窮人種地看墳,定居立莊,名陰田各莊。村內墳地近1頃(100畝),墓地立有漢白玉牌樓,植有參天大樹。墳地裡,傳說埋有一位無頭將軍,這位陰姓將軍是個督糧官,負責糧草押運,由於他和傳令將軍不和,導致糧草誤事,貽誤戰機,遭人誣陷,被朝廷砍頭,後屍體運回樂亭時,做一金頭下葬。

這個故事在新寨一帶流傳很廣,以致招來盜墓者把陰家大墳挖了個遍。而在陰田村的陰姓居民,沒有把它作為一件案件來講,而是把它作為陰家先人出過大官的榮耀來述說。但是對於故事發生的時間、這位將軍是誰,是否真有金頭下葬,眾說紛紜,說法不一。查遍我縣歷代縣誌,也均無此事的記載。因此竟成了謎。

一、故事發生的時間

關於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是發生在明朝;二是發生在清朝。樂亭陰氏系移民,據《樂亭陰氏族譜》記載為明初陰氏先祖五兄弟自山西省洪洞縣移居樂亭梅花社屯六甲①,據此說故事發生在明朝也算有依據。但是在明朝《樂亭縣誌》中沒有陰姓人物的記載,只是從清朝開始有陰姓人物列入縣誌。民國《樂亭縣誌稿》士族一篇記載:“新寨陰氏為管夷第五百零七代孫陰修適,曾為楚國陰大夫,又云為陰康氏之後代。遷居樂亭新寨。”②這是目前有關樂亭陰氏來源的唯一文字記載,但是沒有指出陰氏遷徙來樂的具體年代,所以無頭將軍金頭下葬的傳說具體年代只能待考。

二、無頭將軍是誰

那麼這位無頭將軍是誰呢?就成了傳說中的最大疑點。在說這個問題之前,得首先講講陰氏家族人物,然後從中尋找一點答案。

陰氏在樂亭史上被稱為“官宦人家,書香門第”,有清朝康乾年間為“陰楊安寧”四大家之一一說③,以嘉慶年舉人陰振猷為代表。據民國年間編纂的《樂亭縣誌稿》記載:陰氏一族自清朝乾隆至咸豐150年間出武進士1名,舉人8名。樂亭縣自金朝開始至清朝科舉制度結束,共出進士55名,舉人167人。要知道陰姓按人口數量和佔全縣的人口比例來說可都是個小姓,而其所出進士和舉人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人口占全縣人口的比例。因此,邑人清史志家史夢蘭曾撰文:“大凡一邑有一邑之著姓……吾邑自國朝定鼎以來,著姓首推陰氏。”④在地方誌和相關資料的記載中,陰姓家族自清朝雍正年間至清末,出現了以下人物⑤:

