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这句话?

饭冰冰135143626


“宁可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是中国人必须掌握的处世哲学,如果连这个都不会,不要谈在社会上混的风生水起了,引来杀身之祸都有可能。

“君子不党 ,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 ,其利人助也”

这段话引自冯道写的《荣枯鉴》。用现代文翻译如下:君子不爱拉帮结伙,一旦遭遇灾祸往往无人救援。小人爱钻营爱结交朋友,反而往往得到别人的帮助。

后面还有一句话“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道义一旦失去了并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惩罚,但灾祸一旦降临如果没有解救但方法一定会遭遇巨大的困难。

得罪君子通常是得罪一个人,得罪小人往往容易得罪一群人。原因就是“君子不党”,小人常常“朋比为奸”,不讲道义、不守规矩,一顿群殴或者趁机诬告、落井下石,弄死你再说。

君子和小人斗争,往往是君子越斗越少,小人越斗越多,越斗势力越大。原因就在于君子往往不屑于团结力量,自以为道义傍身,最后在现实中碰壁,被小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

我们往往欣赏坚持道义的君子,但是也要客观的知道遭遇灾祸的往往也是这些君子,君子是很难做的,而小人却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最终逃脱灾祸。

“小人”严嵩如何斗倒“大人”夏言

  • 夏言是如何得罪小人严嵩的?

嵩与言同乡,称先达,事言甚谨。言入阁援嵩自代,以门客畜之,嵩心恨甚。《明史 夏言传》

夏言一开始不但没有得罪过严嵩,相反两人有过相当的蜜月期。两人都是同乡,而且两人还有考官与考生这层“师生”关系(严嵩中进士早,曾经做过夏言的主考官),后来夏言得到嘉靖帝的宠幸升官之后,严嵩就投靠夏言并且“事言甚谨”,也就是说各种投其所好,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所以夏言入阁拜相之后,就将严嵩也提拔了,并且作为接班人培养。只是夏言这个人做人处事态度粗暴,把严嵩真的是当“门下走狗”来驱使,就从这点上,严嵩就“心恨甚”了。

你看,得罪一个小人,其实非常的容易!

有个有趣的佛教故事,其实很能说明对待“君子”和“小人”应该怎样做才能相安无事。

弟子问:“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有时候对人又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

师父说:“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待他;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起打骂;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装不下太多指责和训斥,他只配用世俗的礼节!”

  • 严嵩是如何邀宠的?

明世宗嘉靖帝沉迷道教,当时的首辅夏言反对嘉靖帝修仙,渐不为明世宗所喜。一日世宗将沉香水叶冠赐予夏言、严嵩等大臣,夏言不肯戴;但严嵩每次出朝都会戴此冠,还特地用轻纱笼住以示郑重。世宗见状,越发喜欢严嵩而嫌恶夏言。

(电视剧《大明王朝》中用鲜花冠代替水叶冠,凸显嘉靖帝沉迷修仙的荒唐误国)

小知识:为什么夏言不愿意戴水叶冠?

按照制度 : 明代入流的官员朝服戴梁冠 , 公服戴展角蹼头 , 常服戴乌纱帽 ; 士子、庶人戴四方平定巾 ;农夫戴斗笠 、蒲笠 。虽然后来头巾的式样繁多 , 但束发冠仍是逸出礼数之外的 。明人刘若愚 《明宫史〔水集 〕 · 束发冠条》说 : “其制如戏子所戴者 。”

明朝仍然延续了宋朝的巾下戴冠的作风 , 不这样戴就显得不守礼数,单独戴冠只有那些戏子、或者道士之流。夏言固守“道义”,不肯媚俗;严嵩“无节”,无所不用其极,自然就赢得了嘉靖帝的更大信任。

这里是不是就是“道义失之无惩”?你看严嵩为了邀宠,抛弃了道义、弃节操于不顾,有什么损失呢?没有,反而日见宠信。

  • “小人”严嵩的致命一击

夏言失去世宗信任后,严嵩因为善于谄言媚语,得到世宗欢心。夏言担心被罢官,唤严嵩过去商量,严嵩却已经偷偷到陶文忠家里计划怎么咬他坏话以便取而代之。夏言得知非常恼恨,便示意谏官一次次弹劾严嵩。世宗正在宠信严嵩,并未听进去,而二人从此就大为不和。严嵩得到世宗宴请和召见时,磕头下跪,诉说夏言怎么欺辱他,泪如雨下。世宗让他把夏言的罪状全说出来,严嵩这下得以大揭其短。世宗大为恼火,最终强令夏言致仕。最后严嵩又联合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夏言处以极刑。死时六十七岁。

夏言在被捕之后曾经向明世宗嘉靖求救,并辩解:“严嵩这个人,言是行非,像共工;谦恭下士,像王莽;奸巧弄权父子专政,像司马懿。在京城的大臣受他的笼络,只知道有严嵩不知道有陛下;在地方上的大臣受他的钳制,也只知道有严嵩不知道有陛下。臣的命操在严嵩手中,臣只有把臣的命交给陛下您,希望能设法加以保全!”

