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原是淮安民歌

“四面楚歌”原是淮安民歌

经20年系统地研究淮安地方史和中国秦汉史,专家断言,淮安的先民—淮夷,是中国历史的主创者之一;淮安的先秦史和秦汉史,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开端。

原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副校长、国学大师翦伯赞曾指出,中华民族早期的大融合主要以三个部族为核心,他们是黄帝族、炎帝族和夷族。

“四面楚歌”原是淮安民歌

专家经过进一步考证指出,夷族中最强大的淮夷,首领为个伯益,他既是凿井的发明者,又是弓箭的发明者,最后成了大禹治水的得力助手,被推为禹的接班人。但禹的儿子启废除“禅让制”,搞起了“世袭制”。为平息强大的淮夷的不满,启就将伯益的小儿子若木封在淮河流域,活动中心在淮安。因为古时侯“虎”、“楚”、“徐”三字的读音相同,淮夷的图腾为“虎”,又被称为“徐”,封国即为徐国。徐国一度成为东夷的首领,率东夷36国兵力打进中原,迫使周穆王承认他为东方盟主。后周穆王联合南部荆蛮(后来也称为楚、荆楚)骑兵偷袭徐国,徐王率民众退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东山后来便被叫作徐山。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禹贡》把泰山以南、淮河下游以北地域称作徐州,其依据也是由此而来。淮夷也被称为徐戎。之后楚汉相争,刘邦、项羽、韩信都是淮夷的后代,或者说都是淮楚人。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当是淮地民歌,项羽与虞姬生离死别时所唱的《垓下歌》、《和歌》也是淮地民歌。

“四面楚歌”原是淮安民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