陰自全,監生,清雍正八年(1730年)任福建仙遊縣知縣。

陰璐,清乾隆丙子年武舉人,庚辰科武進士。

陰珻,清乾隆庚辰科舉人,乾隆五十年(1785)任河南安陽知縣。

陰琇,浙江湖州府經歷。

陰璇,乾隆乙酉科拔貢,戊子科舉人。

陰琦,字景韓,乾隆乙亥科舉人,曾任三河縣訓導。

陰瓚,歲貢,雄縣訓導。

陰振澡,又名緒昌,字午亭,附貢生,河南候補知縣,加五品銜。

陰振彩,乾隆乙亥科舉人,昌平州學正。

陰振宗,乾隆乙酉科舉人。

陰振猷,字子翼,嘉慶丙子科舉人,復州學正、平山縣訓導。

陰振潛,字孔炤,諸生。著有《廬山真面詩草》。

陰鶴鳴,嘉慶丁卯科舉人,道光三年任廣平縣訓導。

陰望之,字子企,縣庠生,咸豐乙卯科恩賜舉人。

陰養園,清朝光緒十七年任山東省壽張縣典史。

陰春,花翎候選同知,僑寓呼蘭。

陰履亨,山西博興縣典史。

陰慶恩,1902農曆閏五月-1904任清山東博山縣知縣;光緒三十四年(1908-1909)任山東蓬萊縣知縣。

對以上人員進行梳理,發現有兩位最有可能是金頭人故事的主人公。

1、陰璐。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武進士。據陰田村部分村民講,金頭人的故事發生在清朝乾隆年狀元齊大勇(昌黎人)徵苗疆期間。查閱相關史料,齊大勇在任陝西興安鎮總兵時確實征討過西南少數民族,乾隆十三年(1748年),他奉旨率西安、固原、延綏、河州、興漢五鎮官兵進剿金川藏族首領莎羅奔的反叛部隊,凱旋後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任湖廣提督。而在齊大勇時期,陰氏家族有名有姓又是武官的只有陰璐一人,所以陰璐為這位無頭將軍的可能性最大。據傳他曾官至相當於今開封市市長,死因不明,縣誌沒有記載,據後人講,其墓葬的是金頭人。⑥但是齊大勇征討的時間是1748年,如果事件發生在這個時候,那陰璐又於1760年中武進士就無法解釋了,所以認定無頭將軍為陰璐還是有疑問的。

2、陰珻。舉人,乾隆五十年(1785)任河南安陽知縣。在任期間做了兩件有益地方的事情:一是修繕晝錦書院。晝錦書院位於河南安陽。清乾隆五年(1740)創建於宋韓琦所建之晝錦堂舊址,故名。三十六年知府蔣希宗重修。五十一年知府盧崧、知縣陰珻再修,買民舍改建大門、二門,增建書齋50餘間,因後有積石小山傾塌,又添建魁閣、迴廊,令諸生肄習其中。其月課以詩賦、策論、制藝為限,間亦增設字課。清末改為中學。後又改為省立十一中學。今為安陽市五中。二是主持編修《續安陽縣誌》。安陽縣雖為古縣,但縣誌之纂修則較晚,其縣誌始創修於清康熙年間;再修於乾隆初,又乾隆五十三年(1788)有《續安陽縣誌》二卷,此志為陰珻主修,教諭蕭述烈等人纂,但可惜的是此志書遺失了,不過陰珻做的序尚在。從以上的介紹來看,陰珻在任期間比較注重當地文化建設,不愧是出自文化大縣和書香門第,並且也做滿了三年的知縣任期,應該算是有所作為和得到朝廷認可的官員,而且他只是一個文官,不是武官,怎麼就把他列入了考證的對象呢。

首先我們看一段乾隆五十四年清高宗實錄的記載:“……上年五月間、因麥價平減。飭令各州縣採買麥石。該縣陰珻照依時價,給發各地保等,令其購買。嗣因陰雨連綿,至六月內麥價漸昂,不敷採買,地保等情願繳還銀兩,免交麥石。該縣以領價在前,不準呈繳,差催滋事等語。採買麥石,原應趁糧價平減之時,趕早購辦,數日內即可買竣,乃該縣於奉文後,五月內並不及時採買,至六月糧價漸增,以致原給價值、不敷採辦。是該縣發價遲延。實屬辦理不善。著傳諭該撫、嗣後採買倉谷。務宜嚴飭所屬。於糧價平減之時。立即發給。以便趕買。不得任其滋弊。除將原折交部議奏外。將此傳諭知之。”這段文字講的是乾隆五十三年五月,朝廷為充實糧倉,把乾隆四十三年安陽縣未能完成的5000石糧食購買任務,按照時價折買3500石重新派給安陽縣,作為安陽縣令的陰珻領到任務後,隨即派家丁書役到集市上去購買,因為糧食散碎,質量不好,沒有買成。得知這一結果後,陰珻遂召集各鄉地保郭正興等人,給了他們每人派買350石糧食的任務,並且按照每石一兩白銀的時價撥付了購糧款,不成想,到了六月因為陰雨連綿,小麥無法晾曬,致使糧食價格漲到每石一兩一錢至一兩二錢白銀不等,原來撥付的款項已無法購買同等數量的糧食,各地地保要求退還先前撥付的銀兩,免除派買糧食的任務,但是陰珻沒有準許,結果延誤了糧食購買而遭到朝廷的斥責。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陰珻對工作是認真負責的,是想幹出一番事業的,要知道,乾隆四十三年那次購買任務下達時,陰珻還在河南開封府通許縣做代理知縣呢,否則遇到這種情況,他完全也可以向朝廷說明情況,或取消任務,或另想其他方法,或者就依漲價後的價錢能買多少就買多少,以後再交由下任完成,他沒有這麼做,就是一心一意的想完成任務,做起事來就有點官僚主義,搞強迫命令了,而這樣做導致的後果,是他始料未及的。

