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圓照寺山門共開五門,為五朝門

顯通寺鐘樓對面,沿著小徑前往菩薩頂途中,遇到的第一座寺廟就是圓照寺,圓照寺佔地面積12600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百餘間。寺廟平面佈局南北長,東西窄,依山勢而建,呈一棗核形。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圓照寺衛星圖

該寺古稱普寧寺,始建於元代,明清重修。寺廟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從南往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都綱殿、藏經樓,中軸線兩側,還有眾多的配殿、側樓、廂房和禪院等。在都綱殿東側隔著過道是新建的五觀堂與教學樓。都綱殿院內有室利沙墓塔。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圓照寺在五臺山位置示意圖

山門,三開間,單簷歇山頂,前後出廊,該山門與眾不同,寺廟的山門本叫“三門”,“三門”即“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後因為寺廟大多建在山間,所以後來就將“三門”俗稱為“山門”,所以一般寺廟的山門都是三個門。而這個山門是“五門”,稱為“五朝門”,是五臺山寺廟中獨一無二的山門。門前配有石獅、旗杆,反映了該寺建造時“級別”是很高的。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除了中間三門,兩側還開兩門,為獨特的五門山門

進山門,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明代遺構,三開間,單簷歇山頂,前簷下懸藍底金字乾隆御匾“震那金界”。殿內木龕內供彌勒佛,後面是身穿甲冑、金剛杵柱地的韋陀,兩山塑四大天王。天王殿兩側是吉祥門和般若門,進了此門,便看到大雄寶殿。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圓照寺既有山門又有天王殿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乾隆皇帝御匾“震那金界”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重簷歇山頂,它是明代五臺山高僧鐵林果禪師設計並主持施工的,為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所建。殿內佛壇上主塑像為“三身佛”,即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釋迎牟尼佛。三佛前有文殊菩薩像,除毫光、嘴唇為紅色,頭髮為黑色外,全身金妝;螺髻飾以寶冠,胸前佩有纓絡;右腿盤屈,左膝屈蹲;右手托地承重,身體微仰;左臂置左膝,斜線自然下垂;五指彎彎,手心向裡,指尖朝地。整個塑像姿態自然、神情悠閒、比例適度,是五臺山所罕見,為明代泥塑中的精品。周圍還有護法金剛、大梵天、帝釋天等像。兩山及佛壇後面懸塑十八羅漢和二十四諸天。三身佛背後為三大士(觀音、文殊、普賢)和五百羅漢過江懸塑。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圓照寺大雄寶殿為五臺山不多的明代建築之一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1907年法國漢學家沙畹(wǎn)拍攝的圓照寺

殿外左角,嵌有文殊菩薩化成貧女赴齋的偈像石碑一通,碑中還刻有四句偈語,與塔院寺文殊發塔的傳說內容一樣。

塔後是第三座殿,為後殿,稱之為“都綱殿”。都綱,亦稱僧錄,管理佛教事務之僧官。後秦始置,後廢,唐重置,負責掌握全國寺觀、僧籍以及僧官補授事宜。該殿沿用此詞尊稱室利沙國師,都剛殿,就是供奉室利沙的殿堂。明代,祭祀室利沙的一切活動,都在此殿進行。現在佛壇正面供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及兩位弟子,後面供毗盧遮那佛、藥師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四臂觀音。

都綱殿院內,就是室利沙墓塔。為藏式磚塔,白色,塔高5米,塔基略成方形,四角各設小塔1座,造型奇特,似金剛寶座塔。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明代尼泊爾高僧室利沙塔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該塔為金剛寶座塔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敕建的舍利塔

都綱殿後院為藏經樓,樓上置《大藏經》,樓下為羅漢堂,堂正面供五尊緬甸玉佛,為五方佛——主尊為毗盧遮那佛,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兩山牆供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並裝有250塊青石板,每塊雕2尊羅漢,共計500羅漢,故曰羅漢堂。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圓照寺歷史沿革:

始建於元代,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皇太后造寺五臺山,摘軍六千五百人供其役。”太后,即是元順宗昭獻元聖皇后,弘吉剌氏,為武宗及仁宗之母。賜名“大普寧寺”,第一任住持為高僧釋了性。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元朝第三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元成宗鐵穆耳之侄。

明永樂初年,尼泊爾高僧室利沙(亦稱哈立麻)來華傳教,深得永樂皇帝的賞識,敕封其為“圓覺妙應輔國光範大善國師”,賜給金印、旌(jīng)幢,讓其到五臺山講經。室利沙在五臺山卓錫在顯通寺。明宣德二年(1427)夏,室利沙又被召回京,奉旨主持法事活動。活動結束後,請旨歸山,沒得到皇帝的準旨。誰料就在請旨未準的第二天,室利沙無疾而亡。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聞訊後,深感痛悼,降旨御祭火化,並將其舍利一分為二,建塔珍藏,一塔在今北京,並建真覺寺,一塔在五臺山,建在普寧寺,並重修寺廟,宣宗賜名“圓照寺”。圓照一詞,源於《圓覺經》,《圓覺經》 說:“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爭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生死涅槳,同於起天,妙覺圓照,離於華翁 ”。圓照一詞是對清淨妙覺的描述,也是對室利沙的極高讚譽 。

明朝宗喀巴弟子、西藏高僧釋迦也失從永樂十二年(1414)第一次進京開始,到宣德九年(1434)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進京,期間,在五臺山斷斷續續住了有四年時間,在五臺山期間,修建了五座寺廟——壽寧寺、普明寺、普寧寺、普恩寺、塔院寺,都是黃廟,該五座黃廟的創建,標誌著黃教(喇嘛教)傳入了五臺山。

宣德皇帝重修普寧寺並建塔,同時還賜名“圓照寺”,與釋迦也失在五臺山修建普寧寺,並改為黃廟,很可能是同一件事。就是在這個時期,對普寧寺進行了重建,這是普寧寺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奠定了自己在五臺山大寺的地位。萬曆三十一年(1603)立在五臺山萬佛閣前石碑中“五臺山大中小寺院”,“圓照寺”為“諸山十二大寺”之一。

隆慶三年(1569),皇帝又賜重修。

弘治年間,圓照寺大雄寶殿遭受火災,本寺老宿禮請鐵林果禪師重修大佛殿五間,於弘治年間(1488年至1505年)竣工,至今猶存。

明朝時期,因為圓照寺為皇帝敕建,所以地位隆崇,今天在圓照寺尚存成化七年、成化八年兩通聖旨碑。從碑文中可知,明代圓照寺是五臺山都綱所在寺,統領著五臺山全山番漢僧眾。這個地位猶如唐宋時期的清涼寺,也猶如清代時的菩薩頂。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圓照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