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一後四妃”之謎

  清太祖努爾哈赤去世以後,經過緊張激烈的後金汗位之爭,皇太極掃除對自己不利的各種障礙,比較順利的登上汗位,成為大清王朝第二位皇帝。皇太極登極稱 帝,同時冊封“一後四妃”。有趣的是,這一後四妃全部都是蒙古族人,而且都姓博爾濟吉特氏。 我查了一下,在中國自秦始皇到宣統2132年、349位皇帝的歷史上,一位皇帝同時冊封五個異民族同姓氏女子為“后妃”者,只有皇太極一人,真正是“前無 古人,後無來者”。這究竟是為什麼?

皇太極“一後四妃”之謎

1.一後四妃:

後金天聰九年即明崇禎八年(1635年)八月,多爾袞率軍遠征蒙古察哈爾部時,有一個意外的收穫,就是得到了蒙古的大寶——“傳國玉璽”。據說這顆玉璽, 自漢朝傳到元朝。朱元璋派徐達率軍佔領元大都(今北京)時,元順帝北逃,將玉璽帶在身邊。他死之後,玉璽失落。200年後,一位牧羊人,見一隻山羊三天不 吃草,而用蹄跑于山岡下一個地方。牧羊人好奇,挖開此地,得到寶璽,上有漢文篆字“制誥之寶”。後來寶璽到了蒙古察哈爾部林丹大汗手中。林丹汗死後,由其 遺孀蘇泰太后及其子額哲收藏。這次多爾袞率軍遠征蒙古察哈爾,蘇泰太后及子額哲歸順後金,遂將這顆“傳國玉璽”獻給天聰汗皇太極。皇太極得到象徵“一統萬 年之瑞”的天賜至寶,非常高興,親自告祭太祖福陵;同年十月,改族名為滿洲;翌年四月,改國號為大清。

崇德元年即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瀋陽宮殿舉行即皇帝位的隆重典禮,並冊封“一後四妃”:中宮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東宮關雎宮宸妃 海蘭珠、西宮麟趾宮貴妃那木鐘、東次宮衍慶宮淑妃巴特瑪&S226;璪、西次宮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皇太極冊封的“一後四妃”都是蒙古族,也都姓 博爾濟吉特氏。她們住在瀋陽皇宮的後宮,這裡是一座四合院。她們的身世,值得一講。

(1)中宮皇后: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她是皇太極的髮妻,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之女,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生,四十二年(1614年)與皇太極 成婚,時年15歲,比皇太極小8歲。天聰元年(1627年),因皇太極繼承汗位,她被封為大福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做大清國皇帝,她被冊封為 中宮皇后,住在中宮——清寧宮。這座宮殿,坐北朝南。她和皇太極生了三個女兒:皇二女、皇三女和皇八女,無子。有人認為皇后因為沒有生子,後來才將兩個侄 女又嫁給了皇太極。其實,皇后生皇八女時,皇太極已經有了五個兒子。皇后性格平和,主持後宮,不與兩位侄女——宸妃和莊妃爭寵。皇太極逝世、順治帝即皇位 後,尊其為皇太后,隨順治帝入關,居住在紫禁城裡。順治六年(1649年)病逝,享年50歲(《清史稿&S226;后妃傳》和《清皇室四譜》記載 她享年51歲,不確),與皇太極合葬於昭陵(瀋陽北陵)。她可說是德冠後宮,年高善終。

皇太極“一後四妃”之謎

(2)東宮關雎宮宸妃:姓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天聰八年(1634年)嫁給皇太極(《清列朝後妃傳稿》載宸妃於天命十年嫁皇太極,誤),年26歲,皇 太極年33歲,是皇太極生前最寵愛的一位妃子。她是中宮皇后哲哲的親侄女,也是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的姐姐。據說她以文靜、美麗、纏綿、嬌媚而博得夫君寵 愛。她居住的宮殿名為“關雎宮”,取《詩經&S226;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名句,十足表示皇太極對她的深厚愛 情。她曾為皇太極生過一子,即皇八子,皇太極曾為此大赦天下。但這個孩子不滿週歲,沒有起名,因病早夭。她痛苦過甚,悲傷至極,不久患病。崇德六年即崇禎 十四年(1641年),皇太極正在關係明清生死的松山大戰前線,聞妃病重訊後,竟不顧一切地從戰場趕回瀋陽宮中,可惜為時已晚,宸妃先一日死亡。皇太極悲 痛萬分,“涕泣不止”,飲食不思,夜不成寐,甚至昏厥。這種真摯愛情發生於帝王身上,還是不多見的。海蘭珠與皇太極的婚姻生活只有7年,死時年僅33歲。 他們生前恩愛異常,死後同穴共眠,兩人情義深濃,可謂無以復加。

