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仁宣之治”的明宣宗,因一改革,被認為埋下明朝滅亡的種子

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猝死,明宣宗朱瞻基繼位。朱瞻基登基之後,延續了父親寬鬆治國、與民休息的政策。任用“三楊”內閣,吏治清明,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穩定,被後世稱之為“仁宣之治”。

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

——《明史紀事本末》

朱瞻基和朱高熾的統治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這短短十一年堪稱明朝的黃金時代,史料中對這段盛世的溢美之詞多不勝數。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的“仁宣之治”與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的“文景之治”,是歷朝守成君王中最好的典範。史學家們也常常拿“文景之治”、“仁宣之治”作比較。

延續“仁宣之治”的明宣宗,因一改革,被認為埋下明朝滅亡的種子

明宣宗朱瞻基畫像

朱瞻基愛民如子、不好酒色、任用賢臣、開創盛世,幾乎是一個完美的皇帝。但朱瞻基做了一件事,被後世認為正是這件事給大明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1426年,明宣宗設置“內書堂”,教導宦官讀書,後來又設立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怕宦官專權,嚴禁太監識字。朱允炆和朱棣也考慮到宦官干政的可怕之處,嚴格執行太祖的這項制度。那麼為什麼明宣宗反其道而行之,特意設立機構教太監讀書呢?

延續“仁宣之治”的明宣宗,因一改革,被認為埋下明朝滅亡的種子

明宣宗是明君,但是他不像自己的父親、爺爺一樣精力旺盛。每天的奏摺多如牛毛,皇帝整日勞作卻也力不從心,不能講每個奏摺都看一遍並想出解決的辦法。明宣宗讓內閣成員先瀏覽奏摺,並提出處理意見,然後再送到他手中,這樣工作就輕鬆了很多。內閣自此擁有了“票擬”權。

因此,文官集團的權力達到了頂峰。文官集團有一個特點:寬於律己、嚴於待人。明仁宗朱高熾是公認的品德高尚、待人寬厚、為政勤勉的好皇帝。但是因為他登記之後換了幾個侍女、小小的修繕了以下宮殿。被某文官說成:“所謂謹嗜慾者此也,所謂節民力者此也。”並且因為身體不好,連續幾天沒有上朝被某文官批判:“所謂勤政事者此也。”所以啊,皇帝也不好當,文官罵人不帶髒字卻字字誅心。偏偏皇帝還不能反駁,因為一旦反駁就是昏君,而諫言的大臣反而成了直臣,受天下人所尊敬。

延續“仁宣之治”的明宣宗,因一改革,被認為埋下明朝滅亡的種子

朱瞻基也有一個小愛好:喜歡鬥蟈蟈。雖然沒有因為自己的愛好荒於政事,但卻給了文臣們批判的突破口,被文官們批判了無數次,流傳至今被稱為“蟋蟀皇帝”。文官集團對明宣宗的批判越來越肆無忌憚。但是,為了維護自己採納諫言的明君形象,明宣宗也只能默默忍受文臣們對自己的抨擊。

兔子急了也會咬人。明宣宗想要找一個絕對聽話的集團去制衡他們。誰最聽話呢?宦官最聽話。於是,明宣宗賦予了太監“批紅”權。當然,明宣宗深知“批紅”的重要性,雖然委託太監代筆,但也從未放鬆過對“批紅”權的掌握。文官集團和太監集團兩者權力相當,而文官集團再想要上奏批判皇帝就必須先過了太監這一關。

延續“仁宣之治”的明宣宗,因一改革,被認為埋下明朝滅亡的種子

明宣宗行樂圖(局部)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相權就是為了能夠集中權力,明宣宗卻又將集中的權力分給兩個部門。我認為這個結果是必然會出現。

皇帝不是工作機器,他一個人並不能解決奏疏中的所有問題。所以,內閣的“票擬”權的出現是必然的。而擁有了“票擬”權的內閣勢力越來越大,大到讓皇帝所擔心的時候,皇帝肯定會扶持另外的勢力去制約內閣。朱瞻基選擇的是自己最相信的宦官。所以,“票擬”和“批紅”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結果。

如果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話,正是因為朱瞻基教導太監讀書,並賦予他們代為“批紅”的權利,導致了他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遭遇“土木堡之變,大明也由此開始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