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西遊:原著?創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場西遊

如果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西方人對經典的品讀,那麼“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場西遊”則是中國人對經典的回味。


西遊這麼火,你真的完整讀過《西遊記》嗎?

梁宏達先生在一次節目中談到:“所謂經典,就是人人覺得自己讀過,而實際上沒有讀過,或者起碼沒有認真讀過的東西。”(原話是馬克吐溫的“所謂經典,就是大家都認為應該讀而沒有讀的東西”)。這句話用在《西遊記》上最恰當不過。

縱觀四大名著,軍事迷歷史迷喜歡《三國》《水滸》,普通大眾則更加熟悉《紅樓夢》與《西遊記》。為此,筆者隨機抽取50人做了一份調查問卷,其中問題“你認為四大名著寫得最好的是”的結果是:50%的人選擇了《紅樓夢》《西遊記》,30%的人認為無法比較,剩餘20%的人選擇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然而更具有現實意味的是,並沒有多少人完整讀過《紅樓夢》和《西遊記》,那麼為什麼有將近一半人覺得這兩本書寫的好呢?

閒話西遊:原著?創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場西遊

大家對《西遊記》耳熟能詳

閒話西遊:原著?創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場西遊

可以看出一半人覺得《西遊記》《紅樓夢》寫得好

答案毋庸置疑是宣傳作用,《紅樓夢》發展成“紅學”流派,胡適、俞平伯、周汝昌等諸位大家討論得滔滔不絕,更有張愛玲“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的人生三恨名言,使得《紅樓夢》這部大作如雷貫耳,好像是個中國人都能信口說上幾段。然而捫心自問,你是否真的能說出“金陵十二釵”的名字?與《紅樓夢》相反,《西遊記》的宣傳則完全是影視化通俗化的,幾乎沒有多少講《西遊記》的學者,而由《西遊記》改編的影視作品,其數量則讓《紅樓夢》望塵莫及,光是孫悟空的形象,就有十幾種:

閒話西遊:原著?創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場西遊

1964年動畫片《大鬧天空》可謂一代經典

而大眾最熟悉的,則是86版六小齡童老師飾演的猴王孫悟空。

閒話西遊:原著?創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場西遊

這個美猴王英俊瀟灑

這版每年暑期檔必備的《西遊記》,同時也是許多人覺得很熟悉《西遊記》而實際沒讀過的“罪魁禍首”。這在多媒體傳播信息的當代並不少見,就像沒有多少人研究過《論語》《三國志》《清史稿》,卻知道于丹、易中天、紀連海一樣。

周星馳西遊系列作品,是創新?還是不尊重原著?

星爺可謂是當之無愧的資深西遊迷,以星式喜劇的表達形式拍攝了一系列西遊作品:《月光寶盒》《大聖娶親》《情癲大聖》《降魔篇》《伏妖篇》在顛覆傳統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少深情內容,譬如這句經典臺詞:

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我卻沒有珍惜,直到失去才追悔莫及。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的話,我一定會對那女孩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段愛情前加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

閒話西遊:原著?創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場西遊

星式喜劇的經典角色至尊寶

這曾經是多少中二少年摘抄在情書中的句子姑且不論,單說對這種“創新”發表質疑的人數量不少,其中針鋒相對的則是六小齡童老師。

在頭條搜索六小齡童語錄,可以看到大部分是對周星馳西遊系列的抨擊:

一個民族要是沒有自己的文化那是很可怕的,有了自己的文化不去宏揚那是很可悲的,有了自己的文化,我們的國人還去惡搞的話那就很可恥了。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

類似《大話西遊》這樣的作品,到底是創新,還是不尊重原著?這個話題一直以來都爭論不休,有人支持六小齡童老師,讚揚老師維護中華傳統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老藝術家;有人力挺周星馳,覺得這是以另一種形式發揚西遊文化,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文化只有創新才能流傳下去。

閒話西遊:原著?創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場西遊

妖王孫悟空與86版《美猴王》形成鮮明對比

其實每部西遊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有所創新,86版也不例外,比如原著中大鬧天宮時孫悟空並沒有把玉帝打到桌子底下,唐僧對女兒國國王也沒有“鴛鴦雙棲蝶雙飛”的情愫,並且由於經費和技術問題,該版西遊記也省略了不少精彩情節。所以,一定程度上的創新必然會違背原著,“不尊重原著”的界限其實很模糊。

閒話西遊:原著?創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場西遊

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現在看來,這句歌詞充滿叛逆

歷史上創新《西遊記》的有很多,甚至連我們所謂的原著(即百回本西遊記)也是其他版本的創新。

歷史上,《西遊記》到底有沒有原著?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這一事實尚存疑點,坊間印刷的《西遊記》並沒有註明作者,甚至一度有人認為作者是道長丘處機(他寫過一本《長春道人西遊記》)。清朝人吳玉搢最先提出吳承恩說,後來經胡適與魯迅考證承認後便成了定論,不過他們考證的證據僅僅是一本地方誌上寫著吳承恩著有《西遊記》,到底該《西遊記》是否為小說《西遊記》則不能確定。

如果非要給《西遊記》找出最樸素最靠譜的原著,那無疑是陳玄奘法師的弟子們所寫的《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了。根據這兩本書,民間便有了許多三藏法師和石猴的故事腳本。