皇太極“一後四妃”之謎

(3)西宮麟趾宮貴妃:姓博爾濟吉特氏,名那木鐘,原是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的囊囊福晉,林丹汗西逃身死後,她在天聰九年(1635年)五月二十七日,前來 降附後金。皇太極隨即於同年七月將她納入後宮。皇太極娶那木鐘時還有一段小的曲折。當那木鐘來降附時,貝勒阿巴泰等多人因為她是“察哈爾汗多羅大福晉”, 請皇太極“納之”為妃。皇太極以“先已納一福晉(即下文要提到的東次宮衍慶宮淑妃巴特瑪&S226;璪),今又納之,於理不宜”,而婉言拒之。皇 太極命兄長大貝勒代善娶她為妻,大貝勒借口“其貧而不娶”。諸貝勒再三堅請,認為這是“天賜”,不是“強娶”,皇太極這才同意。皇太極不僅娶了那木鐘,還 把她帶來的一個蒙古女兒收養在宮裡(《清史稿&S226;后妃傳》),後來又和那木鐘生了一個兒子博穆博果爾。這位博穆博果爾後來在順治朝留下一 段其愛妃同順治相戀的故事,我在下文會講到。皇太極逝世後,順治帝加封那木鐘為懿靖大貴妃,康熙十三年(1674年),那木鐘病死。她生下的林丹汗的遺腹 子阿布奈,娶了公主,並在額哲死後,承襲其爵位。她的孫子、阿布奈之子布爾尼,康熙時反叛,被平定,除爵。

皇太極“一後四妃”之謎

(4)東次宮衍慶宮淑妃: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巴特瑪&S226;璪,也曾是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的竇土門福晉。林丹汗死後,巴特 瑪&S226;璪於天聰八年(1634年)閏八月二十八日,率眾降附後金。第二天,大貝勒代善等舉行盛宴歡迎歸附的蒙古諸大臣。第三天,大貝勒代 善與眾和碩貝勒等上奏,請皇太極娶竇土門福晉為妃。《清太宗實錄》裡記載了這件事。最初,皇太極不從。代善等認為竇土門福晉“委身順運,異地來歸,其作合 實由於天,上若不納,得毋拂天意耶?……皇上修德行義,允符天道,故天於皇上,特加眷佑”,皇上恩澤娶她,群庶無不歡欣。皇太極猶豫三天,想到“行師時, 駐營納裡特河,曾有文雉,飛入御幄之祥。今福金來歸,顯系天意,於是意始定”。命希福、達雅齊前往迎娶。護送巴特瑪&S226;璪來的蒙古人聞訊 後,都高興地說:“皇上納之,則新附諸國與我等,皆不勝踴躍歡慶之至矣!”可見皇太極娶林丹汗的遺孀竇土門福晉,有著極大的政治意味。巴特 瑪&S226;璪嫁給皇太極時,有一個女兒,皇太極把她養在宮裡,就是《清史稿&S226;后妃傳》記載的“蒙古養女”。皇太極後命十四 弟多爾袞納娶衍慶宮淑妃的“蒙古養女”為福晉。

(5)西次宮永福宮莊妃: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塞桑的女兒,中宮皇后哲哲的侄女、關雎宮宸妃海蘭珠的妹妹。萬曆四十一年 (1613年)生,天命十年(1625年)與皇太極成婚,時年13歲,皇太極35歲。崇德三年(1638年),她為皇太極生了皇九子福臨,就是後來繼承大 清皇位的順治皇帝。布木布泰長得秀美,人很聰明,又知禮數,是皇太極后妃中最著名的,也是關係到清朝早期興亡的一個關鍵人物。莊妃在當初似乎不太得寵,皇 太極特別鍾愛的是莊妃的姐姐關雎宮宸妃海蘭珠。在皇太極死後的政治鬥爭中,莊妃發揮了調和矛盾、安定局勢的作用。在康熙帝繼承大位以及扳倒鰲拜集團的鬥爭 中,孝莊太后為清朝作出了守成兼創業的貢獻。她的歷史地位是受到後人肯定的。當然這位名人的傳聞也很多,如下嫁多爾袞、勸降洪承疇等,這些傳聞的真實性有 待考證,不過倒是充分反映了她的聰慧、和善、美麗、端莊。布木布泰死於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享年75歲。

