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西游:原著?创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西游

如果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西方人对经典的品读,那么“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场西游”则是中国人对经典的回味。


西游这么火,你真的完整读过《西游记》吗?

梁宏达先生在一次节目中谈到:“所谓经典,就是人人觉得自己读过,而实际上没有读过,或者起码没有认真读过的东西。”(原话是马克吐温的“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这句话用在《西游记》上最恰当不过。

纵观四大名著,军事迷历史迷喜欢《三国》《水浒》,普通大众则更加熟悉《红楼梦》与《西游记》。为此,笔者随机抽取50人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其中问题“你认为四大名著写得最好的是”的结果是:50%的人选择了《红楼梦》《西游记》,30%的人认为无法比较,剩余20%的人选择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然而更具有现实意味的是,并没有多少人完整读过《红楼梦》和《西游记》,那么为什么有将近一半人觉得这两本书写的好呢?

闲话西游:原著?创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西游

大家对《西游记》耳熟能详

闲话西游:原著?创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西游

可以看出一半人觉得《西游记》《红楼梦》写得好

答案毋庸置疑是宣传作用,《红楼梦》发展成“红学”流派,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诸位大家讨论得滔滔不绝,更有张爱玲“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的人生三恨名言,使得《红楼梦》这部大作如雷贯耳,好像是个中国人都能信口说上几段。然而扪心自问,你是否真的能说出“金陵十二钗”的名字?与《红楼梦》相反,《西游记》的宣传则完全是影视化通俗化的,几乎没有多少讲《西游记》的学者,而由《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其数量则让《红楼梦》望尘莫及,光是孙悟空的形象,就有十几种:

闲话西游:原著?创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西游

1964年动画片《大闹天空》可谓一代经典

而大众最熟悉的,则是86版六小龄童老师饰演的猴王孙悟空。

闲话西游:原著?创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西游

这个美猴王英俊潇洒

这版每年暑期档必备的《西游记》,同时也是许多人觉得很熟悉《西游记》而实际没读过的“罪魁祸首”。这在多媒体传播信息的当代并不少见,就像没有多少人研究过《论语》《三国志》《清史稿》,却知道于丹、易中天、纪连海一样。

周星驰西游系列作品,是创新?还是不尊重原著?

星爷可谓是当之无愧的资深西游迷,以星式喜剧的表达形式拍摄了一系列西游作品:《月光宝盒》《大圣娶亲》《情癫大圣》《降魔篇》《伏妖篇》在颠覆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深情内容,譬如这句经典台词: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却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对那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段爱情前加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闲话西游:原著?创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西游

星式喜剧的经典角色至尊宝

这曾经是多少中二少年摘抄在情书中的句子姑且不论,单说对这种“创新”发表质疑的人数量不少,其中针锋相对的则是六小龄童老师。

在头条搜索六小龄童语录,可以看到大部分是对周星驰西游系列的抨击:

一个民族要是没有自己的文化那是很可怕的,有了自己的文化不去宏扬那是很可悲的,有了自己的文化,我们的国人还去恶搞的话那就很可耻了。

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类似《大话西游》这样的作品,到底是创新,还是不尊重原著?这个话题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有人支持六小龄童老师,赞扬老师维护中华传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老艺术家;有人力挺周星驰,觉得这是以另一种形式发扬西游文化,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文化只有创新才能流传下去。

闲话西游:原著?创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西游

妖王孙悟空与86版《美猴王》形成鲜明对比

其实每部西游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有所创新,86版也不例外,比如原著中大闹天宫时孙悟空并没有把玉帝打到桌子底下,唐僧对女儿国国王也没有“鸳鸯双栖蝶双飞”的情愫,并且由于经费和技术问题,该版西游记也省略了不少精彩情节。所以,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必然会违背原著,“不尊重原著”的界限其实很模糊。

闲话西游:原著?创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西游

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现在看来,这句歌词充满叛逆

历史上创新《西游记》的有很多,甚至连我们所谓的原著(即百回本西游记)也是其他版本的创新。

历史上,《西游记》到底有没有原著?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这一事实尚存疑点,坊间印刷的《西游记》并没有注明作者,甚至一度有人认为作者是道长丘处机(他写过一本《长春道人西游记》)。清朝人吴玉搢最先提出吴承恩说,后来经胡适与鲁迅考证承认后便成了定论,不过他们考证的证据仅仅是一本地方志上写着吴承恩著有《西游记》,到底该《西游记》是否为小说《西游记》则不能确定。

如果非要给《西游记》找出最朴素最靠谱的原著,那无疑是陈玄奘法师的弟子们所写的《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了。根据这两本书,民间便有了许多三藏法师和石猴的故事脚本。