可惜嘉靖帝处于盛怒之中,根本无法听进去夏言的一番忠告,最终身死。这里,难道不是“祸无解处必困”吗?

严嵩的行径,是彻底的“小人”,善于揣摩嘉靖帝的心态,以弱示强、用影帝级的演技,最终将老上司、老对手推入深渊。

小结

很多时候,“小人”的报复往往不是在明处,而是在“暗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才是“宁可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的真正原因!

我们要有一双慧眼,能分辨君子、小人,更要有一颗慧心,懂得如何和君子、小人相处!


谈者无语


这是一句典型看菜吃饭,挑柿子专选软的捏的心态。

为什么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子”?君子的定义是:君子怀仁、好公、好义、爱人、助人、勇敢、官运亨通纪、谦虚、自省等等,总之一句话,君子他们胸怀坦荡,得罪了他们,你也不用担心他们会暗地里使阴招报复你。

而小人则反之,得罪小人后,他们可能会时不时给你穿小鞋,让你难受,找你麻烦。所以得罪谁千万不要得罪小人了。

可是我要说的是,不得罪小人这话没错,但我们为什么要去得罪君子呢?难道那样品德高尚之人,不是我们应该好好亲近,多多学习的榜样吗?难道说我们因为对方不会责备报复我们,我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吗?

这让我想起一种人,他们在外面对待他人常常是恭敬有加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可是一回到家里,就换了一面孔,对家人冷冰冰的,动不动就呵斥训责,总之什么话难听就说什么话,完全没有外面温和的样子。也许这样的人心理也正如“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心理是一样的吧,觉得家里人得罪了也不要紧,反正他们会原谅自己的。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不论是君子也好,还是家人也罢,他们才是我们需要付出更多关注,需要努力维持好关系的重要人群啊。


悦读会


感谢头条家的文小姐的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共同来讨论交流。

如何理解“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这句话呢?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是很传统的一个说法,也算是传统文化了。君子和小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君子常常是正派的,有文化,有修养。精通儒家经典。而小人则包括一些小偷,背信弃义等人。


二,为什么宁可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其实道理很简单,君子心胸宽阔,小人胸怀狭窄。得罪了君子,大家一笑泯恩仇,得罪了小人,可能耿耿于怀。或者还会伺机报复等等。得罪了君子相当于交一个朋友,得罪了小人,相当于结了一个仇敌。

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的交往是像水那样清冽没有杂质的。而与小人交往往往掺杂着其他关系。

所以,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就是这个道理,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感谢关注!谢谢!


存希斋书法


先说我的理解

1、“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观点,并不是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2、“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背后,是一种以利益为导向的风险判断,君子无私,利人而不损人;小人谋私,则会损害君子,损害小人。因此,以利益为导向,选择得罪君子,拒绝得罪小人。

3、秉持“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观点的人,他的处事原则,并不是以是否合道,是否有礼,是正是邪,来作为自己行为的准绳,这样的人,是无道的,是失德的,是内心邪僻,困而不学的下品之人。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是传统文化?

2、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什么是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植根于天地,主要指的就是道、儒、法三家。

真正的传统文化,是教人做志士仁人,做正人君子,做大丈夫,修齐治平,最后通天彻地,超凡入圣,成为伏羲,黄帝,老子,孔子这样的人,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内圣外王。

传统文化这四个字,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传,说的是传承。

我们的民族,就像一个大家庭,从一开始,在文化上,就是万世一系地传承下来的。

圣王是天下文化的创制者,也是一代代往下传的传承者。

从羲皇开始,圣王们就如同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把国之神器,传给下一代圣王,一代代地往下传。

这种传承有两个很重要的特征:

一是圣王一体,如果有人非以圣而王天下,那么他就会被推翻,因为他没资格给这个大家庭做家长。比如夏桀,比如周幽王等等,下场都是如此。

二是血统与文化一体,只有华夏而不是夷狄才能成为华夏的圣王,这也是华夏如此抗拒五胡蒙元、满清、日本等异族入主华夏的根本原因。



统,说的是正统。

正统和非正统,判别标准就是要看文化是不是以天地为依据。

因为我们的文化,从伏羲观天而来,自始至终都是以天地为锚的文化。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我们的文化,便是这么来的。

道、儒、法三家之学,都源于天地,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法源于儒,本于道。

因此,三家之学为正统。

文化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圣人起到的作用,是以真人真言,来把天地之道,抽象成人文之理,进而教化天下。

所以,人文的根源,都来自天文。

从河图洛书、易经这样的天地运转模型,到道德经、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庄子这样的道家典籍,到论语、礼记、孟子、荀子这样的儒家经典,到管子、商君书、韩非子这样的法家著作,他们的核心思想,无一不是锚定于天地之道而来。

先有天地,接着有圣人出,圣人以天文为依据,创造人文,进一步,创制立教王天下,以人文教化百姓,化育万物。

在有道圣王的带领下,让天下百姓,和天下万物,都自然而然地健康成长与生息,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君子小人

君子小人之辨,源自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效法天伦之道而来的人伦之道,人伦之道的核心是礼仪,礼仪的核心是仁义。

什么是仁?爱人者为仁。爱的是人,是天子统御下的百姓,不包括那些扰乱社会的奸邪之徒。

什么是义?守礼者为义,不合乎礼者为不义。

守礼的仁义之人,便是正人,便是君子;

不守礼的不义之人,便是不正之人,便是小人。

君子重义,小人重利,这便是君子,小人行事差异的根源。



一些补充

君子重义,故而得罪了君子,损害了君子的私利,君子并不以利益受损与否进行决断而采取行动;

小人重利,故而得罪了小人,损害了小人的私利,必然导致小人基于利益导向而采取的决断措施。

所以,站在小人的视角,从利益的导向考量,得罪小人的风险远远大于得罪君子,这便是“宁可的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根本原因。

其实,做一位至真至诚的正人君子,要有趣的多。


平凡2850


这种处世哲学应该坚决抵制。

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这句话对中国人流传很久的名言,显而易见的意思是,得罪的小人,他会伺机报复,得罪了君子,君子有容人之量,不会报复。



在黑格尔眼里,孔子是个会处世的智者,这些评价我们不讨论,但是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很大一部分是关注人和人如何相处的,“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就是一种中国式的处世哲学,在我看来这种处世哲学有一下特点。

1 不问事情是非曲直。

这种处世哲学,同一件事,面对不同的人(小人君子),有着不同的态度,中国人的思维中,不问事情本来的是非曲直,只不思考事情本身,没有对事情深层次的追究,没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所以中国人喜欢“和稀泥”,整个社会就是潜规则下一团乱麻,就是一缸臭酱。

2 只关心自己利益。

中国人不去探讨事情本来的面目,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中国人的自私也是很有名,中国人的信仰也能看出来,中国人只信对自己有用的。李敖批评金庸“信佛,选择性信,对自己有利的信,对自己不利的不信”。鲁迅作品中对中国人的自私和冷漠有着强烈的批判。



总而言之,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坏的一方面影响深远,导致社会上君子越来越少,小人越来越多,社会中遵纪守法的越来越少,潜规则横行无阻。

所以我认为对“宁可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这种处世哲学应该坚决抵制。

个人观点,欢迎讨论,不喜勿喷。


我是一个小书虫


回答这个问题要明白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古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不结党营私,小人结党营私。君子光明正大,小人阴谋诡计。孔子对学生说,你要为君子儒,莫为小人儒。所以从多方看,饱学儒雅之士并不一定都是君子,其中有小人。君子还要乐观积极向上,小人则消极怠惰。

对君子全是正面之词,对小人全是反面之语。光明正大的君子做事心怀坦荡,小人难免内心不通达。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这句话有失偏颇,君子正大光明,招你惹你了,得罪君子,于事上对君子态度不恭敬。君子为人不与你计较,但如果对君子态度恶劣,造谣中伤,背后全是小人伎俩,君子会忍气吞声吗?过去朝堂之上,常有小人之类奸佞之人谣言君子。作为君子任其妄为,黑白颠倒。任其排挤,以唐宋诗词文人为多,遭人馋贬,包括诸葛亮鞠躬尽萃,尤不得刘禅信任,背后有人中伤。正直的朝臣难道任小人妄为,好像不是,历朝正臣反小人的不少。君子可得罪,也是懦弱君子。