娶蒙古族女子為福晉,皇太極並不是首創,他是繼承了父親努爾哈赤的做法。努爾哈赤有16位后妃,其中娶自蒙古科爾沁部的有兩人。萬曆四十年(1612 年),努爾哈赤娶蒙古科爾沁部貝勒明安之女,這是後金大汗與蒙古貝勒的第一次聯姻。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明安之弟孔果爾(一作洪果爾),又以其女 送給努爾哈赤為妻。這位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福晉,到康熙四年(1665年)才故去,是努爾哈赤后妃中年壽最高的一位。那麼,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為什麼在娶 后妃時對蒙古族女子情有獨鍾呢?這要從滿蒙政治因素去思考。

2.政治婚姻:

當時中國的政治舞臺上,有明朝、蒙古、滿洲三大政治勢力,明朝和滿洲是主要對手,而蒙古是雙方都必須爭取的政治力量。如果滿洲與蒙古聯盟,就形成滿、蒙兩 個拳頭打明朝的態勢;如果明朝與蒙古聯盟,就形成明、蒙兩個拳頭打滿洲的態勢。因此,滿洲要同明朝爭天下,關鍵問題之一就是要建立滿蒙聯盟。

有人說:滿洲與蒙古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努爾哈赤就曾經說過,明與蒙古仇讎也。明朝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滿洲要利用蒙古與明朝的歷史仇結,聯合蒙古各 部,共同對付明朝。有人說:滿洲與蒙古在生活、習俗、語言、宗教等方面,有共同或相似之處,這為滿蒙聯姻提供了方便的條件。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在清 初出現滿蒙聯姻的原因,我們還要從政治角度加以具體的分析。

皇太極的“一後四妃”,都姓博爾濟吉特氏,而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姓氏。所謂蒙古黃金家族,是指成吉思汗的後裔。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這個家族的歷 史。成吉思汗的後裔在他第十五世孫達延汗時有了大的發展。達延汗,名巴圖蒙克,6歲即汗位。他的父親巴延蒙克,和其叔滿都魯,結成聯盟。滿都魯即大汗位, 巴延蒙克為濟農(相當於輔政、副汗)。後來,因部族之間的紛爭,二人同敗,相繼而死。滿都魯汗的遺孀滿都海福晉扶立巴圖蒙克即汗位,尊稱達延汗,並同他結 婚。這年,一說滿都海福晉33歲,巴圖蒙克汗只有6歲。滿都海福晉輔佐年幼的達延汗,執掌政事,發誓報仇,維護黃金家族統治。滿都海福晉率軍出征,馳騁大 漠,打敗梟雄,消滅仇敵,鞏固統治。達延汗年長後,親自執政,厲行改革,強化汗權,重分領地。達延汗分封諸子,建左右兩翼六個萬戶——左翼三萬戶為察哈爾 萬戶、兀良哈萬戶和喀爾喀萬戶;右翼三萬戶為鄂爾多斯萬戶、土默特萬戶和永謝布(哈喇慎、阿蘇特)萬戶。左翼三萬戶由大汗直接統轄,大汗駐帳於察哈爾萬 戶;右翼三萬戶由濟農代表大汗進行管轄,濟農駐帳於鄂爾多斯萬戶。這成為後世蒙古各部落形成的起源,影響極為廣泛而深遠。達延汗為人“賢智卓越”(《李朝 成宗大王實錄》卷一七五),控弦十萬騎。一說他在位74年,享年80歲(《蒙古源流》卷六)。

明代後期蒙古已逐漸形成三大部:第一,漠西厄魯特蒙古,生活在蒙古草原西部直至準噶爾盆地一帶;第二,漠北喀爾喀蒙古,生活在貝加爾湖以南、河套以北;第 三,漠南蒙古,生活在蒙古草原東部、大漠以南。漠南蒙古夾在明朝與後金中間,因此後金最早同漠南蒙古發生政治聯繫和政治聯姻。努爾哈赤時期,重點與漠南蒙 古科爾沁部聯姻。蒙古科爾沁部,是達延汗分封左翼喀爾喀萬戶後裔。駐牧在嫩江流域,東鄰女真葉赫部,西界蒙古扎魯特部,南接蒙古內喀爾喀部,北臨嫩江上游 地區。

