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人所说的“君子”与“士”,二者之间有何不同?

张慧


“君子”与“士”,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争论话题,在此,表达一下我个人对这两个概念的粗浅看法,与诸君探讨。

何为士

所谓“士”,其实是一个阶层的代名词。

早先在周朝的时候,盛行的是“官学”。

当时全天下的学府都是官办的,由政府官员兼任学府的教师,学生的来源也很单一,都是贵族子弟。

官办的学校,官员担任教师,贵族官员的子弟当学生,可想而知,所授的也是政府组织所需要的那些内容,比如法律、礼法,学成之后,学生可以胜任在政府中的工作。

简言之,那时候的学府就是一个“官员职业技术学校”,平民没有资格接受教育,因此,文化掌握在少数的贵族手中,官员也全部是贵族,这也进一步提高了贵族的身份地位,与愚昧无知的平民产生天壤之别。

(平王东迁)

但是后来西周灭亡,平王东迁,这起政治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大的英雄和改变。

周王室在这场变动中开始式微,不再有足够的威势以震慑各地诸侯,而诸侯们开始顺势崛起,天下陷入诸侯林立,攻伐兼并的大争之世。

原本养尊处优的周王室,许多贵族成员在这场浩劫中失去了财政支持,没有了经济来源,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开始在民间设立学馆教授学业。

“私学”开始产生。

同时,诸侯纷争,给整个社会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诸侯国都在大力招揽人才,寻求治国强国的理论,于是这段时间,各种文化思想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这段时间,对于思想没有统一的禁制和限制,各种思想和人才得以在各诸侯国之间流动和发展,为了传播思想和文化,许多相应的私设学馆在民间设立,招揽弟子学徒。

于是乎,这一段时期,私学盛行于民间,加上由于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人民的财富增长,满足温饱之后的人们开始追求思想文化的满足,大量的生源又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私学盛行的结果就是民间有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再是贵族的专利了。

当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好了,现在“士”产生的条件已经达成了一半,现在来说说另一半条件。

前面说了,各诸侯国都在招揽人才,与此同步的,是诸侯国的贵族官员们也开始招揽人才,收拢在自己的府中。

私学的盛行,使民间知识分子的数量大增,但是知识分子学成之后得有出路,有工作,诸侯国的官员数量并不多,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出仕为官,那么剩下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去往何处呢?

这些知识分子都到贵族和官员的府里去当门客了。

这些门客就相当于参谋的身份,用自己的才学为自己的主人出谋划策,而作为回报,主人供养这些门客,给他们一碗饭吃,让他们有地方发挥自己的能力。主人在需要的时候,参考这些门客的建议来从事政治活动。

比如当时著名的战国四君子,门下都有门客数千人,养士在当时的贵族和官员当中是非常盛行的。

有需求,有供应,这些知识分子学成之后都能找到出路,才使得知识分子能持续不断的产生,而这些知识分子(门客),当时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就是“士”。

(战国四君子漫画形象)

何为君子

君子这个称呼是有着演变过程的。

最早的君子,更多的是称为“君”,这是一种爵位的代名词,我们常听到说“君侯”,就是这个意思。

最早的君,比如战国四君子,平原君、信陵君等,都是爵位的代名词,代表着当事人的身份地位。

君的地位非常高,在影响力上大于后来的宰相,并远比宰相来的高贵。

在先秦时期,君就是爵位,指代的是贵族,那时候民众愚昧无知,贵族就是文明的象征,民众崇拜的典范,人民的行为举止都以贵族为榜样。

所以说,君在精神层面还有模范、典范的味道。

(平原君赵胜的影视剧形象)

儒家思想盛行之后,提出了“君子”的概念。

君子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境界,地位上仅次于所谓的“圣人”,是大多数儒家弟子希望达到且能够达到的一种境界。

儒家思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其中,“修身齐家”就是君子所要做的事,而“治国平天下”则是圣人要做的事。

“治国平天下”普通人不敢企及,但是“修身齐家”却是每一个儒家弟子都可以达到的。

那么怎样可以算是“君子”了呢?

