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之謎

趙匡胤在陳橋被諸將“黃袍加身”、“敗呼萬歲”,成為大宋第一位皇帝。也許是因為這個江山社稷到手太容易,趙匡義擔心她失去也容易,擔心別人用同樣的手段迫使他“禪位”,於是就和趙普商量“欲息天下之兵,見國家久長之計",聰明的趙普向他建議執掌禁軍的人“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沒有過多久,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便上演了。關於“杯酒釋兵權”史書記載,內容基本相同。

“杯酒釋兵權”之謎

一日晚朝,趙匡義與石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日,“朕非卿等不及此(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是陳橋兵變的主要參與者)。然天子亦大艱難,熟不若為節度使之樂,朕終夕未嘗安枕也,據此往者,誰不欲為之。”守信頓首日,“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有異心。″帝日,卿等固然,其麾下欲富貴何?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謝日,“臣等愚不及此,陛下哀檸,指示可生之途。”帝日,“人生如白駒過隙。所以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多買歌兒舞女,但夕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朕且與卿等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易善乎。″守信等皆謝日,陛下念臣等致此,所謂生死而肉白骨也。”明日,皆稱疾乞罷典兵,賜賚甚厚。

接著,趙匡胤以便任命石守信等為節度使,卻不讓他們赴任,二是待在金城,過著只拿俸祿不管實事的悠閒官生活。

“杯酒釋兵權”之謎

解除了大臣的兵權,趙匡胤還是不放心,又在兵制上進行了改革,分全國軍隊為禁兵、廂兵、鄉兵和藩兵四種。禁兵是皇帝的衛士,一部分駐守京城,卻要到外州縣就食,另一部分鎮守邊防要地,但要經常移防換地,名義上是“習勤苦、均勞逸”,實際上是為了達到“兵沒有固定的將、將沒有固定的兵”從而無法聯合叛變朝廷的目的,廂兵是各州的守軍,只供官府役使,從不練習武藝,鄉兵是從農民中抽出來的壯丁,名義上是地方守軍,卻沒有一點戰鬥力。藩兵是招募來守衛邊防的,但大多是空名額。鄉乒、藩兵即不常有,也不訓練,都是有名無實的。北宋時期的武備如此,難怪常常受到契丹、西夏、遼、金的侵犯,每一次戰爭的結局幾乎都是宋王朝求和、輸幣,甚至乞降。范文瀾先生評記宋史時說,趙匡胤來回五天夫,獲得帝位。他知道自己的成功太容易了,所以登為以後,專力鞏固中央政權,一切設施,都含著對那嚴防的性質,因而內政最腐朽,外患最強烈。

“杯酒釋兵權”之謎

“杯酒釋兵權”使武職官員成了新同虛設,名義上是節度防禦使,實際上什麼事也不管,只是依照品級領俸祿。實際上管理軍政事務的官員是由朝廷臨時差遣,像走馬燈一樣轉來轉去,他們不肯也不可能安下心來辦幾件實事。對武將如此對文職官員又怎樣呢?儘管順槽沿用了唐、五代的臺、省、寺、監、院、部的名號,設置了官員,此外還有勳、爵,但他們都是裡俸祿的名號,沒有一個是認真辦事、管事的實職,實際管事辦事的被稱為職式差遣的人,又都是流動性很強的,自然和武職的“臨時差遣”一樣。宋朝採取這樣的官僚制度,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重疊的官僚機構,種類繁多的官俸祿。據一些史料記載,宋朝官員憤怒的名稱有官俸、祿粟、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給券、廚料、薪炭費、僕人衣糧等。真是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只要能上任各大小官職,就能一生豐衣足食,享受不盡。

趙匡胤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設置了許許多多的文武官職,但卻又不給他們石泉,而實權的官員流動性很大,使他們形不成威脅朝廷和背叛朝廷的勢力。另一方面,趙匡義為了得到官員、地主、富商的擁護,千方百計地保護他們的利益,放任他們欺壓盤剝勞苦人民,絕不嚴懲,甚至向吏部公開評價發賣官職,官員公開受賄貪贓等,都不予過問。如果是民憤極大的,也不過貶官降職或外調, 很少有處以死刑或籍沒家財的。所以有人以這樣兩句話評價說宋朝的政治,恩施與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財取萬民者不留其有餘。

趙匡義的“杯酒釋兵權”換來的只是官員重臣的不反叛,而不是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擁護,其局面是“兵無制,用無節,國家無法度,一切苟且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