蒙古科爾沁部與女真建州部的關係,是從戰爭開始的。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科爾沁部貝勒明安率蒙古兵萬騎,參加以葉赫為首的九部聯軍,圍攻努爾哈赤 的建州部,在古勒山兵敗後尷尬地逃回。翌年,“北科爾沁部蒙古貝勒明安、喀爾喀五部貝勒老薩,始遣使通好”(《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這是科爾沁部初 次遣使建州。此後,“蒙古各部長遣使往來不絕”(《滿洲實錄》卷二)。科爾沁部雖遣使與建州和好,但並不認輸。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三月,建州兵往 攻烏拉部的宜罕山城,“科爾沁蒙古翁阿岱貝勒與烏拉布佔泰合兵”據守(《滿文老檔》卷一),科爾沁軍遙望建州兵強馬壯,自知力不能敵,便撤兵,求盟姻。努 爾哈赤不計較科爾沁以往動兵的舊惡。他說:“俗言:‘一朝為惡而有餘,終身為善而不足。’”(《滿洲實錄》卷三)同意與科爾沁棄舊怨,結姻盟。萬曆四十年 (1612年),努爾哈赤聞科爾沁貝勒明安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頗有丰姿,遣使欲娶之。明安貝勒遂絕先許之婿,送其女來”(《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二)。 努爾哈赤以禮親迎,大宴成婚。這是建州與科爾沁聯姻的開始。

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黃衣稱朕,科爾沁貝勒翁果岱之子奧巴(又作鄂巴)與努爾哈赤結盟。不久,奧巴親謁努爾哈赤,受封土謝圖汗,娶努爾哈赤養 女、侄子圖倫之女為妻。至此,蒙古科爾沁各部,全都歸附後金。《滿洲實錄》之“(喀爾喀蒙古)恩格德爾來上尊號”圖努爾哈赤自己娶了兩位科爾沁部的格格, 又給第八子皇太極娶了兩位科爾沁部的格格,第十二子阿濟格娶科爾沁部貝勒孔果爾的女兒為妻,第十四子多爾袞娶桑阿爾寨臺吉的女兒為妻。天命汗還以召見、賞 賚、賜宴等形式,撫綏科爾沁王公貴族。漠南蒙古科爾沁部成為後金的政治同盟和軍事支柱。努爾哈赤採用撫綏分化和武力征討的兩手政策,在蒙古科爾沁部取得完 全的成功。

皇太極時期,重點與漠南蒙古察哈爾部聯姻。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與天聰汗皇太極同歲。當時察哈爾部實力雄厚,其勢力範圍,東起遼東,西至洮河,擁有八大 部、二十四營,號稱四十萬蒙古。林丹汗有“帳房千餘”(《明神宗實錄》卷三七三),牧地遼闊,部眾繁衍,牧畜孳盛,兵強馬壯,自稱全蒙古大汗。林丹汗嘗 稱:“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邊止我一人。”(《崇禎長編》卷十一)因之,林丹汗希望恢復大元可汗的事業,南討明朝撫賞,東與後金爭雄,號令漠南蒙古。明朝 主要採取“以西虜制東夷”的策略,聯合林丹汗,共同抵禦後金。林丹汗接受明朝撫賞,妨礙後金攻明。後金為對抗明朝,必須先徵撫察哈爾林丹汗。皇太極即位 後,西向三次用兵,其主要目標是察哈爾部林丹汗。天聰八年即崇禎七年(1634年),林丹汗兵敗,逃至青海打草灘,患疾而死。天聰九年即崇禎八年 (1635年),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統軍三徵察哈爾部。多爾袞等師至黃河以西托里圖地方,遇到林丹汗遺孀蘇泰太后及其子額哲大營。蘇泰太后是葉赫貝勒金臺什 的孫女,金臺什同皇太極則是姑表兄弟。這次出兵,多爾袞將蘇泰太后之弟南禇帶在行營中。他將南禇派往蘇泰太后營帳,去見其姐蘇泰太后及外甥額哲。蘇泰太后 慟哭而出,與其弟抱見。於是,蘇泰太后令子額哲率眾出降。

林丹汗有遺孀“八大福晉”,分別代表著八支力量。為了妥善安置這些蒙古部落,皇太極娶了囊囊福晉和竇土門福晉,鄭親王濟爾哈朗娶了蘇泰太后,長子豪格娶了 伯奇福晉,七兄阿巴泰娶了俄爾哲圖福晉。此外,二兄代善娶了林丹汗之妹泰松公主,皇太極的女兒馬喀塔下嫁林丹汗的兒子額哲,多爾袞娶了竇土門福晉的蒙古養 女(一說是林丹汗的遺腹女),等等。滿洲宗室同察哈爾部聯姻,從而構成錯綜複雜的姻盟關係。這樣,皇太極採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謀略,通過軍事、政 治和姻盟等手段,征服了蒙古察哈爾部。漠南蒙古,歸於一統。不難看出,皇太極的“一後四妃”,雖然不能完全排除感情因素,但基本上是政治婚姻。他通過“一 後四妃”,與蒙古科爾沁部、察哈爾部聯姻,化敵為友,化仇為親,有效地促進了清初事業的發展。