小人不可得罪,任小人妄为。也是君子无胆。寻常百姓得罪君子,君子不计较。换了小人还不计较,把君子消灭为止。普通百姓不敢得罪小人,小人阴暗,卑鄙无耻,小人更加猖狂。君子不敢得罪小人,不是真君子。小人泛滥。

小人常戚戚 ,忧伤。君子没有吗?君子没有情绪。君子也有,诗词之中的愁绪多是君子。


青木皮


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无这种感觉。你惹着XXX没事,大不了骂你一顿,给你干一仗,他不记仇,有事找着他,照样实心实意地给你去办。千万别惹XXX,惹着他,早晚会算计你,别看他当时也说也笑的,好像很大度,惹着他,算你倒霉了。

按孔圣人说的君子不动怒,我没遇到过,也许他们修行不够。我在生活中把不记仇的人当做君子。啥事摆桌面上,不背后搞小动作。哪怕当面骂你一顿,打你一顿,他们不会算计人。小人倒不打你,不骂你,算计你在后头里。说不定哪一天,让你不可思议地他下手,从你不可思议的地方,用了不可思议的招数。让你无力还击,虽不致命,有时还真不如一招致命痛快。也许这种描述你认为夸大了。那是你没惹着他们,不信你可以惹惹这种人感受一下。

这种人还有个特点,求着你时,甜哥哥,蜜姐姐,哪怕你比他小,甚至让他叫爷爷叫奶奶都叫,有奶就是娘,只要给他办事行。用不着你了,啥事没有了,你再求他,甭管他什么理由,两个字拒绝,再两个字不办。他说的理由,你再难不如他难,反正他就是不给你办。

这种人还有个特点:只会往上看,钻营取利,为己为个人小集团谋利。向上看学人做事处事本无错,他们不是。他们是踩着别人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种人,你惹得起吗?反正我是惹不起,只有躲着走。


轻舟疾发


“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这应该是一种人生经验总结,是一种明哲保身,不给自己招来麻烦的生活态度,处世哲学。换一句话说就是:亲贤人,远小人。在生活中你要和人讲理,前提是对方是讲理的人;你要和人合作,前提是对方是诚实守信的人。不讲理,何以分辨是非曲直;不守信,何以合作共赢?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在于不按常理出牌,阳奉阴违,见利忘义,让你防不胜防。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得罪了君子,不担心背后使枪,得罪了小人,恐遭暗算。

所谓君子,在传统文化中就是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是人修身养性,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楷模。我们常说“正人君子”,那就是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诚实守信,讲规矩,守法度的人。所谓“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也。君子能够“成人之美”,“和而不同”,为人处事都能够严守道德底线,所以即使得罪君子了,那又有何妨?

事实上生活中的人是不贴标签的。何为君子,何为小人,你只能在交流和共事中体会。人又都是有优点有缺点的,完美无缺的人恐怕是个神话。但生活中确实有大义担当的人,也不乏失去道德底线的人。有时候君子和小人就在一念之间。我们也不应该为了躲避小人,而不讲原则,不敢于向坏人坏事作斗争。

生活总是充满阳光的,人与人总是和谐的,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合作,世界会更美好。这是生活和生命的主旋律。


南山骚客


之所以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14说4


都说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

我觉得这话说对了一半,真正应该是说:“别得罪君子,更别得罪小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职场上,做好明哲保身才是最重要的。别想着去得罪他人,即使对方是君子,也别误以为就没事,毕竟职场之路还长,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多了吧?

不是还有一句话这么说来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说的就是在职场上,不要抱有害人、得罪人的心思,因为那对自己的职场路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呢,也不能任凭他人欺负,还是得有防备之心。



其次,得罪小人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小人之所以称为小人,那是因为他们的一些为人处事不被其他人认可,他们擅长使用阴暗的手段做一些事情。

所以,当你得罪小人之后,可能给你带来的结果是你远远想不到的,他们可以在暗地里给你搞破坏,他们可以一直记仇着,如此,你的职场之路还会顺利吗?

都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得罪小人后对你的报复确实是无法预料的,所以这也是开头很多人说的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原因。

但是总而言之,不管是君子也好,还是小人也罢,要我说最好都不要去得罪。记得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对于他人的事少管少评论,这才是在职场里应该要有的生存法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