延誤了購買糧食的最佳時機,最多也就是辦事不力,記個過或者革職什麼的也就算了,也不至於被砍頭。關鍵是緊接著因為購買糧食出了人命案,這就是大事情了。事情是這樣的:陰珻為了完成任務,派下屬張鳳祥等到縣內催辦,與地保郭正興發生爭執,同為地保的王奉可能是為了幫腔,推倒了郭正興,沒成想郭正興竟摔死了,出了命案陰珻沒有及時向上級彙報,還連累其頂頭上司彰德知府李舟卸任。為此河南巡撫梁肯堂召集河南布政使、按察使以及開封知府武先慎、懷慶知府杜琮、彰德府代理知府兼候補同知葉大奇,共同審理了此案。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十日(1789年11月26日)梁肯堂向朝廷上報了一個摺子,內容是:“安陽縣因派買麥石致郭正興被王奉推跌致死,知縣陰珻遲延未報應發往軍臺⑦效力;王應依鬥毆殺人律擬絞監候。”乾隆皇帝批覆“梁肯堂奏:定擬安陽令陰珻,違例派買倉谷,差催滋事一摺。陰珻應得罪名。亦祇可如該撫所擬辦理。”陰珻被定了罪,發往察哈爾戍邊⑧,察哈爾部是蒙古大汗的直屬部落,在蒙古族歷史上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察哈爾地區是指清代察哈爾八旗四牧群遊牧之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烏蘭察布市大部、錫林郭勒盟南部及河北省西北部地區。是連接內蒙古東西部地區,又位於內地通往蒙古高原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陰珻在那裡待了3年,回來後的命運如何呢,也就無從得知了。

綜合以上,陰珻因延誤了糧食購買而遭到朝廷的斥責,符合傳說中的那位陰姓官員糧草誤事的情形,在處理他的官員中有位叫“葉大奇”的,也對應遭名叫“X大X”的官員“誣陷”的說法,而他被免職發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戍邊生活的經歷,也能對應傳說中征討邊疆的說法,因此我想,會不會就是陰珻這件事在世代相傳中,人們只是記住了這件事情而忘了事件主人的名字,而且把對陰珻和王奉的處分合在一起述說了呢。

除了上述兩位有名有姓的陰氏人物外,還有第三個可能的人物,只是他沒有具體的名字。據迎好村90餘歲的老人陰翔(號樂農)講:明朝陰氏先人兄弟四人因跟隨戚繼光作戰,自山後六州遷居陰田各莊村,其中就包括後來被砍了頭的將軍,同時在陰田立了墳頭,後長門遷新寨鎮後莊(即一村),二門遷新寨鎮二村,三門留守陰田各莊,四門約在清朝乾隆年間遷居迎好村後莊。因為目前沒有見到陰田陰氏祖塋碑,不能證實此說,所以將此說列出,供參考。

三、是否金頭下葬

關於用金頭下葬,在中國歷史上還確有其人,比如明崇禎八年(1635年)戶部尚書、署總督漕運、兼鳳陽巡撫、奉旨鎮守皇陵的楊一鵬,因張獻忠、龔鳳陽帶領農民軍焚燬鳳陽明皇帝祖陵享殿和朱元璋親筆題寫的龍興寺(即皇覺寺)石碑一事,被崇禎皇帝下詔處斬割頭懸街示眾。後崇禎皇帝念其為四朝元老,輔國有功,下詔厚葬,並賜葬金頭一個、迷冢四十八座。