閒話西遊:原著?創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場西遊

《大唐西域記》玄奘口述,辯機撰寫

這些腳本大致分為前傳和後續兩部分。

前傳的代表有明朝楊致和的《西遊記傳》和朱鼎臣的《唐三藏西遊釋厄傳》,這兩本書與現行本《西遊記》孰先孰後,沒有定論。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推斷吳承恩的《西遊記》是在楊致和《西遊記傳》基礎上採取雜劇、傳奇的故事寫成的,而現在通行的文學史則認為楊本是吳本的壓縮刪略版。總之,這兩本書故事情節大致和《西遊記》相當,不過是描寫粗略、篇幅短小而已。

後傳則比較有趣,代表作有《後西遊記》《續西遊記》《西遊補》等。

《後西遊記》講述唐憲宗年間,陳玄奘取回的三藏真經被貪僧歪解,藉機騙取錢財,於是如來封了經文,令唐僧找到正僧大顛,收了孫小聖、朱一戒、沙彌三徒弟去西天取正解,普度眾生,終成正果。全書共四十回。

《續西遊記》又叫《東歸記》,大旨為:孫行者西遊取經時,多謀善變,機心太重,心生一切魔生,故歸途遇種種妖怪;唐僧與八戒偶不降伏自心,變幻亦隨;金箍棒、釘鈀、寶杖皆收繳佛庫,三眾赤手空拳,幸有靈虛子、比邱僧奉佛命暗中保護,得以化險為夷。全書共一百回。

閒話西遊:原著?創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場西遊

這版孫悟空被網友戲稱為“面癱”

《西遊補》補入《西遊記》“三調芭蕉扇”後,孫悟空被鯖魚精所迷,撞入了小月王幻化的“青青世界”,在其中往返奔走,上下探索,時而穿越古代,時而跨入未來,見項羽,審秦檜……最後受到空虛主人的呼喚,走出青青世界,消滅妖怪。全書共十六回。

綜上所述,吳承恩本《西遊記》並不是原著,相反它只是諸多對西遊文化進行創新的作品之一,並且是最優秀的創新作品,在它之後也不乏創新之作。

《後西遊記》雖不如《西遊記》文采飛揚,但其中對明朝市井社會的描繪諷刺卻惟妙惟肖,頗有歷史價值。另一部《西遊補》無論是文筆還是奇幻色彩,絲毫不輸《西遊記》,魯迅先生也給予了肯定的評價。

閒話西遊:原著?創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場西遊

《西遊記》原文中,悟空打扮像個頭陀,所以唐僧給他起名行者

以史為鑑,我們可以知道,文化的流動在於創新,而包容可以為文化創新提供更好的條件。時間的大浪最終淘洗剩下的,便是經典,就像吳本《西遊記》一樣。然而無論時光如何流轉,影視如何改編,最終我們都需要讀一讀吳承恩的那本《西遊記》,因為它確實是中華文化的經典。

那麼,吳承恩本《西遊記》好在哪裡?

錢鍾書先生在《中國文學小史序論》講到:“凡作品之文學價值越高,承認之人不必愈眾,而所以承認之故必愈繁。”《西遊記》的價值正在於此,有人覺得它在談禪講道,有人覺得它在勸學勸善,有人覺得它在反抗封建,有人覺得它在表彰勵志,種種原因不一而足,正應了錢鍾書先生這句話。

閒話西遊:原著?創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場西遊

據說孫悟空墓位於福建寶山主峰南天門後雙聖廟內

西遊文化實際上是大眾創作文化,吳承恩(姑且認為是現行本作者)則是大眾文化的集大成者,被魯迅先生稱為“通才”。他創作的《西遊記》裡處處體現中國文化的“世故人情”,同時也加入許多頗具靈性的民間文學,舉幾個例子一起來體會:

《西遊記》六十一回三調芭蕉扇,悟空沒借到扇子,八戒道:“這正是俗語云:‘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湯裡來,水裡去’。如今難得扇子,如何保得師父過山?且回去,轉路走他娘罷。”一句俗語,八戒的呆子性格體現無餘。

《西遊記》七十五回獅駝洞附近,悟空邀請八戒一起除妖,說道:“兄弟,你雖無甚本事,好道也是個人。俗雲‘放屁添風’,你也可壯我些膽氣。”這句俗語誇張效果要比曹子建的“揮淚增河”更加生動。

這些俗語在正統文學中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吳承恩將其融入到《西遊記》中,天衣無縫,為我們體會理解當時民俗文化提供了方便。

歸根結底,西遊文化是大眾文化,從大眾中來,就要到大眾中去

前面說過,《西遊記》的創作是大眾創作,而它的影響也必將散播到大眾中去。

在古代,西遊文化散播到大眾中的表現是賽社火時的孫悟空像,以及不同地域有齊天大聖廟(《艮齋雜說》《雲南驛程記》《瞥記》《聊齋志異》皆有記載)。而到現代,則剔除了迷信部分,更多地是文化上的創作,無論是六小齡童老師的《西遊記》,或是動畫片《大鬧天空》,還是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以及最近的國漫《大聖歸來》,都是西遊文化普及大眾的證明。

閒話西遊:原著?創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場西遊

易中天老師將《西遊記》稱作大話《大唐西域記》

所以我們應該以更包容的眼光審視西遊迷們一次又一次的創作,同時也別忘了一定要去讀吳承恩的那本《西遊記》,因為它畢竟經住了時間的考驗,是中華文化的一顆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