闲话西游:原著?创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西游

《大唐西域记》玄奘口述,辩机撰写

这些脚本大致分为前传和后续两部分。

前传的代表有明朝杨致和的《西游记传》和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这两本书与现行本《西游记》孰先孰后,没有定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推断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在杨致和《西游记传》基础上采取杂剧、传奇的故事写成的,而现在通行的文学史则认为杨本是吴本的压缩删略版。总之,这两本书故事情节大致和《西游记》相当,不过是描写粗略、篇幅短小而已。

后传则比较有趣,代表作有《后西游记》《续西游记》《西游补》等。

《后西游记》讲述唐宪宗年间,陈玄奘取回的三藏真经被贪僧歪解,借机骗取钱财,于是如来封了经文,令唐僧找到正僧大颠,收了孙小圣、朱一戒、沙弥三徒弟去西天取正解,普度众生,终成正果。全书共四十回。

《续西游记》又叫《东归记》,大旨为:孙行者西游取经时,多谋善变,机心太重,心生一切魔生,故归途遇种种妖怪;唐僧与八戒偶不降伏自心,变幻亦随;金箍棒、钉钯、宝杖皆收缴佛库,三众赤手空拳,幸有灵虚子、比邱僧奉佛命暗中保护,得以化险为夷。全书共一百回。

闲话西游:原著?创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西游

这版孙悟空被网友戏称为“面瘫”

《西游补》补入《西游记》“三调芭蕉扇”后,孙悟空被鲭鱼精所迷,撞入了小月王幻化的“青青世界”,在其中往返奔走,上下探索,时而穿越古代,时而跨入未来,见项羽,审秦桧……最后受到空虚主人的呼唤,走出青青世界,消灭妖怪。全书共十六回。

综上所述,吴承恩本《西游记》并不是原著,相反它只是诸多对西游文化进行创新的作品之一,并且是最优秀的创新作品,在它之后也不乏创新之作。

《后西游记》虽不如《西游记》文采飞扬,但其中对明朝市井社会的描绘讽刺却惟妙惟肖,颇有历史价值。另一部《西游补》无论是文笔还是奇幻色彩,丝毫不输《西游记》,鲁迅先生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闲话西游:原著?创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西游

《西游记》原文中,悟空打扮像个头陀,所以唐僧给他起名行者

以史为鉴,我们可以知道,文化的流动在于创新,而包容可以为文化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时间的大浪最终淘洗剩下的,便是经典,就像吴本《西游记》一样。然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影视如何改编,最终我们都需要读一读吴承恩的那本《西游记》,因为它确实是中华文化的经典。

那么,吴承恩本《西游记》好在哪里?

钱钟书先生在《中国文学小史序论》讲到:“凡作品之文学价值越高,承认之人不必愈众,而所以承认之故必愈繁。”《西游记》的价值正在于此,有人觉得它在谈禅讲道,有人觉得它在劝学劝善,有人觉得它在反抗封建,有人觉得它在表彰励志,种种原因不一而足,正应了钱钟书先生这句话。

闲话西游:原著?创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西游

据说孙悟空墓位于福建宝山主峰南天门后双圣庙内

西游文化实际上是大众创作文化,吴承恩(姑且认为是现行本作者)则是大众文化的集大成者,被鲁迅先生称为“通才”。他创作的《西游记》里处处体现中国文化的“世故人情”,同时也加入许多颇具灵性的民间文学,举几个例子一起来体会:

《西游记》六十一回三调芭蕉扇,悟空没借到扇子,八戒道:“这正是俗语云:‘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如今难得扇子,如何保得师父过山?且回去,转路走他娘罢。”一句俗语,八戒的呆子性格体现无余。

《西游记》七十五回狮驼洞附近,悟空邀请八戒一起除妖,说道:“兄弟,你虽无甚本事,好道也是个人。俗云‘放屁添风’,你也可壮我些胆气。”这句俗语夸张效果要比曹子建的“挥泪增河”更加生动。

这些俗语在正统文学中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吴承恩将其融入到《西游记》中,天衣无缝,为我们体会理解当时民俗文化提供了方便。

归根结底,西游文化是大众文化,从大众中来,就要到大众中去

前面说过,《西游记》的创作是大众创作,而它的影响也必将散播到大众中去。

在古代,西游文化散播到大众中的表现是赛社火时的孙悟空像,以及不同地域有齐天大圣庙(《艮斋杂说》《云南驿程记》《瞥记》《聊斋志异》皆有记载)。而到现代,则剔除了迷信部分,更多地是文化上的创作,无论是六小龄童老师的《西游记》,或是动画片《大闹天空》,还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以及最近的国漫《大圣归来》,都是西游文化普及大众的证明。

闲话西游:原著?创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西游

易中天老师将《西游记》称作大话《大唐西域记》

所以我们应该以更包容的眼光审视西游迷们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同时也别忘了一定要去读吴承恩的那本《西游记》,因为它毕竟经住了时间的考验,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瑰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