3.百年影響:

從努爾哈赤開始、皇太極繼承並發展的滿蒙聯姻,對清朝前期乃至整個清朝歷史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天命朝。努爾哈赤要對付明朝,光靠女真—滿洲的力量是不夠的。它首先要同蒙古聯盟。努爾哈赤興起時,蒙古各部首領視之為仇敵。科爾沁貝勒明安出兵參加九部 聯軍之戰就是一個例證。此戰之後,雙方態度都有所轉變。先是通婚,繼是通使,再是結盟,復是設旗,後是重教。蒙古科爾沁部,由原來建州的敵人而成為滿洲的 朋友。努爾哈赤通過與蒙古科爾沁部聯姻,在蒙古各部整體鏈條上,打開一個化敵為友的缺口。蒙古八旗就是從科爾沁部開始建立的。

天聰朝。皇太極繼續其父同蒙古聯姻的政策。這個時期,皇太極的妻子不僅有科爾沁部人,而且有察哈爾部人。此外,皇太極的兩個幼弟:多爾袞娶蒙古科爾沁部莽古思之妹為妻,多鐸娶莽古思之女為妻。這表明漠南蒙古同滿洲結成了政治—軍事的聯盟。

崇德朝。皇太極通過冊封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為“一後四妃”,使得滿蒙聯姻達到清朝史、中華史的頂峰。皇太極和皇后的長女溫莊固倫長公主馬喀塔嫁給林丹汗之子 額哲作妻子。在皇太極登極大典上,額哲用蒙古文宣讀表文,承認皇太極不僅是滿洲人的皇帝,而且是蒙古人的皇帝。後來睿親王多爾袞成為衍慶宮淑妃即林丹汗遺 孀竇土門福晉的姑爺。此外,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分封國舅巴達禮為和碩土謝圖親王,國舅吳克善為和碩卓禮克圖親王,固倫額駙額哲為和碩親王,布 塔齊為多羅扎薩克郡王、滿珠習禮為多羅巴圖魯郡王等。翌年又封莽古思為和碩福親王、莽古思大福晉為和碩福妃。

順治朝。順治帝的19位后妃中,竟有6位蒙古后妃。其中有: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後降為靜妃),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及其妹淑惠妃博爾濟吉特氏,還有恭靖妃浩齊特博爾濟吉特氏、端順妃阿巴垓博爾濟吉特氏、悼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

康熙朝。康熙帝的40位后妃中,有宣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和慧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2人。但是,康熙帝先後有四位皇后(包括後來追封的),沒有一位蒙古博爾濟吉特氏。

爾後,雍正帝9位后妃中,沒有蒙古后妃;乾隆帝29位后妃中,只有一位豫妃是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嘉慶帝15位后妃中沒有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后妃;道光帝20 位后妃中,只有一位孝靜成皇后是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均沒有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后妃。據《清朝滿蒙聯姻研究》一書統計:清朝 296年間,滿蒙宗室聯姻86次。我初步統計,清帝蒙古后妃:太祖朝2人、太宗朝7人、順治朝6人、康熙朝2人、道光朝1人,共計18人,且清太宗的一後 四妃、順治帝的二後四妃,均出自蒙古博爾濟吉特氏一門。上述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乾隆、道光七朝中,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共有皇后5人、皇妃13 人,其中主要出自科爾沁部。有清一代帝王多從蒙古科爾沁部娶納后妃,清室公主也多有嫁給科爾沁王公的。在所有來自科爾沁的清初后妃中,以清太宗皇太極的孝 莊文皇后最為傑出,她歷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對清朝興起與強盛作出重大的貢獻。

皇太極“一後四妃”之謎

可以看出,上述努爾哈赤的滿蒙聯姻不同於漢朝的公主下嫁,而是互為親家。正如乾隆帝后來在詩中所說:“塞牧雖稱遠,姻盟向最親。”蒙古問題曾經困擾明朝二 百多年,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清朝採取聯姻、會盟、賞賜、編旗、朝覲、賑濟、圍獵、重教等多種手段,使蒙古問題得以解決。蒙古不僅成為清朝的柱石,而且成為 北方抵禦外敵侵犯的長城。正如康熙皇帝所言:“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清聖祖實錄》卷一五 一)蒙古由明代北部的民族邊患,變為清代北國的民族長城。總之,皇太極繼承併發揚努爾哈赤滿蒙聯姻的政策,通過滿蒙聯姻——血緣與宗族的紐帶,加強滿蒙聯 盟——政治與軍事的聯盟。這是清朝興起與強盛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皇太極“一後四妃”皆為蒙古博爾濟吉特氏之謎的一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