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蟋蟀天子」的稱謂從哪來?

明宣宗是明君,這個是歷史上早有定論的事,不管是《明史》或者是《國榷》還是《罪惟錄》,都板上釘釘的認為明宣宗是一位明君,這個是不用否定的。只是宣宗時期確實有一些弊政流毒於後來,也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首先,我來講講這個“蟋蟀天子”的說法,這個說法嚴肅的正史是不記載的,只能是求之於民間之野史,我查閱了一下,我在明人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中找到了相關的記載,在卷24技藝篇鬥物中說道:“我朝宣宗最嫻此戲,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鍾進千個,一時語云“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語至今流傳。蘇州衛中武弁聞尚有捕蟋蟀比首虜功,得世職者。”如果沈德符說的是真的,捕捉蟋蟀能成為升官發財的一個途徑,這也算是弊政之一吧。

明宣宗“蟋蟀天子”的稱謂從哪來?

總體來看,明宣宗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封建帝王,在他在位期間實行以德治國,重用三楊,選賢任能,愛惜民力,非常重視農業生產,達成了對明朝走著深遠意義的“仁宣之治”。

在他剛改元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他執政的基調,據《罪惟錄》記載,在宣德元年的二月份,宣宗皇帝就透露了他的執政思想,“上曰:“親耕亦故事。人主誠輕徭貴粟,禁止遊食,愛惜蒼生,明德馨於上帝,則不待親耕,民自勸率。””

明宣宗“蟋蟀天子”的稱謂從哪來?

事實上,他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在他的任期內,不僅勸課農桑,多次減免稅糧。還罷停了各項採買,在他執政的十年社會生產力得到恢復和發展。他的這些做為在《明史》上載之甚詳,我就不再贅言了。

當然,最為後世詬病的就是放棄安南之事,我認為宣宗皇帝做此事實有不得已之處。明軍當時在越南已經是焦頭爛額,這個地方已經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又有久拖不決之勢,實在是與明宣宗的執政思想相違背,所以他選擇了放棄。

而在他執政期間,有一項弊政確實流毒於後來,就是他給宦官專政打開了方便之門,史載:“宣宗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製”。他不僅讓宦官受教育,還讓宦官取得了“批紅”之權,這項政策很容易讓內閣的權力架空,在《明史》的《職官志》上說“然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於是朝廷之紀綱,賢士大夫之進退,悉顛倒於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間有賢輔,卒蒿目而不能救。”想必宣宗皇帝當時也沒想到,為了能讓自己輕鬆一點的制度會在以後產生這麼負面的影響。

明宣宗“蟋蟀天子”的稱謂從哪來?

明宣宗“蟋蟀天子”的稱謂從哪來?

明宣宗“蟋蟀天子”的稱謂從哪來?

末了,我就用《明史》宣宗贊來做最後的結語,其文曰:“仁宗為太子,失愛於成祖。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繼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蘇,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明宣宗“蟋蟀天子”的稱謂從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