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約酒之——古代國宴酒文化

中國人的字典裡什麼都離不開酒字。大到國家元首,小到平民百姓。今天就帶大家瞭解一下我國古代的國宴文化。

一起約酒之——古代國宴酒文化

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為了慶祝盛大節日或招待使臣而舉行的宴會叫國宴。國宴的外事氣氛莊重而熱烈。古代國宴常常設置鐘鼓之樂,詩歌舞蹈,渲染歡騰熱鬧的宴席氣氛,表現中華泱泱大國的博大氣勢和風範。

所謂的國宴就是是國家元首或政府為招待國賓、其他貴賓或在重要節日為招待各界人士而舉行的正式宴會,而在封建社會,國宴又有這很多特殊形式,有的用來慰問使節,而有的用來犒勞將士。

酺宴

古代法律上禁止聚眾飲酒,聚飲往往要得到帝王的詔許。酺宴因此成為帝王頤養天下、佈施皇恩的一種政治懷柔手段,酺宴一般在改元換代、皇宮大事、天下大事、天垂吉相等情況下舉行,規模較大,短則賜酺一日,長則大酺七八日。

醣宴

醣宴又作“賜醋”。指舊時皇帝下詔特許臣民聚飲之宴。始於秦代。秦律:三人以上聚飲則罰金;朝廷若有慶祝之事,特許臣民聚飲,稱賜醋。後歷代王朝,遇新皇帝登位、帝后生日、豐收、平定叛亂等國之大慶事,常行此宴之舉。

一起約酒之——古代國宴酒文化

鳴玉宴

鳴玉宴是春秋時晉定公為招待楚大夫而舉行的宴會。宴中趙簡子鳴佩玉為禮,故稱鳴玉宴。《國語·楚語下》:“王孫圉聘於晉,定公饗之,趙簡子鳴玉以相。”三國吳韋昭注“鳴玉,鳴其佩玉以相禮也。”

出師宴

出師宴也是軍宴之一,出師的飲酒風習,在中國已延續幾千年。曹操定漢中後,分兵去救合肥。東吳趁曹軍紮營未定,急派甘寧領兵劫寨。為鼓士氣,吳王孫權親賜美酒50瓶。大將甘寧先用銀碗斟酒自飲兩碗,然後對眾將士說:“今晚奉命劫營,請諸公滿飲一觴,努力向前!”說罷又同諸將士共飲,直到酒盡食絕。結果將士們無不奮力殺敵,曹軍望風而逃。

南宋國宴

南宋時期,宋金對峙,兩國使節經常往來,宋在臨安(今杭州)皇宮集英殿上為金使舉辦禮節性宴會。該宴在菜點鋪排上,較注意北方遊牧民族的食性。宋陸游《老學庵筆記》:

集英殿宴金國人使,九盞:第一肉鹹鼓,第二爆肉只下角子,第三蓮花肉拍餅骨頭,第四白肉胡餅,第五群仙炙、太平畢羅,第六假圓魚,第七奈花索粉,第八假鯊魚,第九水飯鹹鼓旋蚱瓜姜。看食、棗錮子、髓餅、自胡餅、環餅。

皇帝與國宴

皇帝作為專制主義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一舉一動,包括飲酒吃飯,都是政治生活的大事,是關係到國家盛衰存亡的特殊標誌,道教稱神仙宴會為“玄”,也被借指御宴。御宴常常是帝王特賜的,分為“內宴”、“曲宴”、“朝宴”、“買宴”等。“內宴”是皇帝名義主辦,皇宮承辦,皇帝在皇宮內為內外大臣設的酒宴。“曲宴”也稱“內燕”,由皇宮特召宮人辦的酒宴。“朝宴”是君臣之間在朝廷大禮時的酒宴。“買宴”是皇帝主辦,群臣贊助的御宴。此外還有聘禮之宴等。

一起約酒之——古代國宴酒文化

凡禮必有宴,軍中有軍禮,也必有軍宴。軍旅出征前祭旗,飲酒;戰前有犒宴,戰後有賞宴,平時有軍幕之宴,豐富士兵們的生活。政府首腦們非常重視軍事,常常親臨軍中,賜以軍宴,如軍事演兵,執政黨駕臨檢閱,賜官兵大酺;軍士出征,皇帝駕臨餞,謂之“臨餞”,以壯行色;凱旋班師,皇帝駕臨慶賀,賜慶功宴。

總之,酒在國家政治,軍事上都是很強有力的交際工具之一。在這裡,酒桌文化很廣,廣到可以籠絡一個國家甚至一個世界的人心。所以,如果有什麼頭疼的問題,關係,客戶,不如酒桌上聚聚,說不定小小酒桌會影響你大大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