君子的标准并不复杂,就是达到儒家思想的五常标准:仁义礼智信。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尔后,董仲舒又在孔子和孟子的基础上提出“信”的概念,即坚定之心,信也。由此构成了儒家的五常标准,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而具有五常品质的儒家弟子,便是“君子”了。

士与君子的关系区别

我们要讨论“士”与“君子”的区别联系,也要像上文一样分成两个阶段来讨论。

首先谈谈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士与君子是没有联系,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士代表的就是知识分子,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都在传播和实践,士代表的就是各种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不单单是儒家一门思想,且当时儒家思想还没完备,“君子”的概念还没有提出。

因此,在这一时期,士与君子是没有联系的。

再者我们谈谈先秦时期之后,也就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之后的那段时期。

这一时期,士与君子产生了联系。

我用一句话来解释,那就是曾子曾经说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其实这里就很明白的提出了对士的要求,就是要让士往君子的标准去努力,想要士以成为君子作为目标,即所谓弘毅、仁,这些都是儒家的道德标准。

当时儒家思想已成为主流思想,天下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是儒家弟子,作为知识分子的士,自然也要统一为儒家的思想标准了。

简言之,这一时期,君子是士的追求目标。


以上就是我个人关于“士”与“君子”之间联系区别的一点个人观点,对这一问题有不同观点的朋友,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無月文化馆


“君子”与“士”有明确的定位和阶级差异的在先秦时代。

先说统治阶级的地位阶层:天子、诸侯、大夫,这些人都是有统治权的,大小而已。那么不同地位的统治阶级的儿子称呼有区别吗?有!天子的儿子叫“王子”、诸侯的儿子叫“公子”、大夫的儿子叫“君子”。好了,“君子”的出处明确了,定为和阶层也就明确了。

“天子、诸侯、大夫”这些人的统治权都是世袭的。问题来了,下一辈谁来继承?嫡长子——-正妻的第一个儿子。问题又来了,其他儿子怎么办?帮助哥哥打理父亲留下的家业或者国家,这些人就是“士”,可以理解为现在的高级白领。但没有地盘也没有治权,是当时最低级别的贵族,也是最高阶层的平民。

秦后进入“帝国时代”,以上的关系自然就不存在了,所以“君子”演变为道德高尚的人格楷模,“士”则转化为“士族阶级”,成为官僚的代名词。


骐说


个人认为:君子比士要更高一个层次。

单就君子和士来讲,这两个群体都是社会阶层较高的人。士和君子都脱离的社会的底层,用现在话讲都应该是社会的管理人员。

冠以士字表明其在某一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长度。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侠士,那在侠之道上已然登堂入室,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谋士,不是哪个出谋的幕僚都能成为谋士,说明这个人计谋已然达到了影响全局全域全国的程度。勇士,在勇之道上,肯定冠绝三军才能授予勇士。通过以上词语我们可以看到,士是在一个领域内做到了顶级,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认可。

君子相比较于士,我们可以看到君子比士的境界更高。单纯在字面意思上,君为一国一域之主,君子那就相当于太子,在地位上就处在金字塔的顶端。不过随着逐渐的演化,尤其是论语等儒家典籍的推广和普及,君子更多的被赋予了道德层面的高度。所谓君子,接近儒家世界里的完人,基本上处于圣人之下,是儒家的一种追求。

我们应该看到,能被成为君子,不单单是他道德高尚,其他方面也要出类拔萃才行。君子是儒家学子的一种至高追求,他集中体现了儒学里“立功、立德、立言”的人生追求。在层面上讲,君子是士的更高级,从要求上讲,君子在士的基础上还要有德行、有仁义、有大局,胸怀天下。

就个人而言,先为士,然后为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