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一首歌终结四年的楚汉之争


四面楚歌:一首歌终结四年的楚汉之争


四面楚歌,由历史典故而来的成语,在之后数千年历史中,无数次上演类似故事,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革命之所以能够战胜欧洲,全赖军队里的巴黎郊区居民。他们歌唱,那是他们的快乐……”在信息不通畅的年代,在打仗等于抢钱抢粮抢女人的年代,假如自己国人已经被俘获殆尽,意味着什么都很清楚,缺兵少粮的士兵,缩在被围困的城市或军营,明天可能还要继续面临恶战,对战场形势一无所知的士兵,一曲悲歌伴着凄冷的啸声从四面传来,和着凄婉的曲调和清冷的啸声,响彻在孤夜长空,散播谣言或者制造假象,动摇军心的作用显而易见。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当年项羽凭5万兵力巨鹿大战迫降秦军40万,曾用3万兵力击溃汉军56万,这些西楚将士们所向披靡,百战百胜,他们不怕金戈铁马,一曲楚歌击溃了内心柔软的地方,任由军队四散,项羽带领800骑兵突围,逃至乌江畔时只有28人,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楚汉争霸多年后划上句号,中国进入大一统的稳定时期。

四面楚歌:一首歌终结四年的楚汉之争


项羽的悲壮命运从秦灭亡时就开始了,按照楚怀王的约定,最先入关的刘邦应该做关中王,项羽擅作主张,把刘邦封到了偏僻荒蛮的巴蜀和汉中,这是当时的流放之地,愤懑不平的刘邦,造反只是时间问题。关中地区错误的封给了三秦降将,他们最大功劳就是投降,但手下士兵血流成河被活埋20万,对抗项羽的军队是临时组建的关中子弟,当地人恨死他们三个叛徒了,反抗不断是必然。

该封的实权人物田荣和陈馀全都“遗忘”了,结果很快拥兵造反,把张耳赶跑了。燕王赵王等正牌王室,纷纷被流放到边疆地区,导致燕赵内讧不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平”分封说白了就是利益分配,合理可以维持既有秩序,任性的项羽开始就为自己埋下了N种隐患,导致后来众叛亲离。

陷入连续多年的混战之后,催生了有名的楚河汉界,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汉军刘邦,鸿沟以东,则是西楚项羽领地。两国友好,永不侵犯云云,政治上幼稚的项羽,就真的信了,不要说2000多年前,就是二战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谁信就是傻瓜!所谓井水不犯河水,只是井水的一厢情愿,不仅要成为河、更要成为海。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别姬的一幕千古绝唱,威武霸气、侠骨柔肠的西楚霸王,相比之下,贪财好色毫无信义的“无赖”刘邦,项羽无疑更有女人缘,虽说有后人的牵强附会,有同情战败者悲壮的成分,战败的绝望和为爱殉情的凄美是事实,至于有没有水分并不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