那麼在陰田村的這個傳說中是否真的是金頭下葬呢?我是懷疑的。一是不管這位無頭將軍是陰璐或是陰珻,抑或是其他人,據現在掌握的資料,其級別都不是很高,最高的也就是道臺一級,屬於中級官員,至於傳聞中的高官“陰千頃”沒有任何佐證,不可能像前面所說的楊一鵬那樣金頭下葬。二是即使當時陰家財勢真如傳說中的號為“千頃”,也不可能用金頭下葬,畢竟因為犯錯誤而被朝廷砍頭,不是光彩的事情,甚至是否能葬入祖墳都成問題。假如被朝廷平反,應當在地方誌中有所記載,以示“皇恩浩蕩”。即使地方誌中無有記載,而作為家族成員的著名樂邑學者陰振猷在其著述中應該寫上一筆,要知就連家族中一位媳婦孝順公婆的事蹟感動了他,還為之寫下了一篇《東海孝婦傳》的傳記。三是迎好村的陰翔老先生曾說“陰田祖墳無頭將軍所葬為銅頭”。四是隨著歷史的變遷,陰田村的陰家大墳早已無跡可尋,其墳墓也在平墳運動中被一一打開,但是也未見到金頭將軍⑨。因此,我認為關於無頭將軍用金頭下葬的說法是不可信的,那些想挖陰田大墳的人,可以死心了,不要白費力氣了。

中國歷史上許多傳說,就是在老百姓的口口相傳中,而歷史或地方誌沒有記載,難以考證,成為歷史之謎,比如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的太子到我縣避難的傳說。因此寫下上述淺顯的文字,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陰田無頭將軍金頭下葬之謎能夠早日解開。

註釋:

①據原籍新寨二村的陰玉民講述。查《樂亭縣誌》梅花社屯應為美化屯,為今火燒佛村,六甲疑為今陰田各莊村。

②見《樂亭縣誌稿譯編》第五編社會第三章士族(285-286頁)。但“新寨陰氏為管夷第五百零七代孫陰修適”一說代數應該有誤。

③據縣內老教師王佔連講“陰楊安寧”在清朝乾隆年間為樂亭四大家,這個四大家的劃分是按照文化分的,與後來的“崔劉張史”按照財富劃分不同。

④引自《樂亭縣誌稿譯編》第四編文化第二章文化藝術(234頁)史夢蘭先生所做陰振猷墓誌銘。石向騫老師所著《史夢蘭先生年譜簡編》中稱陰振猷是史夢蘭的表伯和課師。

⑤陰自全、陰春、陰慶恩三人資料來源於網絡,其餘引自《樂亭縣誌稿譯編》。其中陰春曾於清光緒三十二年,捐銀一千兩,為府屬創辦學堂經費,巡撫程德全獎以急公好義匾額。

⑥引自韓瑜新浪博客《樂亭著名舉人陰振猷》一文文末註解。

⑦軍臺,清代設置傳遞軍報的機構。清制,除全國腹地設有相當數量的驛所外,通向沿邊地區專司軍報的是站、塘、臺。每站設筆帖式或蒙古章京,統於將軍或理藩院;甘肅嘉峪關口外設“塘”,每塘派千總、把總管理,而由特設的都司或守備督率之;西北設“軍臺”,每臺派章京或筆帖式管理,統於各當地的都統或將軍、大臣。

⑧參考乾隆五十八年移會稽察房兵部車駕司案呈十月十三日內閣抄出都統烏爾圖那遜、官明奏坐檯廢員陰珻三年期滿一折。烏爾圖那遜和官明均為察哈爾都統。

⑨據陰田村村民講,在歷次平墳運動中,陰田百畝墓地所列墳頭被一一打開,挖出不少棺材,只見到棺內有紅官袍。其墓地所立墓碑後被運至桑園村用於修建水利工程。另據居住在秦皇島的陰姓後裔稱平墳時挖出銀頭。

(陰鵬鶴,樂亭縣城建局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