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项羽没听到“四面楚歌”,历史会改写吗?

公元202年,楚汉战争已陷入胶着状态,楚军和汉军划分楚河汉界,互不侵犯。

然而,内强外实的刘邦在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下,背弃和约,向项羽发起了强大的反攻。

自从项羽手下的大将军龙且被韩信挑杀后,项羽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加上刘邦的背信弃义,项羽的军心已经受到了动摇。

然而,西楚霸王的气概让项羽置季布和钟离昧避其锋芒的建议于不顾,执意迎战刘邦、韩信和彭越的三路大军,被韩信布下的“十面埋伏”,团团围困于垓下,不得脱身。

假如项羽没听到“四面楚歌”,历史会改写吗?

为了从精神上彻底摧毁楚军的斗志,韩信不急于求战,而是传令三军,昼夜不停的大唱楚地民谣。

忧伤的楚民从四面八方不绝于耳的传来,令项羽阵营本就不稳的军心更加动摇。

英雄末路的项羽情绪崩溃,甚至在营帐内哀叹落泪。

陷在这样的情绪中,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的楚霸王,身边最终只剩下了28人。

项羽彻底心灰意冷,置乌江亭长劝他过江东的劝谏于不顾,自刎江边,将天下拱手送给了刘邦。

假如项羽没听到“四面楚歌”,历史会改写吗?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从楚汉争霸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一个人的成败与否,和他的接收系统和输出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音乐是一种能量,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设想一下,假如项羽没有听到这些楚歌,历史的格局是不是会就此改变?

答案是否定的!

项羽的失败早就有迹可循。他的接收系统没有问题,出问题的是他的解码系统。

史料记载,项羽从小跟着叔叔项梁生活,项梁为了侄子的教育问题操碎了心,因为项羽学什么都是三分钟热情。

面对项梁的指责不但不觉得羞愧,还说:读书能记得自己的姓名就够了,学剑也只能打一个人,没啥好学的,我想学那种放大招干翻很多人的本事。

可是当项梁教他兵法后,刚学了一点皮毛的项羽又不肯再学了。

乱世出英雄,心浮气躁的项羽竟然凭着好勇斗狠的性格和一点运气,成了闻名天下的西楚霸王。

然而,喜欢沽名钓誉的他,却缺乏长远的战略目光。

鸿门宴上,范增再三暗示,又让项庄舞剑,可拥盾而入的樊哙一番忽悠,不仅打消了项羽杀刘邦的念头,还让项羽觉得樊哙是条汉子。

假如项羽没听到“四面楚歌”,历史会改写吗?

刘邦放低身段,卑辞陈情,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项伯周旋,打消了项羽的杀心;樊哙义正言辞,使得项羽不愿意背上“人有大功而击之”的“不义”名声。

慕虚名而处实祸,项羽当断不断,放虎归山,为自己留下了祸根。

而这一切发生的根源,都在于项羽的人格发展不完整,不健全。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也说音乐可以使人“和敬,和亲,和顺”。

蔡元培在他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提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以审美、感性为特征的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以非语言性,非概念性和非视觉性,使个体在音乐提供的形态、情感意志体验的基础上,在与音乐的交流过程中,激发出精神创造力,对“完整人格”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使其不断发展。人格魅力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点

。它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很吸引人的力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给予人们的往往超过音乐本身。

假如项羽没有听到“四面楚歌”,历史的车轮依然会沿着既定的轨道滚滚向前,因为相比动不动就要把人煮了的楚霸王,偶尔骂两句脏话,却能心系苍生的中年大叔刘邦,有着无可比拟的人格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