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那苦澀的10年…………

海南,那苦澀的10年…………

海南老照片 圖/網絡

如果將1988年以來海南經濟增速串聯起來,可以清晰地看出,1992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那一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那一年,中央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那一年,海南GDP增長41.5%,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25%;那一年,“要掙錢、到海南,要發財、炒樓花”悄然流傳……投機者蜂擁而至,搞批文買地,650萬人的海南島上遍佈兩萬多家房地產公司,房價高達7500元/平方米,海南房地產發展嚴重畸形。1993年,房地產泡沫破滅,曇花一現的“輝煌”終結,留下的是1600多萬平方米的“爛尾樓”和18834公頃閒置土地,隨後海南進入長達十年之久的調整期,直到2002年左右國際旅遊島概念萌芽,海南才逐步迴歸人們的視野。

海南,那苦澀的10年…………

這十年,之於全國,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十年,全國GDP年均增長9.8%,珠三角如日中天,長三角方興未艾,環渤海呼之欲出;之於廣東,是經濟迅猛發展的十年,GDP年均增長13.5%,騰籠換鳥,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之於上海,則是改革開放後經濟再次起飛的十年,GDP年均增長12.3%,浦東開放開發如火如荼,國際金融中心雛形已現;之於同為經濟特區的深圳,乃是黃金十年,GDP年均增長19.4%,經濟特區由開創階段進入增創新優勢階段;而之於全國最年輕的省份、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則是錯失發展機遇的十年,是消化冒進苦果的十年,是痛定思痛迷茫的十年。

十年之鑑,讓我們意識到發展要靠日積月累而非一夜暴富。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建省初期的海南,一窮二白、基礎薄弱,脫離實體經濟的房地產一哄而起,炒房客一湧而上,帶來一時虛假的繁榮。隨之是經濟增長的“斷崖式”下跌,從1992年的41.5%降至1995年的3.8%,從波峰到谷底,大起大落,短短几年濃縮了許多國家和地區幾十年甚至是一個世紀才得以經歷的機遇、矛盾與衝突。“一夜暴富”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沒有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的積累,經濟社會發展絕對不會有質的變化,慢不可怕,怕的是大起大落的經濟“硬著陸”。

十年之鑑,讓我們意識到發展要靠實體產業支撐而非空心的房地產。一個地區的發展,靠的是產業的培育,沒有產業支撐的增長都是空談。1992年,海口市在建人均住房面積已達50多平方米,而同期北京人均住房面積才7平方米,正處於打基礎階段的海南人均住房面積竟是北京的7倍之多,這種嚴重脫離經濟發展規律的房地產繁榮假象,如空中樓閣,必不持久。隨之而來的那場泡沫告訴我們,單純的房地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脫離生產性產業發展的基礎、缺乏生產性產業經濟支撐的空心房地產,旅遊也好,工業也罷,我們需要培育生產性、有持續稅源、對海南發展具有長遠影響的重點支柱產業,實現經濟社會的穩步強健發展,而非“上躥下跳”式的起起伏伏。

十年之鑑,讓我們意識到發展要靠實實在在的投資而非急功近利的投機。房地產泡沫留給我們的,是浮躁的投機心態,是“空手套白狼”“一夜成為百萬富翁”的僥倖心理,是熱衷於投機性的短期炒作,真正的投資已蕩然無存。之後十年(1993—2002)全省累計完成投資1959.45億元,不及2017年投資額的一半,“九五”期間全省投資甚至出現負增長,5年年均增長-1%。慘痛的數據讓我們更加強烈地意識到,投機不僅危害當下發展,且後患無窮,投資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源動力,抓經濟建設、抓社會發展就要抓能長遠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的一個個具體的投資項目。

十年之鑑,讓我們意識到發展要靠全面系統地改革而非個別領域“突飛冒進”。特區的生命在於改革,特區的使命也在於改革。海南歷來就是全國改革開放的重點區域,卻因浮躁冒進,急於將中央賦予的優惠政策轉化為真金白銀,出現了轟動全國的走私汽車風波;股份制改革因缺乏基礎和經驗而出現很多不規範問題,“瓊民源”成為我國證券市場最嚴重的欺詐案件之一。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改革不是“突飛冒進”,不能一蹴而就,必須立足實際,深刻領會並準確把握中央政策意圖,加強地方改革的頂層設計,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從制度、決策等層面規劃好改革路線圖,四梁八柱統籌推進,真正激發經濟和社會的活力。

注: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南海一粟”,該文發表於4月8日,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之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